《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求取 ⇩

绪言 东方学理论评述和马克思主义东方学1

第一节 东方学的缘起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的产生和发展6

第三节 对几种东方学理论的评述7

第四节 马克恩主义东方学在中国11

第五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5

第一章 亚细亚生产方式基本理论问题导论1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时代背景和各家学说19

第二节 各家学说的分析和评论28

第三节 “亚细亚的”和“古典的”序列问题41

第四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问题讨论的学术意义和对东方国家反殖民主义革命的现实意义47

第五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51

第一节 作为古代东方社会基础的农村公社57

第二章 古代东方社会形态的合本特点57

第二节 村社土地所有制问题60

第三节 村社及其土地所有制与专制主义国家的关系64

第四节 东方国家第三种职能的特点65

第五节 东方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和特点问题67

第六节 古代东方社会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78

第三章 古代公社和公社所有制诸形态81

第一节 原生形态的原始公社与公社所有制82

第二节 亚细亚形态的农村公社与村社所有制89

第三节 古典形态的城市公社和公社所有制91

第四节 古代公社与公社所有制的亚细亚形态与古典形态96

第五节 日耳曼形态的马尔克公社和公社所有制102

第四章 地理环境与农村公社及其所有制的兴衰108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原始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关系108

第二节 地理环境与农村公社、村社所有制的发生发展112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与早期文明的出现116

第四节 古代东方农村公社的盛衰和遗存119

第五章 东方城市的起源、演进与特点124

第一节 设防村落、村堡到城堡的出现124

第二节 各文明发祥地早期城堡向都城的发展127

第三节 东方城堡向城市、都城向都市的演进133

第四节 中国城堡、都城向城市的发展146

第一节 东方奴隶制社会形成的起点和途径154

第六章 东方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的历史进程158

第二节 区分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的标志159

第三节 从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的生产力水平163

第四节 关于封建制社会的历史出发点问题166

第五节 商品经济与封建制社会形成的关系问题170

第六节 农村公社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的关系177

第七节 关于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关系问题183

第七章 古代中世纪东、西方土地所有制诸形式192

第一节 原始公社土地公有制形式192

第二节 东方奴隶制社会的“亚细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96

第三节 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古典的”土地所有制形式202

第四节 封建社会的日耳曼土地所有制形式206

第八章 东方封建社会行会制度的发展规律和特点212

第一节 中世纪城市经济和行会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212

第二节 东西方封建城市经济和行会制度及其特点的比较221

第三节 近代资本所有制的萌芽、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中世纪行会制度的衰落225

第九章 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行会制度的解体与近代资本所有制的确立233

第一节 货币地租、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和资本所有制的萌芽234

第二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工具所有制的瓦解和资本所有制的初步形成241

第三节 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和资本所有制的确立255

第十章 近代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经济形态261

第一节 殖民地形态分析262

第二节 东方半殖民地与资本主义的关系267

第三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的发展276

第四节 中国“资本主义化”社会阶段的分析281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东方社会形态学说——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再研究之一289

第一节 马克思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代背景290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294

第三节 《形式》一文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296

第四节 《形式》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阐述和分析300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再研究之二303

第一节 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原因303

第二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科学性309

第三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所解决的问题314

第四节 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思想来源315

第十三章 论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与运行规律——《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再研究之三319

第一节 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基本理论问题319

第二节 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形态演变历程的论证322

第三节 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命题之一(上)325

第四节 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命题之一(下)329

第五节 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332

第十四章 俄国农奴制解体时期的“亚洲式”村社制与民粹派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35

第一节 俄国农奴制解体时期“亚洲宗法式”村社土地占有制及社会经济结构、特点的历史渊源336

第二节 俄国土地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民粹派两种土地理论的分歧341

第三节 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诸流派的理论特点346

第四节 俄国亚洲式村社土地占有制与民粹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52

第十五章 俄国资本主义初期村社土地所有制与民粹派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58

第一节 六十年代俄国废除农奴制土地改革时期的社会矛盾及民粹派内部自由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和矛盾斗争359

第二节 七十年代俄国资本主义的初步成长和马克思主义对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民粹派的批判366

第三节 巴枯宁主义的进一步堕落:特卡乔夫及其民粹派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反动实质373

第四节 民粹派的再分裂:民意党和土地平分社的消亡及普列汉诺夫脱离民粹派,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宣传家385

第十六章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390

第一节 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奴制经济的没落390

第二节 左派民粹派米海洛夫斯基等挑起俄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393

第三节 米海洛夫斯基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曲解400

第四节 米海洛夫斯基等左派民粹派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质407

第五节 拉基特尼科夫的自我招供及其机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415

第十六章 俄国资本主义后期土地改革道路和土地国有化性质问题的论战423

第一节 俄国土地改革后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实际情况423

第二节 俄国消灭“中世纪的土地占有制”的途径425

第三节 不能把土地国有化性质上的“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混同429

第四节 不能混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和“结局”432

第十八章 列宁论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与普列汉诺夫“亚细亚复辟论”的论争435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在列宁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中的地位436

第二节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土地国有化理论和“亚细亚复辟论”的大论战448

第十九章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性质与中国社会史大论战458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形态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的论争459

第二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的大论战464

第三节 中国社会史问题大论战470

第四节 中国社会史问题与社会形态学说477

第二十章 社会形态发展观律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480

第一节 社会经济形态的划分标准问题481

第二节 五种社会形态运行规律的常规493

第三节 征服对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演进常规的影响500

第四节 几点附论与结束语506

后记510

1993《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吴泽著 199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1994 PDF版)
当代社会形态问题导论
1994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资本主义以前的诸社会经济形态(1952.11 PDF版)
资本主义以前的诸社会经济形态
1952.11
社会形态发展史  3(1949 PDF版)
社会形态发展史 3
1949 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
中国社会经济史论( PDF版)
中国社会经济史论
南京东西文化社
社会形态发展史(1949 PDF版)
社会形态发展史
1949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形态史论(1998 PDF版)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形态史论
1998 合肥:黄山书社
蒙古族医药学(1997.12 PDF版)
蒙古族医药学
1997.12 昆明市:云南民族出版社
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1998 PDF版)
新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1998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1995 PDF版)
东方社会政治形态史论
1995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1993 PDF版)
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1993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市场经济与社会心态(1996 PDF版)
市场经济与社会心态
1996 北京:气象出版社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1985 PDF版)
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
1985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资本主义以前的诸社会经济形态(1951 PDF版)
资本主义以前的诸社会经济形态
1951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社会发展三形态(1987 PDF版)
社会发展三形态
1987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经济形态(1980 PDF版)
资本主义前的各社会经济形态
1980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