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与犯罪》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犯罪的关系1

一、变态心理概述1

目录1

二、变态心理的类别和范围2

三、变态心理的实质3

四、变态心理状态下犯罪的概况5

第二节 变态心理研究的任务和划分标准6

一、基本任务7

二、划分常态与变态的标准7

三、变态心理与犯罪研究中的几个概念10

一、研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11

第三节 变态心理与犯罪的研究方法11

二、研究方法12

第四节 变态心理研究发展简史13

一、古老的过去13

二、中世纪的愚昧14

三、变态心理思想的第一次大变革14

四、变态心理思想的第二次大变革14

五、弗洛伊德完成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第三次大变革15

六、“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第四次大变革15

第二章 变态心理的生物学基础17

第一节 变态心理的遗传学研究17

二、双生子同病率的调查研究18

一、精神病患者亲属患病率的调查18

三、寄生子的比较研究19

四、常见的几种遗传性精神疾患19

第二节 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学研究20

一、病理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20

二、大脑局部机能定位论20

三、大脑机能定侧化的研究21

四、巴甫洛夫的大脑机能系统活动失调说22

第三节 变态心理的神经化学研究22

一、中枢神经介质与心理、行为的关系的研究22

二、神经内分泌的研究23

二、睡眠剥夺模型24

一、感觉剥夺模型24

第四节 实验性精神病理学的研究24

三、致幻剂模型25

四、液体毒性检定实验25

五、实验性神经、精神病模型26

第三章 心理、行为变态的心理学研究29

第一节 心理变态的心理因素29

一、言语作用29

二、情绪因素30

三、挫折与冲突32

四、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35

第二节 心理变态的心理动力学模式40

一、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异常的观点40

二、新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43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45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46

二、模仿作用46

第三节 心理、行为变态的学习模式46

三、自我强化说47

第四章 变态心理的社会文化模式和综合模式48

第一节 心理、行为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48

一、社会文化因素概述48

二、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49

第二节 变态心理的表现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50

一、变态心理内容与社会文化背景50

第三节 社会文化因素与对心理变态的评定、态度的处理51

一、心理变态评定与社会文化背景51

二、变态心理表现形式与社会文化因素51

二、不同社会对心理变态者的态度和处理52

三、社区精神卫生运动56

第四节 社会学模式和综合模式57

一、变态心理的社会学模式57

二、“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57

第五章 变态心理的类型与犯罪60

第一节 感知觉变态与犯罪60

一、感知觉变态60

二、感知觉综合变态62

第二节 注意变态与犯罪63

一、注意增强63

二、注意减弱63

一、记忆增强64

第三节 记忆变态与犯罪64

三、随境转移64

四、注意涣散64

二、记忆减退65

三、遗忘65

四、健忘症65

五、记忆虚构66

六、记忆错构66

七、潜隐记忆66

第四节 思维变态与犯罪67

一、思维过程异常67

二、联想过程异常67

三、思维逻辑进程的异常68

四、妄想69

第五节 情绪情感变态与犯罪71

一、过激性情绪、情感71

二、低落性情绪、情感72

三、情绪、情感倒错72

第六节 意志行为变态与犯罪73

一、意志增强73

二、被动性服从73

三、色情行为74

四、紧张性兴奋74

第七节 智能变态与犯罪74

第八节 意识变态与犯罪75

一、智能落后75

二、痴呆75

一、意识朦胧状态76

二、神游症76

三、意识错乱状态76

四、定向和自知变态76

第六章 变态人格与犯罪78

第一节 变态人格的一般概述78

一、人格78

二、变态人格及其特征79

三、变态人格犯罪与正常犯罪行为的区别82

一、无情型变态人格85

第二节 变态人格的类型与犯罪85

二、偏执型变态人格86

三、循环型变态人格87

四、分裂型变态人格87

五、强迫型变态人格87

六、癔病型变态人格88

七、衰弱型变态人格88

八、爆发型变态人格88

九、轻佻型变态人格89

十、其他型变态人格89

第三节 性心理行为变态与犯罪92

一、同性恋94

三、异装癖96

二、易性癖96

四、恋物癖97

五、露阴癖98

六、窥阴癖99

七、摩擦癖99

八、其他型性变态100

第一节 癔病的一般概述100

一、癔病及其研究历史100

第七章 癔病与犯罪102

二、癔病的基本特征103

三、癔病的病因103

一、各种表现症状105

第二节 癔病的表现症状与犯罪105

二、精神症状108

三、癔病的集体发病113

四、癔病与犯罪114

第八章 脑外伤后精神障碍与犯罪116

第一节 脑外伤后精神障碍概述116

一、颅脑损伤病变的种类116

二、表现症状118

三、病因126

第二节 脑外伤后精神障碍与犯罪129

一、急性脑外伤精神障碍与犯罪129

二、慢性脑外伤精神障碍与犯罪129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概述132

一、精神分裂症心理变态的主要表现132

第九章 精神分裂症与犯罪132

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135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与犯罪139

一、精神分裂症心理变态与犯罪139

二、不同的临床类型与犯罪143

第十章 癫痫与犯罪147

第一节 概述147

第二节 癫痫的病因149

一、原发性(功能性)癫痫149

二、继发性癫痫150

第三节 癫痫的临床表现152

一、大发作152

二、小发作154

三、局限性发作155

四、精神运动性发作156

第四节 癫痫性精神障碍与犯罪159

一、意识不清时的表现159

二、意识清晰时的表现162

三、癫痫儿童的表现164

四、癫痫患者违法犯罪的特点164

第十一章 情感性精神病与犯罪167

第一节 躁狂抑郁症与犯罪167

一、躁狂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168

二、躁狂状态与犯罪169

三、抑郁状态与犯罪171

一、更年期精神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174

第二节 更年期精神病与犯罪174

二、更年期精神病与犯罪175

第十二章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与犯罪178

第一节 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及年龄特征178

一、乳儿期(新生儿期)(出生——1岁)178

二、婴幼儿期(1——3岁)179

三、学龄前期(3——6或7岁)179

四、学龄初期(6或7——11或12岁)180

五、学龄中期(11或12——14或15岁)181

六、学龄晚期(14或15——17或18岁)181

第二节 儿童的心理、行为障碍与犯罪182

一、品行障碍与犯罪182

二、少年犯罪的病态心理185

三、儿童多动症与不良行为186

第十三章 变态心理犯罪者的鉴定190

第一节 鉴定的任务和准备191

一、鉴定的任务191

二、鉴定的准备192

第二节 变态心理犯罪者心理鉴定纲要196

一、变态心理犯罪者的一般鉴定196

二、变态心理犯罪者认知能力的鉴定199

三、变态心理犯罪者智力的鉴定201

四、变态心理犯罪者情感的鉴定208

主要参考资料和书目210

后记211

1987《变态心理与犯罪》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武伯欣,张钦礼编著 1987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犯罪心理学(1983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3 北京:群众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99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9
犯罪心理学(1993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3
犯罪心理学(1995年08月第1版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5年08月第1版
犯罪心理学( PDF版)
犯罪心理学
犯罪の心理(1949.10 PDF版)
犯罪の心理
1949.10 全国書房
犯罪心理学(1980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0 有斐閣
犯罪心理学(1993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99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9 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89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9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85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85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女性心理与犯罪(1991 PDF版)
女性心理与犯罪
1991 北京:群众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84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4 北京:群众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82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2 北京: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