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安徽通史》求取 ⇩

第一章绪论张南1

一、洪荒时期的地质变迁1

二、自然概况3

地理总貌3

地貌分区3

河流湖泊4

气候温润6

物产丰富6

三、人口与民族6

人口稠密6

民族众多8

四、安徽历史上的建制沿革8

夏商周时期8

春秋战国时期9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0

隋唐宋元时期11

明清时期13

民国时期14

第二章从远古到秦统一前的安徽朱玉龙16

一、原始人与原始公社时代16

安徽历史的开端——和县猿人16

原始人群向氏族制度的转化17

安徽境内的旧石器文化遗存17

氏族公社时期的安徽先民18

传说中的安徽远古居民21

大禹治水的传说22

二、夏商周三代史踪23

夏代史踪23

商代史踪23

淮夷与西周王朝的关系24

三、大国争霸中的氏族方国27

安徽境内的部族方国27

齐楚争霸27

吴楚之争28

秦灭楚,安徽加入全国统一大家庭30

四、先秦时期安徽地区的经济状况31

种植稻麦历史悠久31

宏大的芍陂工程32

原始青瓷的故乡32

纺织业水准高32

青铜冶铸的重要基地33

犁铧等铁器的出现34

楚币的铸造34

鄂君启节与江淮商业34

济、汝、淮、颍、泗水道交通网35

寿春城的兴起36

五、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37

杰出的青铜工艺37

南音与楚辞37

青铜乐器与江淮音乐38

老庄道家学派38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安徽省张南41

一、大一统专制统治下的安徽社会41

秦始皇防范江淮地区41

西汉加强控制“吴楚”之地42

东汉豪强、世族地主势力的发展与农民的依附化46

“党锢之祸”中的范滂48

二、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48

大泽乡首举义旗48

楚汉相争52

楚霸王乌江自刎53

西汉后期的江淮烽火54

汉末起义的中心地带54

三、有兴有衰的江淮经济57

江淮及皖南的移民与农业开发57

两汉水利与水灾59

冶金、铸造及造船业的发展60

两大商业都市:寿春与合肥61

四、异彩纷呈的江淮文化62

新道家的经典作《淮南子》62

桓谭及其《新论》64

尊儒术、兴学校65

楚辞与《孔雀东南飞》66

名医华佗67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张南69

一、南北对峙,战祸不断69

长期割据的政局69

祖逖北伐72

淝水之战72

钟离保卫战73

浮山堰决堤惨剧74

内战给皖南人民带来的灾难74

皖南的阶级剥削和压迫75

皖南人民的反抗斗争75

二、乱世英豪与门阀世族76

曹操与谯沛群雄76

周瑜、鲁肃等江淮豪杰79

门阀世族的兴起82

桓氏等世家大族83

聚众自保的豪强地主86

三、江淮屯田与皖南开发86

江淮屯田86

江南屯田90

兴修水利,初创圩田90

北人南迁与皖南开发92

皖南山越93

皖南农业的发展95

皖南的城市与商业96

江淮之间的城市与商业97

铜冶中心梅根冶98

四、活泼洒脱的文化99

玄学名士嵇康99

三曹与建安文学100

谯沛多俊彦103

庐江何氏学者辈出104

两部私家史著104

艺坛巨匠104

民间教育相对繁荣105

科技史上的贡献106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朱玉龙108

一、隋王朝的短暂统治108

隋灭陈108

江南士族豪强之乱109

隋王朝对今安徽地区的统治109

开通济渠109

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隋炀帝110

江淮人民的反隋斗争111

二、唐代中前期安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12

农业112

水利112

矿产113

特产和私营手工业114

制瓷业115

茶叶生产115

三、藩镇割据对安徽的影响116

兵燹之祸116

剥削加重117

四、江淮人民的反抗斗争119

代宗初年的皖南农民起义119

庞勋领导的戌卒起义122

黄巢起义在安徽123

五、江淮割据的形成124

唐末江淮政局124

杨行密崛起庐州125

勇挫朱全忠南侵图谋128

平三叛130

杨行密其人131

六、隋唐五代时期的安徽人文132

概况132

李白在安徽的游踪和诗作134

中晚唐安徽籍诗人136

五代十国安徽人才群141

第六章两宋时期的安徽朱玉龙146

一、北宋安徽农业的发展146

户口增加146

农田的开垦147

水利兴修149

茶叶生产150

二、北宋安徽的工商业152

矿冶152

铸币业153

瓷器制造业154

文房四宝154

小城镇迅速发展157

商业繁荣和商人势力的发展157

三、北宋安徽人民的反抗斗争158

沉重的赋税剥削158

繁多的徭役160

民变160

兵变161

方腊起义162

四、宋金争战对江淮地区的影响163

宋室南渡163

民族矛盾的战场164

溃军和游民武装集团170

黄河夺淮170

五、南宋时期安徽经济及社会状况171

江淮屯田171

皖南户口增加172

兴修水利,整治圩田172

耕作制度和良种培育173

纸币流行173

矿冶174

兵器工业175

租税175

元灭宋178

六、两宋时期的安徽人文181

书院的兴起181

园林建筑182

方志著作的涌现182

蓬勃兴起的刻书业183

文学184

艺术188

学术191

包拯193

第七章元明时期的安徽张南196

一、元朝的暴政与红巾军起义196

前期政局稳定196

南人倍受欺凌196

宗王镇江淮197

苛重的经济剥削197

红巾军大起义199

朱元璋及其势力的崛起202

二、明代政局与安徽社会206

隶京师,定中都206

前期吏治较清明208

“户帖”制的发端209

江淮军户开发边区209

杀戮淮西功臣210

文字狱波及安徽211

靖难之役祸延淮北212

吏治败坏,灾情严重212

宁王受挫安庆213

抗倭战争中的皖人214

宦官乱政祸皖216

迫害左光斗218

黄山大狱案与徽州民变220

三、元明时期安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221

元代江淮经济的复苏221

明太祖优待家乡223

屡兴水利224

农业经济的发展225

王桢与木活字印刷226

徽州的印刷业227

符离集煤田228

庐江矾矿一枝独秀228

长江巨埠芜湖229

淮上首府凤阳231

徽商的兴盛232

四、元明时期安徽的文化与科技235

理学家郑玉235

桐城的文会与文坛235

众多的音乐家、戏曲家238

志书、家谱的编纂239

程大位与《算法统宗》240

新安医学240

农学、植物学242

中都与皇陵的建筑244

徽州建筑245

漆工经典——《髹饰录》245

五、明代农民起义在安徽246

不断的起义246

刘六、刘七起义军转战安徽247

元宵夜破中都248

酆家店之役248

“革左五营”在大别山249

张献忠智取铁庐州249

第八章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安徽徐传益251

一、军事征服与武装反抗251

清军下江南251

抗清斗争的兴起254

二、政权建设与前期治绩259

从江南建省到安徽建省260

建制沿革与基层里社、保甲、宗法制度261

清朝权力结构中的安徽地主262

革除弊端,钳制思想263

表彰循吏,严斥赃官264

三、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65

赋税制度的改革265

治理江河,大兴水利266

解放“伴?”、“世仆”268

招集流亡,奖励垦殖268

经济的长足发展269

四、学术文教的振兴及其成就271

清廷的文化政策271

哲学与经学273

文学艺术277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281

五、在“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的年代285

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兼并严重286

贪赃枉法风行287

统治者穷奢极侈288

“贫万于富”的现实289

第九章雅片战争时期的安徽施立业292

一、封建社会的末世景象292

二、安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296

寿春镇官兵血洒定海296

安徽的抗英备战297

三、鸦片战争对安徽社会的影响299

鸦片泛滥成灾299

地方经济受到冲击,自然经济加快解体300

巨额赔款使地方财政更为拮据300

“弛教”与传教士重新深入安徽300

四、文化界死水微澜301

姚莹302

包世臣304

夏燮307

王茂荫309

第十章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安徽施立业312

一、太平天国安徽根据地的开辟312

开辟根据地的军事斗争312

“安庆易制”与根据地建设316

保卫根据地的斗争319

二、捻军起义321

从捻子到捻军321

雉河集会盟322

捻军统一后的军事斗争323

霍丘会师323

三、翼王出走后的安徽战场325

三河大捷326

二解京围327

安庆保卫战328

庐州失守与英王殉国330

前期捻军失败与张乐行就义331

天京保卫战之安徽战场333

四、从团练到淮军335

团练兴起335

李鸿章与安徽团练337

淮军的建立338

安庆请兵与淮军入沪339

淮军的独立发展340

五、太平军余部和捻军联合抗清342

干王、幼天王辗转皖南342

太平军余部与捻军的联合342

联军战役343

第十一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下的安徽社会施立业347

一、太平天国失败后的安徽农业347

人口与土地比例的变化347

兴办垦务与土地关系的变动348

农业生产与封建剥削350

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渗入351

太平天国失败后传教活动深入安徽内地351

芜湖开埠353

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354

三、近代工商业的缓慢发展355

手工业的兴衰355

近代工矿业的产生357

芜湖米市的兴盛358

商业与集镇的发展359

四、安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60

安庆教案360

皖南教案362

芜湖教案366

五、甲午战争前夕的安徽社会经济结构369

透出近代工业社会的气息369

商品性农业的发展369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371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371

第十二章新旧嬗变中的安徽近代科技、文化与教育施立业373

一、近代科技的进步373

传统科技的延续与发展373

中西合璧人物——郑复光375

西方近代科技的传播与推广377

二、近代文化的演变380

皖派汉学的衰落380

桐城派兴盛一时382

史学与佛学383

文化名人——孙家鼐、吴汝纶384

戏剧艺术一枝独秀386

三、近代教育的兴起390

封建教育的衰落391

近代教育的兴起392

第十三章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在安徽胡晓397

一、戊戌变法与安徽397

触动上层官僚397

震动知识界398

兴办学堂起步较早400

编练新军行动较快400

洋务实业方兴未艾401

二、刘朝栋起义403

天灾人祸403

曹市集首义404

皖北响应起义407

失败的原因和启示407

起义余波408

三、大通自立军起义409

秦力山密谋起义409

大通起义经过411

起义影响412

四、义和团运动在安徽413

安徽义和拳概况413

霍山教案417

五、爱国维新思潮的影响420

安庆藏书楼演说会420

收回铜官山矿权斗争422

安徽近代出版业的繁荣424

第十四章辛刻革命在安徽胡晓426

一、革命组织与武装起义426

岳王会426

同盟会在安徽427

安庆巡警学堂起义428

安庆马炮营起义430

万福华刺王之春431

吴樾勇炸五大臣432

倪映典与广州燕塘起义433

黄花岗安徽三英烈434

二、安徽的光复435

安庆之役435

庐州光复437

淮上军起义和皖北光复437

芜湖光复439

皖南光复439

三、南北议和时期的安徽440

阻击张勋440

迎战倪嗣冲440

安徽北伐军441

安徽的统一442

柏文蔚督皖443

四、二次革命在安徽445

袁世凯弹压皖督445

安徽讨袁军兴起446

安徽二次革命的失败447

第十五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安徽胡晓450

一、倪嗣冲祸皖450

拥袁受封,投段得宠451

私吞豪夺,变本加厉452

结党营私,恣意妄为453

二、兵灾匪劫455

屯溪兵变455

安庆兵变455

寿县兵变456

阜阳匪祸456

三、人民起义457

水百川起义457

白郎起义在安徽458

四、安徽社会经济的缓慢发展460

工业460

矿业461

商业462

农业463

第十六章五四运动时期的安徽戴惠珍465

一、安徽人民响应五四运动465

全省学生奋起响应465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470

联合各界开展“三罢”斗争473

安徽响应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475

二、安徽新文化运动477

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前奏477

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79

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482

三、马克思主义在安徽的传播484

马克思主义书刊在安徽的传播484

安徽进步刊物的创办486

先进知识分子与劳工相结合488

四、安徽民主运动的发展490

六二学潮490

反对议会贿选492

驱逐伪省长李兆珍494

反对军阀吕调元495

第十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戴惠珍497

一、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组织在安徽的建立497

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安徽的建立497

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499

国民党地方组织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502

二、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505

工人运动的高涨505

农民运动的兴起509

反对“二十一条”和抵制日货运动512

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的斗争514

安徽人民声援五卅运动516

三、国民革命军进军安徽518

北伐前夕的形势518

北伐军胜利进军安徽519

安徽人民热烈欢迎北伐军520

驱逐军阀陈调元523

四、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安徽524

安庆三二三反革命事件525

芜湖四一八反革命事件527

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的成立528

第十八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安徽戴惠珍529

一、国民党新军阀对安徽的统治529

新军阀在安徽的统治529

中共安徽省委的成立530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经济532

工矿业的起落533

农村经济的逐步衰退534

三、国民党统治区教育的缓慢发展536

安徽大学的建立536

中等、初等教育的缓慢发展538

私塾教育盛行540

四、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541

商南(立夏节)起义541

六霍起义542

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545

开展土地革命斗争545

根据地经济的发展547

五、王明“左”倾路线的严重危害549

王明“左”倾路线在皖西北的推行550

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左”倾路线的抵制551

皖西北苏区的全面发展554

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557

重建革命武装,坚持游击战争559

六、九一八事变后安徽的抗日民主浪潮560

抗日反蒋斗争560

全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560

全省人民的请愿斗争562

热烈响应一二九运动563

七、皖西国共合作的初步实现564

国共合作新局面的出现564

岳西谈判564

第十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安徽王鹤鸣567

一、中共安徽党组织动员民众抗日567

中共安徽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567

抗战初期的省动委会568

二、国民党军队在安徽正面战场的抗战570

广德战斗570

津浦路南段战斗571

蒙城战斗572

三、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573

淮北、淮南、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573

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575

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578

四、第一、二次反共高潮在安徽582

定远、半塔保卫战582

皖南事变583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586

李品仙主持皖政586

新桂系对安徽的经济掠夺588

新桂系地方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590

山区工业、手工业的短暂发展591

六、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592

日本侵略者的摧残592

安徽学院的建立593

中等、初等教育的恢复594

七、日伪在安徽的统治595

血腥屠杀与奴化教育596

经济上疯狂掠夺598

第二十章解放战争时期的安徽王季平600

一、全面内战开始前后的安徽600

蒋介石集团抢夺胜利果实601

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602

争取和平,准备自卫603

二、国民党统治的崩溃606

国民党统治区殖民地化的加深606

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607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危机610

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612

三、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安徽61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614

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618

安徽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发展620

四、安徽全境解放和人民政权的建立622

淮海战役和安徽人民的贡献623

渡江战役和安徽人民的贡献625

人民政权的建立628

附录一安徽历史大事记632

附录二引用书目715

后记727

1994《简明安徽通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南等著 1994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安徽通志  9(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9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政绩简编( PDF版)
安徽政绩简编
安徽省政府
安徽通志  23(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23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22(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22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20(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20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8(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8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9(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9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7(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7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6(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6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5(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5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4(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4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3(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3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2(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2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1(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1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安徽通志  10(1986 PDF版)
安徽通志 10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