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港史》求取 ⇩

前言1

绪论1

一、港口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2

二、港口历史演变及其特点5

三、港口经济腹地及货源结构13

四、港口的地位和作用16

五、港口的现状及生产能力18

古代部分(远古~1840年)23

第一章港口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远古~580年)23

第一节港口雏形的孕育23

一、早期居民点和原始城堡的出现23

二、剩余产品交换和水道运输的萌芽25

三、初具雏形的江汉水网27

四、水上运输活动与原始状态的舟船泊地28

第二节港口的早期发展30

一、沙羡县设置后的经济发展趋势30

二、原始形态的城港一体化31

三、城市经济的初步形成33

四、港口的发展与水上运输活动36

五、造船工场的出现及其发展38

第二章商贸中转港地位的确立(581~1367年)43

第一节城市经济与港口的共同发展43

一、经济重心南移与两湖地区的社会经济43

二、武汉城市经济日趋繁荣44

三、商航并盛的两岸港埠47

第二节以中转为主的货物运输50

一、漕粮运输50

二、贡赋运输52

三、铸钱运输54

四、商贸物资运输55

第三节实力雄厚的造船业59

一、造船工场规模的扩大59

二、造船技术的进步60

三、民间造船工匠的和雇61

第三章华中大港的崛起(1368~1839年)68

第一节港口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条件68

一、汉口镇的兴起68

二、三镇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69

三、四通八达的江汉商路76

第二节初具规模的三镇港埠77

一、水上集贸市场刘公洲77

二、江汉明珠刘家隔78

三、漕粮交兑口岸金沙洲79

四、竹木集散地汉阳鹦鹉洲80

五、后来居上的汉口港埠81

第三节漕粮、淮盐及其他大宗货物运输83

一、湖广漕粮的转运与交兑83

二、淮盐的中转分销86

三、铸钱及燃物料运输89

四、有色金属的中转运销90

五、商品粮运输93

六、川楚木材运输96

七、其他物资运输99

第四节港口航道治理的早期尝试100

一、武汉河道概貌100

二、古代疏浚工具的出现与应用102

三、陈公套的疏浚102

四、新河的开凿103

第五节造船业的进一步发展104

一、造船基地的扩展与造船数量的增加104

二、造船规模的扩大与技术水平的提高107

第六节关税管理机构的设置109

一、明代的金沙洲钞关109

二、清代的武昌关111

代 部分 (1840~1949年)123

第四章汉口港开埠通商及向近代港口的转化(1840~1911年)123

第一节开埠通商以前汉口港的发展及其新的变化124

一、对内贸易保持华中枢纽大港地位124

二、对外贸易商路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126

第二节武汉港被迫对外开放128

一、汉口开埠通商缘起128

二、汉口被迫开埠通商130

三、江汉关的设立与开关征税132

四、海关行政权与港口管理主权的丧失134

五、开港初期外国商船的人侵136

第三节武汉港向长江航运中心港过渡140

一、外国航运势力在汉口设立航运基地140

二、中国轮船航运业在武汉港的初创144

三、以武汉港为中心的江、河、海航运网络的初步形成147

第四节港口设施的初步兴建与近代码头工人队伍的形成152

一、轮船码头的修建与港埠重心的转移152

二、保税关栈的设立及管理154

三、近代码头工人队伍的形成156

第五节 港口相关行业的兴起157

第六节开埠以后汉口港生产的扩大160

一、货物吞吐量跃居全国大港行列160

二、对外贸易的兴起及外贸货物种类165

三、国内贸易继续发展170

第七节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75

一、港口改变城市布局175

二、港口推动城市近代工业的兴起178

三、港口促进城市商业的繁荣179

四、港口促进城市金融业的发展181

第五章武汉港成为长江内河最大的水陆综合运输枢纽港(1912~1936年)191

第一节武汉港发展的新动力191

一、京汉、粤汉铁路的修建对武汉港发展的重要作用191

二、城市经济的进步对武汉港航运贸易的促进194

第二节武汉港综合集疏运系统的形成195

一、以武汉港为中心的江海航运的进一步发展195

二、铁路通车以后港口集疏运条件的改善200

三、邻近地区水路集疏运能力的增强203

第三节轮船码头及仓栈设施的新建与改造207

第四节码头工人队伍的壮大及劳动生活状况211

一、码头工人队伍的发展及劳动组织形式211

二、码头的封建把持制日益深重213

三、原始的作业方式与工人生活贫困化215

四、码头工人的斗争217

第五节近代港航管理体制的形成与港口管理的加强219

一、江汉关对港务管理实权的控制219

二、航政机构的建立及航政港政管理222

三、地方政府对码头工人的管理224

第六节港口生产达到近代发展高峰228

一、货物吞吐量大幅度增长228

二、对外贸易业务的发展231

三、国内贸易业务的扩大236

四、客运业务的发展240

五、武汉港在全国港口中的重要地位246

第六章抗日战争期间及战后武汉港的衰落(1937~1949年5月)254

第一节抗战初期武汉港的港航运输254

一、港口成为战时撤退运输的重要中转港254

二、战时港口商业运输的开展257

第二节日伪统治下的武汉港261

一、日本侵略者对港口的破坏与控制261

二、日伪航业对港口航运的垄断263

三、日寇对内地资源的掠夺与港口贸易的急剧衰退266

第三节抗战胜利后武汉港的缓慢恢复271

一、中国航运业复员与敌伪船舶的接收处理271

二、码头的收回与整理273

三、港口轮船运输业务的恢复和发展279

第四节港口主权的有限收回282

一、汉口口岸的收回与重新开放282

二、航政管理的恢复与外商码头的收回285

第五节繁重的突击性运输及其对港口的影响287

一、人员和公物的大量中转287

二、国民党军队和军用物资的大量中转289

三、港口秩序一片混乱290

第六节武汉港的衰落292

一、城乡经济的衰退与港口贸易的萎缩292

二、港口航运企业的困境295

三、码头工人生活状况更加贫困297

四、港埠水域状况的恶化与国民党军队对港口的破坏299

现代部分(1949~1985年)309

第七章武汉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1949年5月~1952年)309

第一节港口收归国有309

一、对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港航机构的接管309

二、轮船招商汉口分公司资产的接收315

三、对外国航商在武汉产业的征用与收回318

第二节港口设施的整治与航运的恢复322

一、港口设施的整治322

二、以汉口为中心的长江航运的恢复325

第三节重点运输任务的完成329

一、华中地区支前运输的重心329

二、稳定沿江大城市经济的运输中心332

三、成渝铁路建设物资的联运枢纽335

第四节码头封建残余势力的摧毁337

一、封建把持制的废除与搬运公司成立337

二、装卸力资的整顿与调整340

第五节新型港口管理机构的建立343

一、武汉港归口管理局面的初步形成343

二、交通部直属汉口港务局成立345

第八章港口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港口生产的复兴(1953~1957年)348

第一节港政管理的统一趋势348

一、解放后第一个港口管理条例的颁布348

二、码头仓库接收工作的完成350

三、汉口沿江滩地的划分与使用353

四、港口装卸工人队伍的组建355

五、私营航业的管理与改造357

六、港航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完善360

第二节港湾改革与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363

一、计划调度管理的完善与强化363

二、技术操作规程的运用366

三、计件工资制度的实施367

四、作业区专业分工的确立369

第三节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371

一、江岸联运港区的开辟371

二、装卸机械的初步使用和革新活动的萌芽374

三、港口生产配套设施的建设375

第四节港口面貌的改观和运输生产的发展380

一、联运中转功能的进一步增强380

二、客货运量日趋上升382

三、港口面貌的改观383

四、职工劳保福利待遇的改善384

第九章武汉港从“跃进”走向调整(1958~1965年)386

第一节港口“跃进”的生产局面386

一、货物吞吐量急剧增长386

二、“千吨班”作业方式的产生和效果388

三、“大协作”运输方式的发展与衰退391

四、“大跃进”给港口生产带来的后果393

第二节港口作业从原始状态向机械化过渡395

一、装卸工具的变革395

二、“大跃进”对群众革新活动的影响399

三、港机修造体系的初步形成401

第三节扬泗庙联运港区的兴建403

一、城乡经济发展对港口的压力403

二、新港区选址及初步建成投产405

第四节企业码头及地方港区的建设和发展409

一、港、厂协作创建青山港区409

二、物资单位码头的建设和地方港区的发展411

第五节港口在调整中稳步发展414

一、货源的减少和生产规模的紧缩414

二、生产布局的调整和支农方针的贯彻417

三、机械设备的保养和作业线的完善420

四、商务监督的开展和安全质量管理的加强422

五、管理体制的健全和经济核算制的深化425

六、运输生产的发展和主要经济指标的回升428

第十章港口在“文革”中的艰难发展(1966~1976年)431

第一节面临困境的港口431

一、装卸运输生产的混乱局面431

二、港区航道淤浅436

第二节逆境中发展的港口运输生产440

一、维护生产秩序,开展局部整顿440

二、重点工程和能源物资中转联运442

三、成组装卸的试行与推广447

四、旅客发送量超过100万人次449

第三节自力更生建设港区452

一、续建汉阳港区452

二、工人自建升降机码头454

三、改造青山矿货码头455

四、建成汉口区机械化作业仓库456

五、港口机械的革新与配套457

六、地方和企业码头的建设462

七、港机修造厂的扩建465

第四节汉江舵落口水陆联运港区的兴建466

一、汉江货源结构变化对港口建设的需求466

二、建成汉江最大的水陆联运港区468

第十一章武汉港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1977~1985年)471

第一节港口生产经营机制的转换与改革471

一、开展恢复性和建设性企业整顿471

二、改革装卸工人分配制度476

三、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482

四、经营型公司的组建与配套改革484

五、集体企业转轨变型487

第二节兴旺发达的华中枢纽港488

一、经济腹地的扩展和大宗货源的增长488

二、航业振兴和运输市场的活跃490

三、港口水陆联运的繁荣492

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立体综合运输498

五、内河最大的客运始发港501

六、多种经营的新格局503

七、港口各项经济指标超历史水平506

第三节外贸运输的复兴509

一、武汉港口通江达海的优势509

二、国务院批准武汉港为外贸运输口岸510

三、日益发展的外贸运输512

第四节港口建设的“黄金时期”513

一、共建港口的崭新面貌513

二、交通部属港进行大规模挖潜革新改造519

三、汉阳直立框架式码头建成投产525

四、江岸栈桥码头群的兴建527

五、地方港和企业专用码头的兴旺发展529

六、武钢工业港和武汉“石化”油港区的建设531

七、内河最大锚泊基地的扩建534

八、“七五”时期港口重点工程的前期准备537

第五节港口生产辅助设施的建设与港机工业的新发展538

一、更新港作船舶538

二、改善环保设施540

三、扩展通信网络541

四、发展港机工业542

第六节健全完善港口管理体系544

一、调度管理的强化及其对港口装卸生产的促进544

二、全方位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547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及其显著成效549

四、标准化能源管理的开展551

五、机械设备管理的完善554

第七节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与生活的改善557

一、职工教育网络的形成557

二、职工生活的改善559

附录563

一、大事记563

二、武汉港(汉口港)历届党委(总支、支部)正副书记名录及任职期限585

三、武汉港(汉口港)历届正副局长(港长、革委会主任)名录及任职期限587

四、武汉港(汉口港)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录590

1994《武汉港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郑少斌主编;《武汉港史》编委会编 1994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