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作者 | 谭国太,邹和平主编;刘崇政,杨廷寿,杨再华副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51 |
出版时间 | 1993(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140882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04569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和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1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1
二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5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特点11
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11
二 经济落后国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3
三 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4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17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全面的指导地位17
二 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18
政治篇23
第一章实事求是解放思想23
第一节实事求是的根本点23
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3
二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25
三 实事求是与发展生产力27
第二节实事求与解放思想28
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8
二 解放思想是制定政治路线的基础30
三 解放思想是执行政治路线的保证32
第三节解放思想是当前的重大政治问题33
一 解放思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3
二 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38
三 解放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39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41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特征41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概括41
二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44
三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探索45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46
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社会生产力46
二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本质48
第三节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重大意义50
一 认识社会主义的新角度50
二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理论51
三 强国富民的新途径52
第三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4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54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54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历史经验的总结55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与发展57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个重要问题6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60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62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63
第四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5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5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65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依据67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70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70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71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72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74
一党的十四大的理论贡献74
二 认真学习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77
第五章社会主义政治发展80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80
一 历史和现实的选择80
二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83
三 在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90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92
一 人民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92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人民的政治参与93
三 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96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98
第一节 中国人民的根本政治选择98
一 人民代代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98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特征100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02
第二节根本政治制度的运行方式103
一 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结构103
二 简便的运行 广泛的参与106
三 议行合一 集中高效109
第三节根本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10
一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0
二 加强和拓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113
第七章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116
第一节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116
一 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116
二对外开放与政治体制改革118
三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119
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120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20
二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122
三 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124
第三节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131
一 健全和完善政治体制是一个过程131
二 政治稳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立足点132
第八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34
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134
一 政党与政党制度134
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136
三 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征138
四资产阶级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14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与现实145
一 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145
二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历史进程147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和形式149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149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实现形式152
第九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58
第一节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158
一 商品经济与法制158
二 市场经济与法制159
第二节新经济体制条仵下的法制建设160
一 加速经济立法160
二 健全完善法制体系162
三 依靠法律手段走向世界市场164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途径165
一 健全立法 改善执法165
二 提高民族素质 强化法律意识166
第十章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力量与“一国两制”169
第一节现代化建设的广泛政治力量169
一 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最大的政治169
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173
第二节“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175
一“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阶段175
二“一国两制”的科学内容179
三“一国两制”的特征180
第三节“一国两制”与民族振兴183
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最佳途径183
二 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开辟新领域185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民族政策187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187
一 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187
二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189
三 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89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1
一 民族状况与民族区域自治191
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内容192
三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195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197
第一节时代与国际格局197
一 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发展阶段197
二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04
第二节抓住国际有利时机 加快现代化建设207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7
二 扩大对外开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210
三 维护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12
第十三章防止和反对“左”与右错误倾向216
第一节“左”与右错误倾向产生的原因及危害216
一“左”与右错误倾向产生的根源216
二“左”在现阶段的实质是反对改革开放218
三“左”与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220
第二节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的经验教训223
一 坚持两条战线作斗争的方针223
二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断排除“左”右错误倾向的干扰225
第十四章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231
第一节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在于党231
一 党的领导是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231
二 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234
第二节改善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236
一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36
二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238
三 密切联系群众,克服消极腐败现象240
四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43
五 坚持民主集中制245
第十五章时代特点与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247
第一节政治发展的时代特点247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247
二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特点249
三 时代特点对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影响250
第二节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251
一社会主义政治的性质和特征251
二 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254
三 社会主义离不开政治现代化257
第三节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建设259
一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生长点259
二 在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261
三 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262
经济篇267
第十六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67
第一节加快经济发展是重大的政治问题267
一 经济发展是硬道理267
二加速经济发展的紧迫性268
三 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269
第二节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仵270
一 物质基础条仵有利270
二 国内市场条仵有利270
三 社会环境条件有利271
四 国际市场条仵有利271
第三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72
一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73
二 把握好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276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278
第十七章以改革为动力 加速经济发展281
第一节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动力281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内在要求281
二 改革是实现新旧体制转换的基本途径284
三 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286
第二节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89
一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89
二 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291
第三节大胆改革 发展经济293
一改革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293
二 改革是一个试验和探索的过程295
三 改革实践中的三条标准297
第十八章加速科技进步299
第一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99
一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299
二 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紧迫性301
第二节加速科技进步的条仵305
一 把握科技发展的特点305
二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307
三 培育建立科技市场309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311
第一节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311
一 跳出计划经济的传统束缚311
二市场经济不姓“资”314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316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18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仵下的所有制结构318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仵下的分配关系322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仵下的宏观调控327
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331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331
一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明确的产权关系331
二 市场的统一性和开放性333
三 平等竞争与经济关系法律化334
四 效率和公平竞争原则336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功能336
一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336
二 通过价格调节供求338
三 开展竞争 优胜劣汰340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体系341
一 生产资料市场341
二 金融市场343
三 劳务市场345
四 技术市场347
第二十一章深化企业改革349
第一节深化企业改革的难点349
一 企业还不是完全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49
二 怕当“出头乌”,更怕“孤军深入”351
三 社会“关系网”的束缚352
第二节深化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353
一 搞好舆论导向353
二 加强政策导向354
第三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355
一 自主经营的决策机制355
二 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356
三 市场竞争的反应机制357
四 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358
五 保证合法合理经营的自我约束机制359
第二十二章稳步推进价格体制改革360
第一节价格改革的基本经验360
一 价格改革的回顾360
二 价格改革的成效362
三 价格改革的基本经验363
四 价格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365
第二节价格改革的目标365
一 价格改革的目标模式365
二正确理解价格改革目标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367
第三节转换价格形成机制369
一 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是价格改革的核心369
二 价格形成机制转换的目标370
三 界定计划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因素371
四 完善计划价格的形成机制372
五 健全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373
六 适当加快转换价格形成机制的步伐375
第四节积极推进价格管理体制改革376
一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376
二 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意识377
三 抓住时机,把握好价格改革的力度378
四 不断完善物价总水平的调控方法379
五 建立健全以中央和省两级调控为主的价格调控体系380
六 对市场价格进行适度管理,促进市场发育健全381
七 加强对企业价格的指导和服务382
第二十三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合理布局383
第一节调整宏观产业结构383
一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383
二 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386
三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388
第二节加快地区经济发展389
一 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389
二 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则390
三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392
第三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94
一 现代化经济与第三产业394
二 发展第三产业的基本任务396
三 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397
第二十四章经济发展速度与上新台阶400
第一节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必要性400
一加速经济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的需要400
二加速经济发展是提高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402
三加速经济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404
第二节加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405
一 国内条仵具备405
二 国际环境有利409
三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可行410
第三节加速经济发展的对策411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412
二 加速科技进步 大力发展教育412
三 根据市场变化,努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412
四 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大力提高经济效益413
五 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414
第二十五章建立农村经济大市场416
第一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大农业416
一 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416
二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418
三 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418
第二节加速发展乡镇企业421
一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421
二 发展乡镇企业的现实基础422
三 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424
第三节深化农村改革426
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26
二 建立农村市场428
三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31
第二十六章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434
第一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434
一 地域与资源条件434
二 经济布局不尽合理436
三 科技教育的差距437
第二节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政策438
一 扩大经济自主权438
二 调整经济布局439
三 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投入441
第三节加快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442
一 创造吸引外资的经济环境442
二 加强横向经济联合444
三 增强“造血”功能445
第二十七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447
第一节对外开放的方针与政策447
一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447
二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452
第二节对外开放的实现方式与主要内容455
一对外开放的实现方式455
二对外经济开放的主要内容467
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472
第二十八章抓住机逼走向世界市场473
第一节 机遇和挑战并存473
一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473
二 世界经济向区域集团化发展474
三 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474
四 我国即将恢复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474
第二节积极开拓国际市场475
一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活动,促进对外贸易多元化475
二 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贸易477
三 更好地利用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480
第三节深化外贸体制改革483
一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企业内部经营机制483
二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制484
文化篇491
第二十九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491
第一节吸收和借鉴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491
一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共同财富491
二 社会主义国家更应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492
三 我国在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方面的经验教训497
第二节吸收和借鉴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499
一 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节约资金499
二 吸收借鉴有利于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501
第三节吸收和借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02
一树立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的观念502
二 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503
三 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504
第三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506
第一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征506
一 人类精神文明的崭新阶段506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507
第二节坚持两手抓509
一两手抓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509
二两手抓是我们党一贯的指导思想510
三 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必须坚持“两手抓”512
第三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513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性513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要上新台阶515
三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518
第三十一章企业文化建设521
第一节建设中国企业文化的战略方针521
一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土壤521
二 服务与活力是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523
三 社会主义文化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525
第二节建设中国企业文化的本内容526
一 确立科学的企业哲学526
二 企业目标建设528
三 树立企业精神530
第三节建设中国企业文化的几个关系532
一 中国企业文化与外国企业文化的关系532
二 中国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534
三 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的关系536
第三十二章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538
第一节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538
一 在思想理论战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538
二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迅速539
三 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成效显著541
第二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矛盾542
一“左”的束缚没有完全冲破542
二 改第开放中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冲击544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身改革545
一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大力推动改革开放545
二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坚持“双百”方针546
三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重视社会效益547
后记551
199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谭国太,邹和平主编;刘崇政,杨廷寿,杨再华副主编 1993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87 武汉:武汉出版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 1995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 1993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 1994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论
- 1998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 电力工程电工手册 第2分册
- 1991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 1992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 房改资金新模式
- 1995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998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 1993 青岛:青岛出版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1993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 1993 青岛:青岛出版社
-
-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研究
- 1999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政治、文化
- 199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与经济
- 1999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