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篇字义析论》求取 ⇩

第一章緖论1

第一节 成书经过简述1

第二节 字义的名称与范畴2

第三节字义的分类6

一 从符号学论字义的分类6

二 从文字学论字义的分类8

三 从语言学论字义的分类9

第二章类篇字义探源15

第一节称人引书概述15

称引书籍16

(一) 小学类16

(二) 经类17

(三) 史类18

(四) 子类19

(五) 集类20

二 称引学人20

三 小学书是称引的重点23

称引名目不一致的情形23

(一) 引字的用法不一致24

(二) 称引名称多不统一24

第二节字义来源考索26

由称人引书中推寻26

(一) 説文解字26

(二) 博雅29

(三) 尔雅32

(四) 方言34

(五) 字林36

(六) 埤仓38

(七) 释名38

(八) 经典释文39

(九) 山海经41

由字义比较互证42

(一) 大广益会玉篇42

(二) 广韵43

(三) 原本玉篇44

第三节字义引录的评骘45

引录的优点45

(一) 简化45

(二) 赴音47

引录的缺失47

(一) 赴形不确48

(二) 删录欠当49

第三章类篇字义的编排方式析论55

第一节字义编排的经纬网络55

依形汇义55

(一) 单字56

(二) 复字59

据音列义60

(一) 单字60

(二) 复字64

(三) 部首字67

第二节字义编排方式的评骘68

优点68

(一) 落实相副施行的原始目的69

(二) 细密而有条理的析义网络69

(三) 彰显字义的破音别义现象70

(四) 字义两见或重复不列均繁简适当70

缺点71

(一) 拘囿于相副施行的目的而缺乏弹性71

(二) 由于疏忽或混淆而导致排列多生例外73

第四章类篇本义析论77

第一节本义的意义与特质77

一 本义的意义77

本义的特质78

(一) 本义为初造字时的始义79

(二) 本义应与本形相应79

(三) 本义应与本音相应81

(四) 本义所指为一事一物而缺乏概括性81

第二节本义的分类与举例83

说文所载的本义83

(一) 所载为古人造字的初义85

(二) 所载非古人造字的初义89

(三) 所载尚不详其是否为初义94

非说文所载的本义98

(一) 尔雅所载的本义98

(二) 其他非説文所载的本义101

第三节类篇本义的几个现象析论102

一 所载说文本义有为初始义的引申义102

二 所载说文本义未必尽与本形相符103

三 类篇不尽存有本义104

四 所载说文本义为析义的基本义106

第五章类篇引申义析论113

第一节引申义的意义与特质113

一 引申义的意义113

引申义的特质114

(一) 引申义为本义的派生义115

(二) 引申义为字义运动的主体116

(三) 引申义与本义的字音相应119

(四) 引申义与本义的字形不相当120

第二节引申义的分类与举例121

引申义的分类121

(一) 依逻辑方式分类121

(二) 依运动规律分类122

(三) 依远近关系分类122

(四) 依属性不同分类123

(五) 依意义与词性分类124

引申义的举例125

(一)意义衍化的引申义126

1.意义扩大的引申义126

2.意义缩小的引申义127

3.意义转移的引申义128

(二)词性变转的引申义131

1.由名词变为动词的引申义131

2.由名词变为形容词的引申义132

3.由动词变为名词的引申义132

4.由动词变为形容词的引申义133

5.由形容词变为动词的引申义134

6.由形容词变为副词的引申义134

第三节类篇引申义的几个现象析论134

一 引申反训的意义对比现象135

二 远近引申的意义模糊现象136

三 复式引申的意义错综现象138

四 词性变转的意义衍化现象140

第六章类篇假借义析论147

第一节假借义的意义与特质147

假借的两个基本问题147

(一)假借意义的关联与不关联问题148

1.历来学者看法148

2.个人的几点浅见151

(二) 假借为造字或用字的问题156

假借义的意义162

(一) 假借的广义与狭义162

(二) 通假的归属164

(三) 假借义的意义168

假借义的特质170

(一) 假借义是以声音为寄生条件170

(二) 假借义与本义、引申义无关171

(三) 假借义与字形无关172

(四) 假借义为古书中最难解读的一种字义173

第二节假借义的分类与举例175

假借义的分类175

(一) 依造用性质分类175

(二) 依广狭范畴分类175

(三) 依历时演变分类176

(四) 依形体关系分类176

(五) 依字音远近分类177

(六) 依意义关联分类177

(七) 依词性不同分类178

(八) 依本字有无分类178

假借义的举例179

(一)有本字的假借义180

1.本字与假借字为同音的假借义180

2.本字与假借字为叠韵的假借义185

3.本字与假借字为双声的假借义192

(二)无本字或不知本字的假借义195

1.名词195

2.副词196

3.代名词197

4.动词197

5.量词197

6.叹词197

第三节类篇假借义的几个现象析论198

一 假借义所属本字的谐声现象198

二 假借义所属本字的声韵现象199

三 假借义与本字的意义关联现象201

四 假借义的常用现象202

五 假借字义的互借现象203

六 讹字造成的假借现象203

第七章类篇破音别义析论211

第一节破音别义的几个基本问题211

名义与范围212

(一) 名义212

(二) 范围214

兴起的时代215

(一) 诸家见解简述215

(二) 起于上古殷商时期的推论220

第二节破音别义的分类与举例229

一 甄录与分类原则229

分类与举例232

(一) 声调破读而词性转变232

(二) 声调破读而意义引申239

(三) 声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3

(四) 声母破读而意义引申244

(五) 韵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5

(六) 声调声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5

(七) 声调声母破读而意义引申246

(八) 声调韵母破读而词性转变246

(九) 声调韵母破读而意义引申248

(十) 声韵破读而词性转变249

(十一) 声韵破读而意义引申249

(十二) 声韵调破读而词性转变249

(十三) 声韵调破读而意义引申250

第三节类篇破音别义现象析论250

一 破音以声调为主而兼及声母韵母250

二 别义则词性变转略多于意义引申253

三 说文本义多属非去声而派生义多属去声257

四 引典籍为例证有范围文学语言的目的258

参考引用书目267

1994《类篇字义析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孔仲温著 1994 台湾学生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通用汉字结构论析(1998 PDF版)
通用汉字结构论析
1998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汉字形音义解析(1999 PDF版)
汉字形音义解析
1999
汉字形音义辨析(1975 PDF版)
汉字形音义辨析
1975
类篇(1984 PDF版)
类篇
1984
类篇(1984 PDF版)
类篇
1984
ペン字篇(1966.11 PDF版)
ペン字篇
1966.11 創元社
近义字辨析  初稿(1979.02 PDF版)
近义字辨析 初稿
1979.02
文字篇(1937 PDF版)
文字篇
1937 刀江書院
李义山诗析论( PDF版)
李义山诗析论
文明印书馆
GRE字汇方法学-类比字篇( PDF版)
GRE字汇方法学-类比字篇
新GRE字汇方法学 反义字篇( PDF版)
新GRE字汇方法学 反义字篇
巨晖英语中心
GRE字汇方法学 反义字篇( PDF版)
GRE字汇方法学 反义字篇
新GRE字汇方法学 反义字篇( PDF版)
新GRE字汇方法学 反义字篇
梅迪打字印刷企业公司
同类名篇散文比较赏析(1986 PDF版)
同类名篇散文比较赏析
1986 北京:语文出版社
类篇(1984 PDF版)
类篇
1984 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