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与正犯后正犯》

第一部分:「间接正犯」3

壹.引言3

贰.「正犯」与「狭义共犯」的区别学说7

一.形式客观说8

二.主观说10

三.实质客观说13

1.旧实质客观说13

2.新实质客观说15

四.小结17

参.「间接正犯」/「工具适格」/「支配错误」19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与意义20

二.「工具适格」22

1.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客观构成要件」22

2.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主观构成要件」23

3.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违法性」27

4.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有责性」30

(1)无责任能力人31

(2)限制责任能力人33

(3)禁止错误36

5.利用他人之过失行为39

6.犯罪工具与犯罪被害人具备同一性之特殊状况41

三.「错误支配」43

1.「幕后者」误认,「实施者」系具有完全责任能力人44

2.「幕后者」误认,「实施者」系一欠缺责任能力人45

3.「幕后者」误认,「实施者」系善意第三人46

4.「实施者」逾越「幕后者」的授意范围49

5.「实施者」的「客体错置」50

肆.间接正犯的未遂始点54

伍.「不作为」与「间接正犯」60

陆.「己手犯」与「间接正犯」63

柒.「纯正特别犯」与「间接正犯」67

捌.结论73

第二部份:「正犯后正犯」101

壹.引言101

贰.用语缘起与问题争点103

参.个案类群发展与互异见解评析106

一利用所谓「层级上构成要件错误」107

1.主张「间接正犯」者108

2.主张「教唆犯」者109

3.小结109

二.利用所谓「对人或对物之错误」或「利用他人之犯罪决意」112

1.主张「相互正犯」者113

2.主张「狭义共犯」者114

3.主张「间接正犯」者115

4.小结115

三.利用所谓「组织支配」118

1.德国学界对于「组织支配」所创设之理论基础120

(1) Roxin120

(2) Schmidhauser121

2.反对见解122

(1) Jescheck122

(2) Jakobs124

(3) Bockelmann125

四.误导或利用「加重构成要件错误」127

肆.结论130

参考书目140

1988《间接正犯与正犯后正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常仁著 1988 汉兴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同犯(1983 PDF版)
同犯
198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犯意( PDF版)
犯意
商业犯罪与商业犯罪侦查( PDF版)
商业犯罪与商业犯罪侦查
罪犯矫正学概论( PDF版)
罪犯矫正学概论
论联合政府(1949 PDF版)
论联合政府
1949
犯( PDF版)
耕耘出版社
共謀共同正犯と共犯理論(1975.07 PDF版)
共謀共同正犯と共犯理論
1975.07 学陽書房
犯罪及其矫正(1981 PDF版)
犯罪及其矫正
1981
逃犯(1988 PDF版)
逃犯
1988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逃犯(1985 PDF版)
逃犯
1985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间接正犯研究(1998 PDF版)
间接正犯研究
1998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篮球教学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1987 PDF版)
篮球教学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987 西安体育学院科研处出版
文化与犯罪  日本战后犯罪史(1987 PDF版)
文化与犯罪 日本战后犯罪史
1987 北京:群众出版社
囚犯(1988 PDF版)
囚犯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犯戒(1996 PDF版)
犯戒
1996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