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与正犯后正犯》求取 ⇩

第一部分:「间接正犯」3

壹.引言3

贰.「正犯」与「狭义共犯」的区别学说7

一.形式客观说8

二.主观说10

三.实质客观说13

1.旧实质客观说13

2.新实质客观说15

四.小结17

参.「间接正犯」/「工具适格」/「支配错误」19

一.「间接正犯」的概念与意义20

二.「工具适格」22

1.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客观构成要件」22

2.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主观构成要件」23

3.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违法性」27

4.被利用人所实施的,就其本人而言,欠缺「有责性」30

(1)无责任能力人31

(2)限制责任能力人33

(3)禁止错误36

5.利用他人之过失行为39

6.犯罪工具与犯罪被害人具备同一性之特殊状况41

三.「错误支配」43

1.「幕后者」误认,「实施者」系具有完全责任能力人44

2.「幕后者」误认,「实施者」系一欠缺责任能力人45

3.「幕后者」误认,「实施者」系善意第三人46

4.「实施者」逾越「幕后者」的授意范围49

5.「实施者」的「客体错置」50

肆.间接正犯的未遂始点54

伍.「不作为」与「间接正犯」60

陆.「己手犯」与「间接正犯」63

柒.「纯正特别犯」与「间接正犯」67

捌.结论73

第二部份:「正犯后正犯」101

壹.引言101

贰.用语缘起与问题争点103

参.个案类群发展与互异见解评析106

一利用所谓「层级上构成要件错误」107

1.主张「间接正犯」者108

2.主张「教唆犯」者109

3.小结109

二.利用所谓「对人或对物之错误」或「利用他人之犯罪决意」112

1.主张「相互正犯」者113

2.主张「狭义共犯」者114

3.主张「间接正犯」者115

4.小结115

三.利用所谓「组织支配」118

1.德国学界对于「组织支配」所创设之理论基础120

(1) Roxin120

(2) Schmidhauser121

2.反对见解122

(1) Jescheck122

(2) Jakobs124

(3) Bockelmann125

四.误导或利用「加重构成要件错误」127

肆.结论130

参考书目140

1988《间接正犯与正犯后正犯》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黄常仁著 1988 汉兴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