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东方》求取 ⇩

上篇 东方国家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第一章 东方国家革命的特殊性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东方国家国情的特殊性1

(一)经济的落后性和政治的反动性1

(二)农民的众多性和革命性7

(三)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尖锐性10

二、东方国家革命的特殊性14

(一)革命的易发性14

(二)革命攻击力的异常强大性17

(三)民主革命胜利后迅速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20

三、马克思主义在东方革命中发展的基本规律25

(一)基本原理愈益具有原则性25

(二)策略观点愈益具有灵活性29

(三)群众基础愈益具有广泛性32

(四)革命作用愈益具有直接性36

第二章 东方国家革命转变的路线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与理论39

(一)列宁关于俄国1905年革命的路线与理论39

(二)列宁关于俄国1917年革命的路线与理论44

(三)列宁关于革命转变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9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及其基本理论5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52

(二)关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和对象55

(三)民主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60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63

第三章 东方国家革命道路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革命问题的新探索67

(一)19世纪70—80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及问题67

(二)恩格斯关于俄国革命手段的新观点70

(三)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73

二、列宁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的新思想75

(一)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特点75

(二)列宁关于城市起义以及工人革命同农民战争相结合的新思想79

三、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及其伟大意义83

(一)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形成83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客86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90

第四章 东方国家革命政党的理论和马思主义的发展93

一、列宁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93

(一)列宁为缔造布尔什维克党而斗争93

(二)关于党的指导思想98

(三)关于党的纲领102

(四)关于党的组织原则106

(五)列宁建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10

二、毛泽东关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113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成长壮大113

(二)关于党的思想建设117

(三)关于党的三大作风121

(四)整风是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的好形式129

(五)关于党的组织建设129

(六)毛泽东建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33

第五章 由“同时胜利”论向“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同时胜利”的理论136

(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坚持了“同时胜利”的理论136

(二)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138

二、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形成140

(一)大战期间列宁的世界革命论140

(二)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萌芽和形成150

三、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内容、实质和意义158

(一)“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内容158

(二)“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实质164

(三)“一国首先胜利”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70

第六章 由“西方国家决定”论向“东方国家决定”论的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西方国家决定”论174

(一)19世纪的国际工人革命运动及其基本格局174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革命论是“西方国家决定”论178

二、列宁“东方国家决定”论的形成及其基本内容180

(一)“东方国家决定”论的形成180

(二)“东方国家决定”论的基本内容185

三、列宁“东方国家决定”论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地位188

(一)“东方国家决定”论的理论基础188

(二)“东方国家决定”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论的重大发展191

(三)“东方国家决定”论是同“一国首先胜利”论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193

(四)“东方国家决定”论为马克思主义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

第七章 东方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列宁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201

(一)俄共(布)对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的探索201

(二)列宁关于通过市场实现大工业同小农经济结合的思想205

(三)列宁关于通过“中间环节”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209

(四)、列宁关于合作制的思想214

二、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及其理论发展218

(一)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218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221

(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227

下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严重曲折和伟大转折229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就和曲折229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34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转折237

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40

(一)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发展240

(二)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改革在逐步展开244

(三)政治体制改革已揭开序幕24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250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250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252

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25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2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26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263

(一)为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263

(二)为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265

(三)为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26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7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27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75

第十章 改革开放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78

一、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理论认识278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改革的社会278

(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80

(三)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82

二、对改革的性质和规律的理论认识285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85

(二)改革是兴利除弊288

(三)改革开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290

三、改革开放的理论具有重大意义293

(一)推动了我国改革事业的发展294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296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的基本内容299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含义299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301

(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03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309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311

(一)概括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311

(二)正确地指导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313

(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学说317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的基本内容319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31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之一322

(三)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326

(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33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336

(一)推动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336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学说338

第十三章 党的路线“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两个基本点”理论的科学内容341

(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41

(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348

(三)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355

二、“两个基本点”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58

(一)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学说358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学说360

第十四章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364

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其社会基础364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及其含义364

(二)“一国两制”的社会基础371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和理论意义377

(一)“一国两制”对各方都有利378

(二)“一国两制”有助于台湾回归祖国381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85

第十五章 执政党党风建设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执政党党风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390

(一)执政党必须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390

(二)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394

(三)在改革开放中从严治党398

二、执政党党风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401

(一)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401

(二)为端正社会风气指明了方向405

(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408

第十六章 党与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一、党与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形成和基本内容411

(一)党与党之间相互关系的严重教训411

(二)各党应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416

(三)党与党之间应互相尊重和互不干涉内部事物419

(四)通过友好协商消除分歧和矛盾421

二、党与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的重大意义423

(一)提出党与党之间关系的正确途径423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学说426

第十七章 和平与发展的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30

一、和平与发展的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基本内容430

(一)和平与发展的理论的形成件条430

(二)和平与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435

二、和平与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439

(一)“和平与发展”科学地揭示了当代世界形势的特点440

(二)和平与发展理论的重大意义442

结束语 论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阵势和制导战略体系445

1989《马克思主义在东方》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戢治强,俞良早主编 198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988.1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1988.12 北京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1988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199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1995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1990.10 PDF版)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1990.10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世界著名电气公司(1988 PDF版)
世界著名电气公司
198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1991 PDF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1991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习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1983 PDF版)
学习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
1983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1989 PDF版)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1989 北京:东方出版社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1983 PDF版)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98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学习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1958 PDF版)
学习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195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1983 PDF版)
在“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反马克思主义
198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1979 PDF版)
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
1979 北京:商务印书馆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1962 PDF版)
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
1962 北京:商务印书馆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1952 PDF版)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
1952 作家书屋
马克思主义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199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1996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