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土壤》求取 ⇩

第一篇珠江三角洲的土壤形成、分类及分布1

第一章珠江二角洲的形成发育1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范围1

第二节地质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态形成的影响3

一、潭江冲积平原、台山滨海平原及丘陵3

二、高要盆地、清远盆地、四会绥江下游积水洼地、冲积平原及丘陵5

三、广花平原、东江冲积平原洼地及深圳滨海平原及丘陡6

四、三角洲平原、山地丘陵和孤丘7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发育的特殊性9

一、沙滩地发育形成的多样性9

二、沙滩发育的不一致性10

第四节 河流多支性、恋曲性是三角洲平原地貌的另一特色14

第五节海洋动力及河水海水含盐量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影响14

一、海洋动力对珠江三角洲形成的影响14

二、河水海水含盐量对珠江三角洲形成发有的影响16

第六节珠江三角洲平原沉积物的变化特点16

一、沉积物质地及颗粒大小的水平分布16

二、沉积层厚度17

三、沉积层的构造、层理和物质组成的变化17

第七节人为作用对珠江三角洲地貌形态的影响19

一、梯地和梯田19

二、坑田(包括山坑田)19

三、垌田21

四、洋田和低?积水田21

五、沙围田21

六、基水(塘)地21

七、海滩地(水下平原)22

第八节 珠江三角洲不同地貌类型的面积22

第二章珠江三角洲成土因素与土壤形成发育24

第一节生物气候24

一、生物气候的历史演变及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24

二、近代气候与风化强度及物质变化的关系25

第二节 地貌和水文30

第三节母岩母质31

一、山丘台地区34

二、河流冲积平原区35

三、三角洲及滨海平原区36

四、珠江三角洲不同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36

第四节时间因素38

一、地质年代的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土壤形成的关系38

二、不同围垦年龄对珠江三角洲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38

第五节人为因素39

一、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加速土壤发育40

二、破坏森林、盲目开荒使生态系统失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43

第三章土壤分类44

第一节 土壤分类概况44

第二节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依据和命名46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和依据46

二、土壤命名47

第三节 土壤分类系统47

第四章土壤分布48

第一节平原地区土壤分布50

一、东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0

二、北江平原的土壤分布51

三、西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0

四、潭江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2

五、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土壤分布53

六、滨海平原的土壤分布54

第二节山丘台地区的土壤分布54

一、梯田区水稻土54

二、垌田区水稻土54

三、坑田区水稻土54

第三节 山地土壤垂直分布54

第二篇珠江三角洲主要土类基本特性57

第五章珠江三角洲水稻土57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分布57

一、丘陵台地梯田、坑田、垌田区57

二、河流冲积平原洋田低塱区58

三、三角洲平原沙围田和台山深圳滨海平原围田区58

第二节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形成59

一、脱潜过程59

二、脱盐化过程60

三、水稻土剖面层次的发育和铁锰的淋溶淀积61

第二节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特性63

一、水稻土的化学性质63

二、水稻土的物理性质64

三、水稻土的微生物学特性67

第四节珠江三角洲水稻土的类型67

一、淹育性水稻土67

二、潴育性水稻土70

三、潜育性水稻土75

四、渗育性水稻土78

五、沼泽性水稻土78

六、滨海盐渍水稻土78

七、滨海酸性盐渍水稻土81

八、矿毒田83

第六章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粗骨土84

第一节赤红壤84

一、形成条件和形成特点84

二、一般理化生物性状87

三、赤红壤的主要类型88

第二节山地红壤、山地黄壤92

一、山地红壤92

二、山地黄壤92

第三节 粗骨土93

第七章菜园土、堆叠土、潮沙泥土93

第一节菜园土93

一、菜园土的形成93

二、菜园土的特性94

三、菜园土的主要类型94

四、菜园土的利用改良96

第二节堆叠土(基水地)96

一、形成特点96

二、堆叠土的性状96

三、堆叠土的主要类型100

第三节潮沙泥土100

一、形成特点100

二、一般特性100

三、潮沙泥土的主要类型101

四、潮沙泥土的利用改良101

第八章滨海盐渍沼泽土和滨海沙土101

第一节滨海盐渍沼泽土101

一、土壤形成特点101

二、滨海盐渍沼泽土的基本特性104

二、滨海盐渍沼泽土的主要类型105

四、滨海盐渍沼泽土的改良利用113

第二节滨海沙土114

一、土壤形成114

二、滨海沙土的特征114

三、滨海沙土的利用改良意见115

第三篇珠江三角洲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特性116

第九章珠江三角洲土壤颗粒和粘土矿物116

第一节主要土壤的颗粒组成及其特征116

一、水稻土颗粒组成及其特征116

二、滨海盐土及滨海沙土颗粒组成及特征123

三、堆叠土的剖面颗粒组成126

四、赤红壤剖面颗粒组成及特征126

第二节土壤颗粒分布规律130

一、不同地貌类型土壤颗粒分布规律130

二、平原区土壤颗粒的区域分布规律131

三、低山丘陵土壤颗粒组成的区域分布134

第三节低山丘陵及三角洲平原沙围田区土壤质地分区134

一、沙围田土壤质地分区134

二、洙江三角洲沙围田区土壤剖面颗粒组成的分布137

第四节土壤的粘土矿物和粘粒的化学组成138

一、珠江三角洲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138

二、珠江三角洲土壤粘粒的化学性质142

第十章土壤水热状况、土壤结构和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146

第一节土壤的水分状况146

一、水稻土水分状况146

二、赤红壤水分状况150

三、堆叠土水分状况153

第二节不同地区水稻土的排灌设施、效果及其对气体交换的影响155

一、不同地区水稻土的排灌设施155

二、水稻土的排水设施、排水效果和存在问题157

三、对水稻土的气体交换的影响160

第三节几种土壤温度的变化和调节163

一、几种土壤的季节温度变化状况164

二、几种土壤温度昼夜的变化164

三、水稻土与赤红壤土温的比较166

四、水稻土温度的调节166

第四节珠江三角洲主要土壤的结构特性168

一、水稻土的结构特性168

二、堆叠土的结构特性171

三、赤红壤的结构特性177

四、土壤结构与土壤肥力180

第五节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184

一、水稻土的物理机械性质184

二、水稻土的物理机械性质与土壤耕作关系189

第十一章土壤微生物学特征189

第一节不同土壤类型微生物区系的生态分布190

一、细菌190

二、放线菌195

三、真菌198

第二节土壤微物活性198

一、土壤微生物的总活性—呼吸强度198

二、土壤的自生固氮菌活性强度(乙炔不原法)205

三、氨化作用强度207

四、纤维素分解强度207

五、土壤的反硝化活性207

六、模拟稻秆还田对土壤中氮、碳的气态代谢及有关微生物的作用211

第三节土壤的酶学特性216

一、不同土壤中酶的分布和活性的差异216

二、不同土壤中各种酶活性的表现218

三、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生境条件的关系220

四、不同条件影响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223

第四节农业耕作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的影响225

一、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变化225

二、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固氮菌的动态228

第四篇珠江三角洲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分布、形态转化、供应特点和肥效233

第十二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233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233

一、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因素233

二、各类土壤耕层(表层)有机质含量及分布237

三、各类土壤的剖面有机质含量变化243

四、各类土壤腐殖质组成245

第二节土壤氮素246

一、土壤氮素的含量246

二、土壤氮素的矿化和供应状况252

三、氮肥效应258

四、氮肥施用技术261

第十三章土壤磷素262

第一节土壤磷素含量及分布262

一、各类土壤的磷素含量263

二、珠江三角洲土壤磷素分布规律269

三、影响土壤磷素的因子269

第二节土壤磷素形态272

一、磷素形态272

二、土壤磷素形态变化275

第三节水稻土供磷特征278

一、土壤供磷能力278

二、土壤吸磷特点279

三、植稻期土壤速效磷供应状况及其对水稻磷素营养的影响282

第四节磷肥效应及其影响因素284

一、施磷对主要作物增产效应284

二、影响磷肥肥效因素286

三、磷肥施用的有效指标287

四、提高磷肥肥效措施281

第十四章土壤钾素288

第一节土壤钾素含量及分布规律288

一、耕层(表层)土壤钾素含量288

二、耕层(表层)土壤钾素的综合分级291

三、耕层(表层)土壤钾素水平分布规律292

四、各类土壤土体各层钾素含量及变化292

五、影响土壤钾素含量的因素295

第二节土壤钾素的形态及转化296

一、土壤中几种形态钾所占比例296

二、土壤钾素的转化297

三、土壤钾素的固定303

第三节土壤供钾性能304

一、水稻连续两造土壤钾素自然供给量304

二、水稻各生育期吸钾和土壤供钾性能307

第四节钾肥的肥效及合理施用312

一、钾肥肥效312

二、钾肥的合理施用313

第十五章土壤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元素319

第一节土壤微量元素319

一、土壤中硼的含量和分布319

二、土壤中锌的含量320

三、土壤中钼的含量322

四、土壤中锰的含量322

五、土壤中铜的含量324

六、土壤中镁的含量325

第二节土壤重金属元素326

一、珠江三角洲土壤中镉、铅、汞的含量和分布326

二、对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利用改良意见327

第五篇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土壤农业利用区划与农业发展方向330

第十六章珠江三角洲土壤资源评价330

第一节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依据和方法330

一、土壤资源评价的原则和依据330

二、土壤资源评价的方法331

第二节土壤资源评价概述333

一、水稻土评价333

二、菜园土和潮沙泥土的评价338

三、堆叠土的评价338

四、赤红壤、山地红壤、黄壤的评价339

第十七章土壤农业利用区划343

第一节 区划的目的和原则343

第二节区划依据和区划系统344

一、区划单位和依据344

二、区划系统344

第三节分区概述345

一、深圳滨海丘陵,粮、果、林,赤红壤、沙质田土区345

二、流溪河下游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果蔬,赤红壤、沙泥田土区347

三、东、北、西三江下游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沙泥田、积水田、赤红壤土区353

四、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果菜、.油格田、泥田、堆叠土、赤红坡土区360

五、潭江冲积平原、山地、丘陵、粮作、经作、林业,沙泥田、赤红壤土区372

六、台山南部滨海平原、丘陵,粮作、经作、渔、林,赤红壤、泥田、咸酸田改良区383

第十八章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历史演变及今后农业发展方向392

第一节建国前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历史演变392

一、新石器时代392

二、春秋战国至秦、汉、隋,唐五代392

三、宋、元、明、清至建国前393

第二节建国后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现状和问题404

一、主要成绩404

二、存在问题409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异410

一、围田多种经营区410

二、沙田稻、蔗、鱼区411

三、基塘蚕桑、蔗、塘鱼区413

四、西、北、东三江下游平原低塱稻、鱼区413

五、广花平原水稻、花生、蔬菜区414

六、潭江冲积平原稻、蒜区415

七、台山滨海平原稻、蔗、水产区415

八、低山丘陵台地林、果、稻、杂粮区416

第四节今后农业发展方向417

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工农业生产基地417

二、进一步搞好珠江三角洲水利综合整治419

三、开垦滩涂和丘陵缓坡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制止滥用耕地建立工厂住宅419

四、造林绿化,防风和防止水土流失420

五、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420

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国外优良作物种畜品种420

七、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物资源420

八、增加智力投资,扩大科技队伍421

九、拟订发挥珠江三角洲优势资源的政策,控制人口增长421

1988《珠江三角洲土壤》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陆发熹(土壤学) 1988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初稿  1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开发史(1976 PDF版)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初稿 1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开发史
1976 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
珠江三角洲( PDF版)
珠江三角洲
金色的珠江三角洲(1987 PDF版)
金色的珠江三角洲
1987
珠江三角洲专题资料(1995 PDF版)
珠江三角洲专题资料
1995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技术( PDF版)
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技术
顺德  珠江三角洲的明珠( PDF版)
顺德 珠江三角洲的明珠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初稿  2  珠江三角洲堤围和围垦发展史(1976 PDF版)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初稿 2 珠江三角洲堤围和围垦发展史
1976
三角洲国土开发  长江三角洲与莱茵河三角洲比较研究(1991 PDF版)
三角洲国土开发 长江三角洲与莱茵河三角洲比较研究
1991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1993 PDF版)
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
1993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1982 PDF版)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
1982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
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1994 PDF版)
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
1994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珠江三角洲经济科技模式(1988 PDF版)
珠江三角洲经济科技模式
1988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珠江三角洲党建论谈(1992 PDF版)
珠江三角洲党建论谈
1992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珠江三角洲水稻增产经验(1954 PDF版)
珠江三角洲水稻增产经验
1954 华南人民出版社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初稿  4  珠江三角洲蚕桑业发展史(1976 PDF版)
珠江三角洲农业志 初稿 4 珠江三角洲蚕桑业发展史
1976 佛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