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县志 1911-1985》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篇 建置沿革第一章 历史沿革45

第一节 建置45

第二节 疆域45

第三节 县名46

第二章 行政区划47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行政区划47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47

第三节 解放以后的行政区划48

第三章 县城52

第一节 故县城52

第二节 今县城53

第四章 乡镇53

第一节 乡级镇53

第二节 乡54

第五章 地名57

第一节 地名普查57

第二节 标准地名57

第二篇 自然地理第一章 地质 地貌63

第一节 地质63

第二节 地貌69

第二章 土壤76

第一节 水稻土类76

第二节 紫色土类77

第三节 黄壤土类78

第四节 冲积土类78

第三章 气象 气候79

第一节 气象79

第二节 气候与物候85

第四章 自然灾害87

第一节 旱灾87

第二节 水灾88

第三节 风灾和雹灾91

第五章 生物92

第一节 植物92

第二节 动物94

第三篇 人口第一章 人口动态101

第一节 人数及户数101

第二节 出生和死亡103

第三节 人口流动104

第四节 人口密度104

第二章 人口构成106

第一节 民族构成106

第二节 性别构成106

第三节 年龄构成106

第四节 文化构成108

第五节 职业构成109

第三章 人口普查110

第一节 第一次人口普查110

第二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110

第三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110

第四章 人口控制111

第一节 组织机构111

第二节 政策及措施113

第三节 主要成效117

第四篇 政党群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11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及活动11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铜梁县委员会123

第二章 其他政党145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及三民主义青年团145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148

第三节 中国青年党148

第四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149

第三章 群众团体149

第一节 工会149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1

第三节 农会、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154

第四节 铜梁县妇女联合会155

第五节 商会、工商联合会157

第六节 科学技术协会158

第五篇 政权政协第一章 议会、人民代表大会161

第一节 议会161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164

第二章 政府174

第一节 县政府组织174

第二节 区、乡(镇)行政机构193

第三章 政协197

第一节 各界人士学委会197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198

第六篇 政事记要民国时期政事201

解放后政事208

第七篇 公安司法第一章 公安241

第一节 机构241

第二节 治安保卫243

第三节 看守、劳改、拘留251

第二章 检察252

第一节 机构252

第二节 职能253

第三章 法院256

第一节 机构256

第二节 审判工作258

第三节 复查刑事案件262

第四章 司法行政263

第一节 司法行政机构236

第二节 司法行政工作264

第八篇 民政劳动人事第一章 民政267

第一节 机构267

第二节 救济268

第三节 优抚安置270

第四节 社会福利273

第五节 婚姻登记275

第六节 殡葬改革275

第二章 劳动人事276

第一节 机构277

第二节 劳动276

第三节 人事285

第四节 精简职工291

第五节 工资福利292

第九篇 军事第一章 地方军事机构301

第一节 清、民国时期军事机构301

第二节 解放后的军事机构302

第二章 兵役30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兵役304

第二节 解放后的兵役304

第三章 民兵306

第一节 民兵编组306

第二节 民兵训练307

第三节 武器、经费308

第四节 民兵作用308

第四章 防空308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预防敌机空袭308

第二节 人民防空309

第五章 兵事及驻军309

第一节 兵事309

第二节 驻军313

第十篇 农业第一章 机构317

第一节 管理机构317

第二节 企事业机构323

第二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324

第一节 改革封建土地占有制度324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325

第三节 人民公社326

第四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327

第三章 农业生产328

第一节 粮食作物328

第二节 油料作物335

第三节 蚕桑336

第四节 水果339

第五节 茶叶341

第六节 甘蔗、棉花、蔬菜342

第四章 林业343

第一节 森林资源343

第二节 育苗造林345

第三节 森林管理347

第四节 木材经营349

第五章 畜牧业349

第一节 畜禽发展349

第二节 疫病防治354

第三节 饲料贮藏及加工355

第六章 渔业355

第一节 养殖与捕捞355

第二节 渔业社和渔政356

第七章 农田水利357

第一节 水利工程367

第二节 工程管理363

第三节 综合利用364

第八章 农业机具364

第一节 农业机具的改革364

第二节 农机管理365

第九章 乡镇企业366

第一节 发展状况366

第二节 行业结构367

第十章 气象368

第一节 地面观测368

第二节 预报服务369

第十一篇 工业第一章 管理机构371

第一节 集体所有制企业管理机构371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企业管理机构371

第三节 综合行政管理机构372

第二章 经济性质374

第一节 手工业734

第二节 私营工业375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社(组)376

第四节 公私合营工业377

第五节 国营、地方国营工业377

第三章 工业生产378

第一节 发展概况378

第二节 行业分布378

第四章 企业体制与管理389

第一节 领导体制389

第二节 经营体制390

第三节 内部管理391

第四节 横向联合392

第五章 主要企业392

第一节 部、市属企业392

第二节 县属企业393

第三节 乡镇企业401

第十二篇 交通邮电第一章 交通405

第一节 机构沿革405

第二节 陆路交通建设407

第三节 水路交通建设414

第四节 运输417

第五节 交通管理421

第二章 邮电424

第一节 机构424

第二节 邮政427

第三节 电信430

第十三篇 商业贸易第一章 管理机构43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管理机构435

第二节 解放后的管理机构436

第二章 经济性质444

第一节 私营商业444

第二节 集体商业449

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商业453

第四节 国营商业455

第三章 商品经营456

第一节 生产资料457

第二节 粮油食品461

第三节 副食品464

第四节 针纺织品、百货、文化用品469

第五节 五交化商品471

第六节 燃料用品472

第七节 医药用品474

第八节 农副土特产品476

第九节 日用杂品及废旧物资477

第十节 外贸商品478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479

第一节 饮食业479

第二节 服务业481

第五章 商业企业管理481

第一节 仓储管理482

第二节 商品运输管理484

第三节 购销管理486

第四节 财务管理489

第十四篇 财政税务审计第一章 机构491

第一节 财政机构491

第二节 税务机构493

第三节 审计机构496

第二章 财政497

第一节 财政体制497

第二节 财政收支499

第三节 财政管理502

第三章 税务510

第一节 税制税种510

第二节 税收515

第四章 审计51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审计517

第二节 解放后的财政监察与审计518

第十五篇 金融保险第一章 机构521

第一节 民间金融组织521

第二节 合作金融组织521

第三节 银行523

第四节 保险公司527

第二章 金融527

第一节 货币527

第二节 存款及储蓄532

第三节 贷款535

第四节 拨款545

第五节 结算547

第三章 保险548

第一节 保险种类548

第二节 防灾理赔551

第十六篇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553

第一节 计划机构553

第二节 计划管理554

第二章 统计562

第一节 统计机构562

第二节 统计工作563

第三章 物价573

第一节 物价机构573

第二节 物价管理574

第三节 物价检查576

第四章 工商行政577

第一节 工商行政机构577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579

第五章 标准计量585

第一节 标准计量机构585

第二节 计量制度587

第三节 计量管理589

第四节 标准化管理591

第十七篇 城乡建设第一章 管理机构593

第二章 城市建设594

第一节 县城规划594

第二节 县城建设595

第三章 村镇建设600

第一节 集镇建设600

第二节 农房建设601

第三节 村镇规划601

第四章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602

第五章 城乡建设管理604

第一节 地政管理604

第二节 房产管理605

第三节 建设管理607

第六章 环境保护608

第一节 环境污染与危害608

第二节 环境监测609

第三节 环境保护609

第十八篇 教育第一章 机构沿革611

第一节 行政机构611

第二节 教育团体614

第二章 基础教育615

第一节 学制变化、教学研究及考试招生制度615

第二节 私塾618

第三节 幼托教育619

第四节 小学教育620

第五节 中学教育627

第六节 教师636

第七节 教育设施638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639

第一节 职业中学639

第二节 中学附设职业班641

第三节 师范教育642

第四章 成人教育64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群众教育645

第二节 解放后的成人教育645

第三节 其它形式的成人教育650

第十九篇 科技文化第一章 科技653

第一节 科技机构653

第二节 科技队伍建设654

第三节 科技工作656

第四节 科技情报和科学普及664

第二章 档案666

第一节 机构沿革666

第二节 档案工作667

第三章 文化671

第一节 文化机构671

第二节 群众文化672

第三节 戏剧、电影678

第四节 图书681

第五节 报纸682

第六节 著述、作品683

第七节 文物684

第四章 广播、电视689

第一节 广播电视机构689

第二节 广播事业建设690

第三节 电视事业建设692

第四节 器材生产与维修693

第五章 党史、县志693

第一节 党史693

第二节 县志693

第二十篇 卫生体育第一章 卫生697

第一节 机构沿革697

第二节 医疗704

第三节 卫生防疫708

第四节 妇幼保健712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715

第六节 医疗卫生管理716

第二章 体育719

第一节 体育机构719

第二节 群众体育运动721

第三节 体育竞赛722

第四节 体育训练及人材培养732

第二十一篇 人物第一章 选录旧志人物传记735

第二章 近现代名人传记738

第三章 近现代名人简介756

第四章 近现代其他人物传略766

第五章 烈士英名录769

第六章 人名表786

第二十二篇 社会风俗第一章 社会组织793

第一节 家族793

第二节 行会、帮会794

第三节 青、洪帮795

第四节 会道门796

第五节 其他社会组织799

第二章 宗教799

第一节 佛教799

第二节 道教800

第三节 天主教801

第四节 基督教801

第三章 风俗习惯802

第一节 婚嫁802

第二节 丧葬803

第三节 祭祀与祀典804

第四节 庆贺805

第五节 庙会、神会805

第六节 节日806

第七节 衣、食、住809

第八节 迷信和禁忌813

第四章 方言、谚语817

第一节 语音817

第二节 词汇828

第三节 谚语836

附录839

后记849

1991《铜梁县志 1911-1985》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铜梁县志编修委员会编 1991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