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阜平隆起南部早前寒武纪地质 兼论太古宙地质若干基本问题及研究方法》求取 ⇩

第一章太行山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基本轮廓1

一、太行山早前寒武纪地质基本轮廓1

(一)中部:阜平地区1

(二)北部:白涧—良岗地区3

(三)南部:赞皇—西黄村地区3

(四)太行山区早前寒武纪区域构造格架3

二、太行山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概要4

第二章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的划分6

一、研究概况6

二、地层系统7

(一)阜平群(Arf)7

(二)蛟潭庄群(Arj)9

(三)龙泉关群(Arl)11

(四)石咀群(Ars)14

(五)五台群(Pt1 1w)14

(六)滹沱群(Pt1 2h)16

第三章变质岩岩石学及原岩恢复问题18

一、变基性岩类18

(一)一般特征及产状分布18

(二)主要造岩氧化物成分特征19

(三)不同原岩类型变质基性岩化学成分的差异性讨论22

(四)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22

二、片麻岩-变粒岩类24

(一)一般特征及产状分布26

(二)主要造岩氧化物成分特征27

(三)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32

三、浅粒岩34

(一)一般特征及产状分布34

(二)主要造岩氧化物特征35

(三)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37

四、大理岩类40

(一)一般特征及产状分布40

(二)主要造岩氧化物特征40

五、阜平地区新太古代上壳岩的原岩建造及初始大地构造环境44

(一)原岩建造44

(二)太古宙的大地构造环境讨论44

第四章阜平地区新太古代表壳岩系的组成及演化50

一、地壳及太古宙表壳岩系的组成模型50

(一)阜平地区的地壳模型50

(二)区域太古宙表壳岩石的组成模型51

二、新太古代表壳岩系的岩石组成51

(一)阜平群的岩石组成51

(二)蛟潭庄群的岩石组成51

(三)龙泉关群及石咀群的岩石组成52

(四)阜平地区整个表壳岩系的岩石组成52

三、新太古代表壳岩系的化学组成及其演化52

(一)表壳岩化学组成的计算模型52

(二)太古宙地壳及本区表壳岩化学演化的讨论56

四、新太古代表壳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及演化56

第五章早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准则60

一、早前寒武纪区域变质杂岩的基本特征60

二、区域变质成层岩系是华北地区太古宙区域变质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61

三、区域变质成层岩系的片麻理、层理及变形面62

(一)片麻理与层理62

(二)顺层片麻理与变形面62

(三)太古宙早期顺层片麻理形成机制的探讨63

四、发育早期顺层片麻理是太古宙区域变质成层岩系的基本特征之一64

五、建立区域变质成层岩系相对层序的准则64

第六章变质作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66

一、变质矿物共生分析及变质相66

(一)麻粒岩相66

(二)高角闪岩相72

(三)低角闪岩相76

(四)绿片岩相77

二、矿物演化、变质反应及变质作用序列77

(一)变质、变形关系分析77

(二)变质矿物的生长演化及变质作用序列78

(三)矿物演化及变质反应78

三、混合岩化作用及其演化81

(一)主要混合岩类型的岩石学特征81

(二)混合岩化期次划分82

(三)混合岩化的物化条件及成因模型85

四、变质作用物理、化学条件及演化87

(一)工作区同位素年代学评述87

(二)变质作用p-T条件的估算及演化87

(三)各变质相矿物共生组合的相拓扑关系分析91

(四)变质作用fo条件92

第七章早前寒武纪不整合的特征及古构造的演化93

一、不整合确定的依据及其特征93

(一)夫城口不整合93

(二)庄里不整合94

(三)铁堡不整合94

(四)桑园口不整合95

(五)小觉不整合95

二、太古宙蛟潭庄旋回古构造环境探讨99

(一)蛟潭庄旋回阶段的古构造环境99

(二)蛟潭庄旋回阶段古构造格架及其演化100

第八章早前寒武纪不整合的厘定及其研究方法102

一、早前寒武纪不整合基本特征102

二、早前寒武纪不整合的厘定102

(一)剖面特征103

(二)平面表现105

(三)全面对比分析105

三、早前寒武纪不整合的研究方法106

第九章阜平隆起南部早前寒武纪区域构造格架及其特征108

一、穹隆构造——阜平群构造层基本特征108

(一)阜平穹隆基本特征108

(二)青杨树-岗南复式背斜111

(三)南甸-中古月混合岩-岩浆岩-韧性剪切带113

(四)小结113

二、穹隆外侧褶皱带——蛟潭庄群构造层114

(一)穹隆东侧边幕式褶皱114

(二)穹隆南侧线性紧闭褶皱115

(三)穹隆西南侧过渡性褶皱117

(四)穹隆西侧外倾波状褶皱117

(五)小结118

三、地块外侧褶皱带——龙泉关群构造层及石咀群构造层118

(一)北东向褶皱带——龙泉关群构造层118

(二)北北东向褶皱带——石咀群构造层119

四、槽缘褶皱——五台群构造层及滹沱群构造层121

(一)单斜构造——五台群构造层121

(二)褶皱构造——滹沱群构造层121

五、各构造层之间相互继承与改造关系122

(一)太古宙各构造层的继承与改造关系122

(二)古元古代各构造层的继承与改造关系123

第十章区域构造格架及叠加褶皱的研究124

一、区域褶皱构造格架的建立124

(一)早前寒武纪区域构造格架基本特征124

(二)中型褶皱是区域褶皱构造的核心124

二、叠加褶皱及其厘定准则125

三、主期褶皱的研究及其意义127

第十一章太古宙塑流褶皱及其形成机制129

一、塑流褶皱形态及其基本特征129

二、塑流褶皱构造基本类型131

三、塑流褶皱形成机制的探讨132

第十二章变质与构造变形序列136

一、早前寒武纪各岩群的变质-变形序列136

二、区域变质与构造变形的相互关系138

第十三章早前寒武纪结晶地块上岩墙群-裂隙构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139

一、吕梁期岩墙群-裂隙构造基本特征139

二、燕山期岩墙群-裂隙构造基本特征142

三、岩墙群-裂隙构造系统的大地构造意义145

第十四章早前寒武纪陆壳演化147

一、小型地块形成阶段147

(一)阜平旋回(Ⅰ)147

(二)蛟潭庄旋回(Ⅱ—Ⅳ)147

二、地块扩大发展阶段149

(一)龙泉关旋回(Ⅴ)149

(二)石咀旋回(Ⅴ—Ⅵ)149

三、裂谷发展阶段149

(一)五台旋回(Ⅶ)149

(二)滹沱旋回(Ⅶ—Ⅷ)150

四、早前寒武纪陆壳发展演化的几个问题150

第十五章沉积-变质矿产的控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分析151

一、铁矿151

二、大理石152

三、矽线石154

四、刚玉156

五、白云母156

结束语158

主要参考文献160

1993《太行山阜平隆起南部早前寒武纪地质 兼论太古宙地质若干基本问题及研究方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谭应佳等著 1993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河南华北地台南缘前寒武纪-早寒武世地质和成矿(1996 PDF版)
河南华北地台南缘前寒武纪-早寒武世地质和成矿
1996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前寒武纪地质概论(1992年12月第1版 PDF版)
前寒武纪地质概论
1992年12月第1版 浙江大学出版社
北半球前寒武纪地质-及早期地质演化的一般特征( PDF版)
北半球前寒武纪地质-及早期地质演化的一般特征
冀东早前寒武地质(1984 PDF版)
冀东早前寒武地质
1984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外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研究  专辑(1984 PDF版)
国外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研究 专辑
1984 北京:地质出版社
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1985 PDF版)
华北断块区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
1985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集(1998 PDF版)
华北地台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论文集
1998 北京:地质出版社
前寒武纪地质  第7号  浙江陈蔡地区前寒武纪地质(1995 PDF版)
前寒武纪地质 第7号 浙江陈蔡地区前寒武纪地质
1995 北京:地质出版社
鲁西早前寒武纪地质(1996 PDF版)
鲁西早前寒武纪地质
1996 北京:地质出版社
吉南太古宙高级变质地体及金矿床(1996 PDF版)
吉南太古宙高级变质地体及金矿床
1996 北京:地质出版社
地质丛刊  甲种  前寒武纪地质专号  1(1963 PDF版)
地质丛刊 甲种 前寒武纪地质专号 1
1963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前寒武纪地质测量的方法(1962 PDF版)
前寒武纪地质测量的方法
1962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安徽地层志  前寒武系分册(1985 PDF版)
安徽地层志 前寒武系分册
1985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海南岛前寒武纪地质(1991 PDF版)
海南岛前寒武纪地质
1991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五台山太古宙地质与金矿床(1996 PDF版)
五台山太古宙地质与金矿床
1996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