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体制框架论》求取 ⇩

导论1

第一篇 新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17

第1章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17

1.1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及其演变17

一、所有制的含义17

二、所有制内部关系18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20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制度24

一、企业制度的含义24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态25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27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30

第2章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33

2.1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含义和目标33

一、经营机制及其基本特征33

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目标36

2.2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内容40

一、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40

二、强化企业自负盈亏责任43

三、转变政府职能45

2.3 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实现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总格局47

一、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实现形式47

二、企业经营方式的总格局49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50

第3章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其意义54

3.1 非国有企业概论54

一、非国有企业发展状况54

二、非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55

3.2 新经济体制中的乡镇企业56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作用56

二、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57

三、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60

一、新经济体制中私营企业的性质和特点62

3.3 新经济体制中的私营企业62

二、私营企业的作用和局限性63

3.4 新经济体制中的三资企业65

一、三资企业的含义65

二、三资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66

第4章 企业兼并与企业集团69

4.1 企业联合69

一、企业联合的含义69

二、企业联合的必然性70

三、我国企业联合的性质和种类71

四、企业联合的意义73

一、企业兼并的含义74

4.2 企业兼并74

二、企业兼并的必然性75

三、企业兼并的形式和兼并后的产权归属76

四、企业兼并中的产权交易76

五、企业兼并的意义78

4.3 企业集团79

一、企业集团的含义79

二、公司制度与企业集团81

三、中国企业集团形成的特殊性83

一、资源及其配置85

5.1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理论85

第5章 新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85

第二篇 新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85

二、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86

三、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论述88

5.2 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及其结合93

一、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93

二、资源配置两种基本手段的有机结合96

第6章 市场机制与市场秩序100

6.1 市场机制与市场功能100

一、市场机制100

二、市场功能102

6.2 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104

一、供求机制105

二、价格机制107

三、竞争机制108

6.3 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111

一、市场秩序111

二、市场规则111

第7章 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114

7.1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14

一、市场体系一般原理114

二、市场体系的作用116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要特征117

7.2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体结构和客体结构118

一、市场主体结构119

二、市场客体结构121

7.3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124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时间结构124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空间结构128

7.4 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130

一、我国市场体系发育的现状130

二、我国市场体系发育中的主要问题132

三、加快培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133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135

8.1 宏观调控的基本涵义135

第8章 宏观调控:新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35

第三篇 新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135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渊源与发展136

8.2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39

一、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140

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140

三、宏观调控是新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142

8.3 宏观调控的类型145

一、宏观调控的几种分类方法145

二、宏观调控一般145

三、宏观调控特殊149

四、宏观调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151

第9章 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与手段153

9.1 宏观调控的目标153

一、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153

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155

三、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156

四、实现充分就业157

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159

9.2 宏观调控的模式159

一、宏观调控模式的选择159

二、间接宏观调控模式164

一、经济政策168

9.3 宏观调控的手段168

二、法律手段173

三、行政手段175

第10章 宏观计划调控177

10.1 正确认识新经济体制中的宏观计划调控177

一、宏观计划调控的概念177

二、宏观计划调控的地位178

三、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179

10.2 宏观计划调控的构造182

一、宏观计划调控中计划的内容182

二、宏观计划调控中计划的形式185

三、宏观计划调控中计划的组织基础187

10.3 宏观计划调控的完善189

一、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职能189

二、增强宏观计划调控的有效性190

第11章 金融宏观调控193

11.1 货币政策的目标193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193

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197

11.2 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202

一、货币政策工具202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207

11.3 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调控效应211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212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213

三、均衡性货币政策214

四、货币政策的选择与运用215

第12章 财政宏观调控219

12.1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219

一、优化资源配置219

二、收入合理分配220

三、经济稳定协调发展222

一、国家预算223

12.2 财政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223

二、国家税收225

三、国家信用228

四、政府投资230

五、财政补贴232

12.3 财政政策的选择及其效应233

一、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233

二、财政政策的选择236

三、财政政策的效应238

12.4 强化财政宏观调控240

一、实行分税制241

二、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242

三、实行复式预算制度243

13.1 宏观调控中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246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与起因246

第13章 宏观调控的效应246

二、“政府失灵”的矫正247

13.2 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247

一、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247

二、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调控效应248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249

13.3 合理确定宏观调控的力度252

一、把握宏观调控力度的基本原则252

二、宏观调控力度的数量指标253

一、宏观调控中心的确立257

第14章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257

14.1 宏观调控的组织体系257

二、宏观调控的组织网络259

14.2 宏观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260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两难选择260

二、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的原则262

三、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经济职权263

14.3 完善宏观经济监测及预警、预测系统265

一、宏观经济监测系统265

二、宏观经济预警系统266

三、宏观经济预测系统267

1994《新经济体制框架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天义,王元龙著 1994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