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修订版》求取 ⇩

第一章 文字1

第一节 汉字结构与“六书”1

一、象形2

二、指事3

三、会意3

四、形声5

五、假借7

六、转注8

第二节 汉字教学与偏傍8

一、认识汉字偏傍的重要性8

二、抓形体的分辨10

(一)会意字的结构分析10

(二)形声字的结构分析11

三、抓声旁的分辨12

(一)声傍与标音12

(一)相同偏傍的三种情形13

四、注意偏傍的写法和位置13

(二)声傍类推的局限性13

(二)不同偏傍的两种情形14

五、形体相近(相似)偏傍的辨析14

第三节 古今字19

第四节 异体字 繁简字21

一、异体字21

(一)义符相异21

三、繁简字22

(一)汉字简化的原则22

(三)偏傍异位22

(四)造字异法22

(二)声符相异22

(二)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23

文选24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24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26

一、音韵30

第二章 音韵30

第一节 基本概念30

二、音韵学术语31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31

(二)与韵母有关的术语34

第二节 中古音韵37

一、《广韵》的由来和体例37

二、《广韵》四声37

三、《广韵》韵部40

四、《广韵》声类44

第三节 上古音韵45

一、上古声母46

(一)古无轻唇音46

(二)古无舌上音47

(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47

二、上古韵部48

(四)喻三归匣48

三、上古声调51

第四节 反切和古音通假52

一、反切52

(一)反切的规则及局限53

(二)反切变读54

二、古音通假58

(一)变声叠韵58

(二)古音通假59

第五节 平仄和押韵63

一、平仄63

(一)律诗平仄的组合规则64

(二)律诗的平仄格式65

(三)关于“一、三、五”不论67

二、押韵70

(一)律诗的押韵70

(二)古体诗的押韵71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72

文选72

柳桥晚眺(陆游)73

赠孟浩然(李白)73

小寒食舟中作(杜甫)74

凤栖梧[竚倚危楼风细细](柳永)75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76

(一)古代单音词占绝大多数78

一、单音词78

第一节 古代词汇的构成78

第三章 词汇78

(二)古代单音词的特点79

二、复音词80

(一)单纯复音词80

(二)合成复音词83

三、连用的单音词与合成复音词的区分86

第二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88

一、词的本义88

(一)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93

二、词的引申义93

(二)引申义产生的方式94

(三)引申义产生的途径97

第三节 古今词义演变98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98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98

(二)古今词义变化显著99

(三)古今词义有联系又有区别100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102

(一)词义的扩大102

(二)词义的缩小103

(三)词义的转移104

三、古今词义异同辨析例107

第四节 古代同义词112

一、同义词的产生和类型113

二、同义词的作用与辨析115

鸿门宴(《史记》)122

文选122

李广酣战(《史记》)128

周亚夫军细柳(《史记》)133

第四章 词类135

第一节 实词135

一、名词136

(一)名词用为动词136

(二)名词作状语140

(三)名词作谓语141

二、动词141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141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142

(三)动词用为名词143

三、形容词144

(一)形容词用为动词144

四、数词和量词145

(一)数量表示法145

(二)形容词用为名词145

(二)名量和动量148

(三)数词用为动词149

五、代词149

(一)人称代词149

(二)指示代词155

(三)疑问代词157

(四)无定代词159

(五)代词用为动词160

第二节 虚词161

一、副词161

(一)程度副词161

(二)时间副词162

(三)范围副词163

(四)语气副词165

(五)否定副词166

二、介词169

(六)表敬副词169

三、连词173

四、助词178

(一)结构助词178

(二)音节助词181

五、语气词182

文选189

宋及楚平(《左传》)189

郑子产从政(《左传》)194

第五章 句式197

第一节 变式句197

一、谓语前置式197

二、宾语前置式198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198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199

(一)“者”字结构作定语常后置200

三、定语后置式200

(三)借助“之”、“是”的前置宾语200

(二)借助“之”的定语后置201

第二节 判断句202

一、古代判断句的特点和类型202

二、“是”和“为”203

三、特殊判断句205

(一)比喻性的判断句206

(二)压缩性的判断句206

(三)因果性的判断句206

第三节 被动句207

一、意念型的被动句207

二、结构型的被动句207

(一)动词后面用“于(于、乎)”207

(二)动词前面用“见”208

(三)动词前面用“为”208

(一)主语的省略210

一、句成份的省略210

第四节 省略句210

(四)动词前面用“被”210

(二)宾语的省略211

(三)谓语的省略211

二、介词的省略211

三、特殊的省略212

第五节 固定式213

(一)联合复句216

一、复句216

第六节 复句和紧缩复句216

(二)偏正复句217

(三)多层复句219

二、紧缩复句219

文选220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220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226

一、明喻231

第一节 譬喻231

第六章 修辞231

二、隐喻233

三、借喻233

四、博喻234

第二节 代称、割裂、变文234

一、代称235

二、割裂237

三、变文238

一、夸饰239

第三节 夸饰、委婉、引用239

二、委婉241

三、引用244

第四节 互文、并提、倒置247

一、互文247

二、并提249

三、倒置250

齐桓公伐楚(《左传》)252

文选252

子鱼论战(《左传》)254

毛颖传(韩愈)256

丰乐亭记(欧阳修)259

第七章 文言文的标点与翻译261

第一节 文言文的标点261

一、句读与标点261

二、断句错误的原因264

三、正确标点古书的方法267

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269

一、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269

二、关于意译275

三、关于衍译与漏译277

四、力求保存原文的语言风格279

短篇文选(151则)280

第一节 古代的历法307

一、三正307

第八章 古代文化常识307

二、干支、朔、望、晦310

三、四季311

第二节 古代的地名312

一、古代行政区域和地名概况313

二、古今同名异地与异名同地313

第三节 古人的姓名字号314

二、名与字315

一、姓与氏315

三、别号、爵里称和谥号317

四、避讳318

第四节 古代的职官319

一、中央官制319

二、地方官制321

第五节 古代的学校和科举制323

一、古代的学校323

二、察举和科举324

第九章 工具书及其使用327

第一节 按意义分类编制的工具书328

一、《尔雅》328

二、《方言》330

三、《释名》331

四、《广雅》332

五、《诗词曲语辞汇释》332

第二节 按形体分类编制的工具书334

一、《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334

二、《康熙字典》338

三、《中华大字典》340

四、《辞源》340

五、《辞海》342

六、《联绵字典》344

七、《汉语大词典》345

八、《汉语大字典》348

九、《古汉语通用字字典》349

二、《集韵》350

第三节 按声韵分类编制的工具书350

一、《广韵》350

三、《佩文韵府》351

四、《助字辨略》351

五、《经籍纂诂》352

六、《经传释词》352

七、《词诠》353

八、《辞通》354

九、《古汉语常用字字典》355

第四节 索引356

一、索引的性质和种类356

二、常用索引举例357

附录359

汉字繁简对照表359

诗韵常用字表366

修订后记378

1997《古代汉语 修订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本淳主编;程观林,詹龙标副主编 1997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