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腔南戏简论》求取 ⇩

目录1

序……………………………………………应锦襄1

引言1

第一章 南戏与戏文6

一、关于戏文6

二、关于《南词叙录》的“实首之”7

三、关于“鹘伶声嗽”9

四、“戏文”与“南戏”有别10

五、“南戏”一词之使用12

六、“戏文”一词的涵盖12

七、“南戏”始于何时?13

八、徐文长和祝允明矛盾15

九、徐文长没有看过泉腔南戏16

十、宋代泉腔南戏的演出情况16

十一、关于南戏定义范围18

十二、宋初即有南曲之称19

第二章 宋代杂剧、戏文和南戏21

一、关于杂剧及其兴起21

二、南宋杂剧23

三、勾栏之由来24

四、瓦舍之由来及才人与书会24

五、杂剧的确很“杂”26

六、宋杂剧自身的提高27

七、杂剧馀绪,南戏遗响27

八、宋代漳、泉禁戏28

九、由禁戏给予的启示30

十、永嘉杂剧琐谈30

十一、永嘉杂剧与高则诚32

十二、关于《琵琶记》的一些情况34

第三章 南戏声腔述略37

一、专家对戏曲声腔的论述37

二、声腔与戏文38

三、杭州、温州南戏声腔记述39

四、泉腔弦管南音40

五、弦管南音的主要乐器41

六、弦管南音曲体结构44

七、弦管南音与西音45

八、弦管南音与古乐谱48

九、国外名家对弦管南音的评价49

第四章 泉腔弦管南音与南戏50

一、古乐南传50

二、泉腔弦管南音源自唐乐51

三、南戏词曲文本52

四、宋元南戏与诗词关系53

五、泉腔南戏——梨园戏起源于唐代54

六、泉腔弦管南音与七子班的关系55

七、明代福建声腔剧种56

八、福建声腔发展有利条件57

第五章 傀儡、肉傀儡与小梨园60

一、唐代木偶已十分兴盛60

二、傀儡同佛教的关系61

三、傀儡戏与肉傀儡63

四、“提苏”是傀儡戏与七子班相连的钮带64

五、傀儡戏与小梨园七子班66

六、唐代小儿学演戏之风甚盛67

七、傀儡戏给予小梨园七子班的影响69

(一)演出仪式方面69

(二)演出科步方面70

(三)小梨园源自傀儡的系列科步71

(四)《高文举》过殷府的十八罗汉科73

八、关于“嗹哑哩唠嗹,嘉礼十八仙”75

九、小梨园乐曲乐器与傀儡戏雷同76

十、关于傀儡是“戏祖”76

十二、小结77

十一、关于“唐以人演傀儡”77

第六章 梨园子弟与小梨园78

一、关于“梨园”和“梨园子弟”78

二、简单的历史回顾79

三、“教坊”、“梨园子弟”和小梨园戏81

四、“安史之乱”的影响83

五、别具特色的用具85

六、演出特点86

七、跳加官,面具及其他86

八、严格的师承关系87

九、宋代教坊的“小儿队”88

十、七子班词曲经翰林学士润饰90

十一、小结94

第七章 莆仙戏与宋元南戏96

一、莆仙戏渊源甚早96

二、剧目多而古老97

三、九千多个剧目与三百人的饱老社晋京99

四、古乐曲保存甚多101

五、有利的社会基础101

六、宋代歌舞之风甚盛102

七、音乐家南来入闽102

八、统治阶级的倡导102

九“书会先生”的出现103

十、“南戏”始于“南渡”之后103

十一、莆仙戏与泉腔南戏104

十二、莆仙戏与傀儡的关系105

十三、莆仙戏和“梨园子弟”确有关系107

第八章 戏路随商路110

一、宋代海上交通十分发达110

二、关于“戏路随商路”111

三、文化随移民由闽往浙112

四、戏路随商路由闽往浙113

五、福建的“饱老社”115

六、戏文沿商路扩散116

七、杭州与泉腔南戏117

八、从文人著作看福建优戏情况118

九、唐代福州音乐歌舞十分盛行120

十、明代的泉州七子班121

一、泉州建制沿革概况124

第九章 移民是艺术的载体124

二、早期中原移民与文化俱来125

三、晋人避难入闽来泉134

四、唐代中原移民南来入闽135

五、乐师雷海青的奉祀139

六、刘存、昌祖率部入闽143

七、唐末三王率部入闽,优戏兴盛144

八、宋代宗室来泉146

九、小结147

第十章 古老艺术的共生并存148

一、悠久而优美的河洛语言148

二、柔婉典雅的汉唐古乐151

三、中国一绝傀儡戏152

四、南戏活化石梨园戏154

五、多种艺术共生并存乃中国社会发展之产物155

第十一章 泉腔南戏发展轨迹初探165

一、中国文学发展简述165

二、唐以前优戏情况简介166

三、唐代戏文雏型的形成167

四、“梨园子弟”学戏后在宫廷演出169

五、“梨园子弟演出队”如何流入民间171

六、“梨园子弟演出队”在泉州衍化发展176

七、五代时期泉州歌舞百戏兴盛178

八、宋代杂剧兴盛182

九、宋代福建莆仙戏繁荣184

十、福建戏文盛于南宋185

十一、宋代泉腔南戏概况188

十二、泉腔南戏——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204

十三、小结207

第十二章 《明刊三种》与泉腔南戏209

一、《明刊三种》的发现与出版209

二、《明刊三种》内容简介210

三、《明刊三种》对探索泉腔南戏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217

四、《明刊三种》雕版特点220

五、地道的闽南语优秀作品222

六、明刊本与梨园戏艺师口述本的对照225

七、《明刊三种》与泉腔弦管南音227

八、龙彼德教授的巨大贡献231

一、丰富而优美的语言环境235

第十三章 泉腔南戏生存发展的沃壤235

二、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238

三、有利优戏发展的政治环境239

四、有利戏曲艺术发展的经济基础240

五、高水平造型艺术的影响241

六、繁荣的宗教文化242

七、宗教文化给予戏曲的影响243

八、泉州宋代文化风尚的遗存245

第十四章 梨园戏三个流派述略249

一、“下南”老戏249

二、小梨园七子班250

三、上路老戏252

四、三个流派的内在联系253

五、几个特点254

第十五章 梨园戏的代表作《荔镜传》256

一、关于《荔镜传》的作者256

二、唱本丰富了戏曲257

三、《陈三五娘》的海内外版本257

四、泉州人写泉腔南戏259

五、以《陈三五娘》为泉腔南戏代表作的重大意义262

第十六章 继承泉腔南戏优秀传统265

一、剧目主题的民主精神和题材的群众性265

(一)泉腔南戏剧目自成体系265

(二)泉腔南戏剧目思想内容一瞥266

二、关于泉腔南戏的悲剧问题270

(二)词曲依弦管南音而歌274

三、优美的词曲声腔274

(一)词曲典雅与通俗结合274

(三)闽南话语词的精确运用275

四、闽南语言的巧妙运用276

(一)典故的运用277

(二)戏剧语言精巧运用举例277

(三)打诨插科中的闽南妙语282

五、载歌载舞的科步282

(一)载歌载舞的细致科步283

(二)载歌载舞的节目要求复杂的台位调度283

(三)奥妙无穷的梨园鼓284

(四)虚拟的舞台动作285

(六)单人精彩的科步287

(五)留伞与摃球287

六、关于继承传统种种288

(一)整理传统剧目和编创新剧目289

(二)继承表导艺术并加以发展290

(三)继承并发展泉腔南戏的语言艺术291

七、小结292

第十七章 发扬“南戏精神”293

一、关于“泉州风骨”293

二、“泉州风骨”之开创293

三、历代以来“泉州风骨”之表现294

四、“泉州风骨”乃中国传统美德之体现296

五、“南戏精神”亦即“泉州风骨”之体现297

(一)重然诺,守信义,批判负心人297

(二)薄亲情,重财势,批判势利眼298

(三)救危难,扶困厄,宣扬人道主义精神299

(四)帮贫困,助饥寒,同情下层人民300

(五)断机杼,锥刺股,颂扬励志向学300

(六)真情笃,生死盟,歌颂坚贞爱情302

(七)孝父母,敬公婆,宣扬孝道思想303

(八)释私怨,泯恩仇,宣传大局思想304

(九)骨头硬,气节坚,颂扬爱国精神304

(十)舍身份,弃门第,冲破封建藩篱306

六、小结307

第十八章 简单的结语314

附录:小梨园名艺师刘仕鉴314

后记316

1999《泉腔南戏简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浩然著;杨葭菼编 1999 泉南文化杂志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