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求取 ⇩

目录绪论上编第一章 基本理论著述简介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近代世界的基本论述3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理论指导3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近代资本主义的有关理论概述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由封建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理论7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掠夺和分割殖民地的理论9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论述13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近代中国社会14

一、痛斥英殖民主义者用鸦片和暴力侵略中国,同情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15

二、敏锐地指出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肯定和支持太平天国运动20

第三节 列宁论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23

一、列宁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24

二、辛亥革命和列宁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26

第四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述32

一、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33

二、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革命的基本力量38

三、关于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0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资料的特点和类别第一节 近代史资料的特点和史料价值的鉴别44

第二节 最原始的资料——档案48

一、中央政府档案49

二、地方政府档案50

三、其它档案51

四、台湾地区收藏的历史档案54

五、国外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档案55

第三节 档案以外近代史资料的基本类别57

一、实录和东华录58

二、政府公报与政书60

三、方略和时人专题记载62

四、方志64

五、专集和文编66

六、日记和信札68

七、年谱和回忆录72

八、笔记75

九、人物传记75

十、报刊77

十一、外文资料79

第三章 重要资料书简介第一节 综合资料81

一、综合性资料书82

二、社会经济资料83

(一)工农业生产84

  (二)外贸和交通运输85

(三)财政金融86

 (四)其他87

三、中外关系资料88

四、其他93

第二节 专题资料96

一、鸦片战争资料96

二、太平天国资料99

三、各地反清斗争资料105

四、洋务运动、中法和中日战争资料107

五、戊戌变法资料109

六、义和团运动和反洋教斗争资料110

七、辛亥革命资料114

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料122

第三节 人物研究资料125

一、林则徐126

二、龚自珍和魏源126

三、洪秀全和李秀成128

四、曾国藩129

五、李鸿章130

六、左宗棠131

七、郭嵩焘132

八、张之洞132

九、王韬和薛福成133

十、康有为134

十一、梁启超135

十二、谭嗣同和严复136

十三、张謇137

十四、袁世凯137

十五、孙中山138

十六、黄兴和宋教仁139

十七、章太炎140

十八、熊希龄和蔡锷141

第四节 笔记资料142

十九、王国维142

二十、蔡元培142

一、笔记资料汇编143

二、近代史料笔记丛刊144

三、清代史料笔记丛刊144

四、清代历史资料丛刊146

五、北京古籍丛书146

六、近代湘人笔记丛刊147

七、近代文史资料148

一、词典、手册149

第五节 工具书简介149

二、书目、论文索引150

(一)综合性书目151

(二)专题书目152

(三)期刊目录153

(四)论文索引154

三、年表、大事记155

四、传记、年谱索引156

五、职官年表156

六、历表157

七、历史学年鉴158

八、图录159

九、历史地图159

第四章 重要论著介绍第一节 近代通史162

第二节 近代经济史167

第三节 近代思想文化史172

第四节 近代中外关系史178

第五节 近代地方史184

第六节 近代人物传188

一、鸦片战争200

第七节 近代专题史200

二、太平天国203

三、洋务运动208

四、中法、中日战争210

五、戊戌变法213

六、义和团运动215

七、辛亥革命219

八、北洋军阀227

下编第五章 鸦片战争至太平天国研究近况和争论的问题第一节 鸦片战争233

第二节 太平天国史246

一、革命性质和政权性质250

二、天京事变254

三、太平天国人物评价258

(一)洪秀全258

(二)杨秀清264

(三)韦昌辉266

(四)石达开268

(五)李秀成270

(六)洪仁玕276

四、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279

(一)《天朝田亩制度》和土地制度279

(二)资政新篇280

(三)赋税政策和商业政策283

(四)乡官制度、知识分子政策、妇女政策285

(五)外交政策286

五、太平天国的战略战术288

(一)滞留永安288

(二)建都天京288

(三)北伐289

(四)第二次西征291

六、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293

七、太平天国失败原因294

第六章 洋务运动至义和团运动研究现状和讨论的问题第一节 洋务运动300

一、洋务运动的总评价303

二、洋务企业的性质和作用305

三、洋务运动与帝国主义的关系307

四、洋务思想的评价309

五、对洋务派的评价312

(一)洋务派的阶级属性312

(二)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早期改良派的关系313

(三)洋务派同顽固派论争的性质314

六、洋务运动的结局315

七、洋务派人物的评价316

(一)曾国藩317

(二)李鸿章319

(三)左宗棠323

(四)张之洞327

(五)盛宣怀330

八、对洋务运动的评价331

第二节 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335

一、对中法战争中清统治阶级的评议337

二、马江战役(即马尾之战)失败的原因338

四、对北洋海军的评价339

三、中法战争的结局339

五、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的探讨341

(一)丰岛海战开始时“济远”舰的表现341

(二)黄海海战时中日海军力量的对比,北洋舰队的编队以及战争的胜负342

六、帝后党争的性质343

七、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345

八、人物评价346

(一)刘永福346

(二)刘铭传350

(三)丁汝昌350

(四)刘步蟾352

(五)方伯谦354

(六)吴大澂355

(七)丘逢甲356

九、结语360

第三节 戊戌变法361

一、戊戌变法的性质364

二、戊戌政变中的几个具体问题367

(一)戊戌政变的直接原因368

(二)戊戌政变爆发的时间368

(四)光绪赐康有为密诏的真伪问题370

(三)袁世凯的告密问题370

(五)光绪有无赐袁世凯密诏的问题371

(六)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的问题371

三、戊戌变法与帝国主义的关系372

四、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作用374

五、自立军起义的性质378

六、人物评价379

(一)康有为379

(二)梁启超384

(三)谭嗣同387

(四)严复389

(五)光绪帝391

(六)翁同和393

七、结语394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396

一、义和团的源流399

二、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401

三、义和团运动的性质404

(一)义和团运动是否旧式农民运动或农民革命404

(二)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反封建性405

(三)义和团运动排外主义的评价407

(四)义和团迷信色彩的评价408

四、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410

(一)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初期政策410

  (二)清政府为什么同意义和团进入北京411

  (三)义和团进入北京后与清政府的关系412

  (四)清政府对外宣战与义和团的关系413

  (五)围攻北京使馆的性质414

五、义和团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414

(一)东南互保416

  (二)资产阶级与义和团416

六、洋务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416

七、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地位417

八、人物评价419

(一)朱红灯419

  (二)毓贤419

  (三)聂士成420

九、结语420

第七章 辛亥革命至民国初期的研究现状和讨论的问题第一节 辛亥革命史424

一、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反满”问题428

(一)兴中会的誓词431

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团体431

  (二)同盟会的组成和性质432

  (三)中部同盟会的评价433

  (四)共进会及其与同盟会的关系434

  (五)光复会的性质434

  (六)龙华会章程435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农民的关系436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农民的关系436

  (二)会党的成分、性质和作用437

  (三)新军的性质和作用438

(一)无政府主义思潮439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439

  (二)国粹主义思潮441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442

五、立宪运动的评价443

(一)立宪派的阶级基础444

  (二)立宪派的功过444

  (三)清政府的“预备立宪”446

  (四)关于咨议局、资政院的评价446

(一)革命派的武装起义是不是军事冒险448

  (二)革命党人有无根据地思想448

六、革命派武装起义的战略和策略448

  (三)关于武装起义的地点问题449

  (四)军事策略思想的评价449

七、武昌起义和各省军政府450

(一)湖北为什么成为辛亥革命首义之区450

  (二)各省军政府性质451

八、南京临时政府452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452

  (二)“争都”和“临时约法”的评价453

九、人物评价454

(一)孙中山454

  (二)黄兴462

  (三)宋教仁464

  (四)章太炎465

  (五)陈其美467

(六)张謇、黎元洪、汤化龙、胡汉民、汪精卫467

十、结语470

第二节 民国初期(1912——1919)474

一、北洋军阀史475

(一)北洋军阀史的分期475

  (二)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476

  (三)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和产生的社会基础477

  (四)北洋军阀集团的阶级基础478

(五)北洋军阀集团的地位和作用479

二、民初政党与国会480

三、二次革命480

四、护国运动481

五、护法运动483

六、白朗起义484

七、人物评价485

(一)袁世凯485

  (三)张作霖487

  (二)段祺瑞487

  (四)熊希龄488

  (五)蔡锷489

(六)护国战争中的梁启超491

第八章 近代史专题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第一节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495

第二节 中国近代经济史503

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问题504

二、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506

(一)中国有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506

  (二)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507

三、中国民族市场的形成问题508

  (三)中国资本原始积累来源508

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510

五、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511

六、中国资产阶级513

(一)中国资产阶级形成的时间513

  (二)中国资产阶级的构成515

  (三)中国资产阶级的阶层划分517

  (四)中国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518

七、中国的无产阶级521

八、结语522

一、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史的主线524

第三节 中国近代思想史524

二、中国近代哲学的特点和形态526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变化528

四、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529

五、思想家评价531

(一)冯桂芬531

  (二)王韬532

 (三)马建忠534

  (四)郑观应536

(五)薛福成538

第四节 中国近代文化史540

一、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540

二、中国近代文化史的分期问题541

三、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542

四、中国近代文化的结构543

第五节 中国近代军事史546

一、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对象、分期和特点547

二、湘军、淮军和北洋新军548

第六节 中国近代中外关系史550

一、研究发展的沿革556

附录一 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王晓秋556

二、学术机构、团体、刊物和图书馆560

三、研究著作与研究者565

(一)通史类565

  (二)专史类567

  (三)事件史类572

  (四)中日关系类581

  (五)人物传记类583

 (六)工具书类585

附录二 美英两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杨诗浩 陶文钊587

一、美国588

(一)几个主要的研究机构589

  (二)二次大战前的非专业研究595

  (三)五六十年代的研究倾向599

  (四)近年的研究趋势609

二、英国629

(一)英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机构队伍和刊物629

(二)二次大战前的研究简况633

  (三)二次大战后的研究成果638

附录三 苏联学者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B·尼基福罗夫650

后记662

1990《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增平,林言椒主编 1990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