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史 从近代走向现代》求取 ⇩

上 卷新世纪的曙光 (1900年—1927年7月)2

开篇在世纪交替时代2

第一节危机、挑战与应战2

一、西方挑战者2

二、中国人应战7

第二节维新派政治近代化的尝试12

一、风云变幻的前奏12

二、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16

三、顽固势力的反扑19

第三节旧式农民反帝运动的高潮与八国联军入侵22

一、从反洋教斗争到义和团运动22

二、清政府“宣战”与地方实力派的“东南互保”25

三、旧式农民反帝运动的终结28

第四节从爱国改良到民主革命30

一、孙中山与兴中会30

二、中国国会与自立军起义32

三、惠州起义34

第一编政治近代化的成功与挫折(1901年—1912年3月)37

第一章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37

第一节《辛丑条约》签订后的中国37

一、列强步步逼进37

二、清政府的近代化措施——“维新新政”41

三、二十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44

第二节新兴资产阶级的爱国救亡运动46

一、拒俄运动与爱国学潮46

二、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49

第三节革命思潮的广泛传播52

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52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热潮54

第二章近代化进程的探索与实践58

第一节革命派近代化道路的探索58

一、地域性革命团体的建立58

二、革命力量的凝聚60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设计的近代化蓝图61

四、无政府主义者的激进主张66

第二节革命派的武装斗争道路68

一、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68

二、革命军的集成方式与兵源成份70

三、从“输入式”到“内爆式”73

第三节改良派——立宪派近代化的理论与实践77

一、立宪旗下的形形色色:派与系77

二、求改良与谋革命:分与合79

三、立宪派与革命派:异与同81

四、立宪派与清王朝:真与伪84

第三章政治近代化的新格局88

第一节全国革命形势的成熟88

一、统治集团穷途末路88

二、民众的自发斗争90

三、保路风潮92

第二节中华民国的诞生94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94

二、清军反扑与袁世凯东山再起97

三、南京临时政府及其近代化政纲99

第三节近代化进程的挫折103

一、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103

二、资产阶级民主约法的颁布105

三、“巨大的小产”107

第二编北洋军阀统治的开始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912年——1919年4月)110

第四章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与革命党人对近代化的推进110

第一节革命党人继续奋斗110

一、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尝试110

二、经济近代化的热潮114

三、捍卫共和的“二次革命”与中华革命党118

第二节袁世凯的帝制自为及其覆灭124

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破坏124

二、“二十一条”与“洪宪帝制”126

三、护国战争与袁世凯帝制梦的破灭129

第五章新的政治动荡与边疆危机134

第一节北洋军阀的分崩离析134

一、袁世凯之后的军阀纷争134

二、短命的张勋复辟137

三、段祺瑞的卖国独裁与护法运动140

第二节新的边疆危机143

一、沙俄策动外蒙“独立”和人民的反分裂斗争143

二、英国制造西藏分裂与西姆拉会议147

第六章近代新文化的孕育与催生150

第一节二十世纪前期的文化与科学技术150

一、近代的社会主义思想萌芽150

二、文学152

三、教育154

四、科学技术156

第二节新文化运动159

一、复古思潮沉渣泛起159

二、“民主”与“科学”义帜高张161

三、新旧思潮之激战164

第三编历史的转折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年5月——1923年12月)167

第七章伟大的开端167

第一节五四运动167

一、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167

二、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169

三、五四运动172

第二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76

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76

二、各种思潮的纷起与论争178

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与中共一大181

第八章祸国与救国183

第一节军阀混战183

一、直皖战争183

二、华盛顿会议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紧186

三、第一次直奉战争 军阀混战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阻碍189

第二节二十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救国方案193

一、“好政府”主义和“商人政府”说193

二、“省自治”和“联省自治”196

三、“制宪救国”与“废督裁兵”198

第九章通向合作之路202

第一节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02

一、中共二大 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202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06

三、中共领导的早期群众运动208

第二节国共合作的酝酿212

一、第二次护法运动212

二、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214

三、共产国际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216

四、国民党的改组218

第四编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 (1924年1月——1927年7月)221

第十章国民革命高潮的兴起221

第一节国共合作正式建立221

一、中国国民党一大221

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发展224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226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北京政变230

五、国民会议运动和“善后会议”232

第二节中国工人运动的新高潮235

一、中共四大235

二、五卅运动237

三、省港大罢工239

四、首都革命与“三一八惨案”241

第三节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内争243

一、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243

二、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245

三、西山会议派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47

四、国家主义派和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249

五、中山舰事件与整理党务案251

第十一章国民革命的凯歌行进与中途夭折254

第一节北伐战争254

一、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和北伐战争的准备254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256

三、工人运动的发展257

四、农民运动的风暴259

第二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261

一、四一二政变261

二、武汉地区的讨蒋浪潮 中共五大265

三、武汉政府转向反动 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267

四、国民革命的中途夭折269

第十二章新文艺的成就与文化思想领域的论争272

第一节新文艺的成就272

一、新文学团体的涌现272

二、文学艺术的新成就274

三、教育改革276

第二节文化思想领域的论争278

一、“国故学”与“新红学”研究278

二、“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280

中卷 光明与黑暗的较量 (1927年7月——1949年9月)286

第一编阶级对抗与民族危机交织的十年 (1927年7月——1937年6月)286

第一章国民党全国统治的建立286

第一节国民党实现全国“统一”286

一、国民党各派系的争斗与合流286

二、“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289

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291

一、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与“训政纲领”的制定291

二、“改订新约运动”293

三、国民党三全大会:从“军政”到“训政”294

第三节新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中心的确立296

一、蒋桂、蒋冯战争296

二、中原大战298

三、蒋、汪合作体制的形成300

第二章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303

第一节武装夺取政权斗争的发端303

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303

二、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306

三、中共领导的早期革命武装的集成方式与兵源成份308

四、中共六大312

第二节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起点313

一、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开辟313

二、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发展316

三、探索中的失误:从瞿秋白到李立三318

四、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红军反“围剿”战争320

五、“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王明路线322

第三章抵抗与妥协:政治格局变化的契机324

第一节日本武装入侵与蒋介石的妥协退让324

一、九一八事变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324

二、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326

三、一二八事变和凇沪抗战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329

第二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加强331

一、国民党法西斯政权的强化331

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334

三、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衰退337

第三节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与国民党民主派的抗日反蒋斗争339

一、伪“满洲国”的成立339

二、日军向关内的扩张与长城抗战340

三、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与福建人民政府342

第四节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344

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344

二、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和各项建设的开展346

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350

四、南方3年游击战争354

第四章中间政派的活动 民国文化的艰难发展356

第一节中间政派和改良主义的活动356

一、第三党356

二、国民党改组派359

三、人权派361

四、乡村建设派364

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367

第二节民国文化的艰难发展370

一、国民党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370

二、左翼文化运动373

三、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378

四、文化界抗日救亡运动381

第五章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385

第一节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对外政策的调整385

一、华北事变385

二、国民党五全大会及其抗战准备388

三、《五五宪草》390

第二节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392

一、《八一宣言》和一二·九运动392

二、瓦窑堡会议396

三、共产党各项政策的调整逼蒋抗日方针的确定398

第三节全国团结抗日形势基本形成402

一、两广事变绥远抗战402

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403

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407

第二编中华民族共赴国难 (1937年7月——1945年8月)411

第六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与两个战场的形成411

第一节全民族奋起抗战411

一、从“七七”到“八一三”411

二、国共合作抗战局面的形成415

三、国际进步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416

第二节正面战场的抗战419

一、国民党抗战的军事部署419

二、国民党军在华北战场的顽强阻击421

三、国民党军在华东、华中战场的积极抵抗423

四、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国民参政会425

第三节敌后战场的开辟427

一、洛川会议427

二、八路军出师华北428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430

四、共产党的抗战主张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432

第七章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436

第一节国民党政策重点的变化436

一、日本侵华新方针436

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与汪伪国民政府437

三、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438

四、远东慕尼黑活动439

第二节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441

一、南岳军事会议441

二、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442

三、国民党加强实力的措施444

第三节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447

一、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447

二、百团大战的胜利449

三、华中、华南、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450

四、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452

第四节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457

一、国民党的限共政策及其在华北、华中的反共活动457

二、民主宪政运动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460

第八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462

第一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462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统治和掠夺462

二、沦陷区人民的反日伪斗争465

三、敌伪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467

第二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正面战场469

一、中国政府对日宣战469

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471

三、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支援473

四、国民党政治统治的日益黑暗475

第三节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抗战476

一、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抗战476

二、中国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各项措施477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想485

第一节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485

一、沿海沿江民族工业的破坏485

二、国统区的民族工业和农村经济487

三、国家垄断资本的膨胀490

四、解放区的经济建设492

第二节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494

一、哲学战线上的斗争494

二、抗战文艺的繁荣497

三、史学上的斗争与成就500

四、抗战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503

第十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506

第一节日军在正面战场新的攻势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506

一、豫湘桂战役506

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国民党六全大会507

三、国统区的民主运动511

四、正面战场的局部反攻513

第二节中共七大与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515

一、解放区军民的局部反攻515

二、中共七大516

三、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520

第三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523

一、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523

二、美国投掷原子弹与苏联对日宣战525

三、日本无条件投降526

第三编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 (1945年8月——1949年9月)530

第十一章中国向何处去530

第一节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530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形势530

二、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及其经济接收532

三、中共的和平民主团结方针535

四、中间党派的空前活跃538

第二节政治解决尝试的失败540

一、重庆谈判与局部内战540

二、国统区人民反内战运动543

三、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544

四、马歇尔“调停”与蒋介石准备内战545

五、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548

第十二章全面内战551

第一节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551

一、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和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551

二、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553

三、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失败555

第二节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557

一、制宪国大的召开557

二、中美商约 国统区经济的恶化559

三、国统区人民反美反蒋运动561

四、中间路线的宣传和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563

第十三章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崩溃 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566

第一节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566

一、三路大军逐鹿中原566

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568

三、中共十二月会议570

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572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的严重危机574

一、“戡乱总动员令”574

二、魏德迈来华576

三、行宪国大与总统选举577

四、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深入发展579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成长与国统区文化事业的危机580

一、解放区文艺、新闻、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580

二、国统区文化事业横遭摧残583

第四节国民党统治的崩溃584

一、战略决战584

二、国统区经济的总崩溃587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588

四、国民党“和平攻势”的破产590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592

一、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592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59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6

下 卷 向现代化迈进 (1949年10月——1991年12月)600

第一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10月——1956年9月)600

第一章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600

第一节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600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600

二、全国大陆的统一605

三、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607

第二节经济领域的除旧布新608

一、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608

二、打击投机资本 稳定经济秩序612

三、财政经济的统一615

第三节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617

一、土地改革与民主改革617

二、镇压反革命运动619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恢复622

第一节恢复国民经济战略方针的制定与实施622

一、恢复国民经济纲领的制定622

二、合理调整工商业623

三、“三反”、“五反”、整党、整风625

第二节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628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628

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631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探索633

第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636

第一节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636

一、中共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63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638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641

第二节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643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43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46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48

第三节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始653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653

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发展655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657

第四章五十年代初期的国防、外交、文教、科技661

第一节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开始661

一、抗美援朝661

二、军队建设总方针的确定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起步664

第二节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及其调整667

一、“一边倒”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67

二、万隆会议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69

三、新中国外交的成就671

第三节文教与科技674

一、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674

二、思想批判和肃反斗争675

三、“双百”方针的提出678

四、教育、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679

第二编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956年9月——1966年4月)682

第五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682

第一节调整社会主义政治结构的尝试682

一、中共八大682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686

三、中国共产党的整风与反右派斗争688

第二节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693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693

二、“大跃进”运动696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699

四、纠正实际工作中“左”的错误的开端702

第三节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出现707

一、庐山会议707

二、全国规模的反右倾运动712

三、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714

第六章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718

第一节调整国民经济方针的制定和实施718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与初步贯彻718

二、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721

三、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 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正式提出725

四、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728

第二节国防建设与对外关系的发展730

一、平定西藏武装叛乱730

二、中苏关系的破裂与中印边界武装冲突732

三、对外关系的发展735

第七章“左”倾错误的继续发展740

第一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形成740

一、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发展740

二、“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744

第二节“左”倾错误的升级747

一、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掀起747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运动753

第三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滑轨 (1966年5月——1976年10月)756

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环境的破坏756

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756

一、“文化大革命”的准备756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759

第二节全国大动乱763

一、红卫兵运动与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763

二、上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765

三、从反击“二月逆流”到“打倒一切、全面内战”767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与实践的合法化770

一、毛泽东稳定局面770

二、刘少奇冤案的定谳中共九大771

第九章林彪集团的兴亡774

第一节林彪集团的形成774

一、林彪集团的拼凑774

二、林彪集团抢班夺权778

三、批陈整风运动与毛泽东南巡780

第二节林彪集团的覆灭781

一、“联合舰队”的阴谋活动781

二、九一三事件与林彪余党的肃清784

第十章极左阴影笼罩下的现代化呼声787

第一节周恩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787

一、批林整风运动787

二、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卫作与各项工作的转机790

第二节周恩来呼唤现代化与邓小平的全面整顿793

一、重响四个现代化的号角793

二、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与各条战线的全面整顿795

第十一章粉碎江青集团“文化大革命”的结束801

第一节江青集团的形成与反扑801

一、中共十大江青集团的膨胀801

二、批林批孔运动803

三、“四人帮”的组阁阴谋及其破产806

四、评《水浒》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808

第二节江青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812

一、天安门事件812

二、十月的胜利814

第十二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国防、外交、文化教育与科技事业817

第一节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817

一、经济建设的混乱与动荡817

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严重错误与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821

三、经济体制的日益僵化824

第二节国防与外交827

一、国防建设827

二、对外关系828

第三节文化教育与科技事业833

一、文化事业的严重衰败833

二、教育事业的空前破坏836

三、科技事业的艰难发展838

第四编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 (1976年10月——1991年12月)841

第十三章共和国在徘徊中前进841

第一节纠“左”的艰难起步841

一、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841

二、中共十一大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845

三、各项工作在徘徊中前进848

第二节拨乱反正的开始851

一、“两个凡是”的错误851

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852

第十四章改革开放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857

第一节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857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857

二、平反冤假错案和落实各项政策860

三、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制的恢复和发展863

四、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864

第二节维护国家的稳定与安全867

一、公开审判林彪、江青集团主犯867

二、打击经济领域中的严重犯罪活动868

三、对越自卫反击战869

四、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871

第三节改革开放的兴起872

一、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的确定872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874

三、经济特区的试办878

四、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开始879

第十五章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882

第一节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882

一、中共十二大与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882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885

三、科技、教育体制改革888

四、对外开放的新进展890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成就892

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89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895

三、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897

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899

五、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长足进步900

六、对外关系的新发展901

第三节新时期的文学艺术904

一、新时期文艺运动的粗略轨迹904

二、文艺潮流的历史嬗变906

三、文学实绩举隅907

四、日渐多样日趋深沉的戏曲影视艺术910

第四节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提出913

一、中共十三大91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916

三、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918

第十六章二十世纪的香港、澳门与台湾921

第一节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921

一、英国割占以来的香港921

二、葡萄牙割占以来的澳门924

三、中国收回港、澳谈判的圆满成功926

第二节台湾历史的回顾929

一、1900年以来的台湾929

二、台湾四十年政况932

三、台湾的经济“起飞”938

四、文化、教育与科技942

第三节中国人民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945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945

二、和平统一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948

第十七章九十年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十年952

第一节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952

一、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952

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957

第二节规划经济建设的新蓝图958

一、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958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961

三、回顾1991963

结束语迎接新的挑战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969

1993《二十世纪中国史 从近代走向现代》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杨鹏程,左双文主编 1993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