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增订版》求取 ⇩

经今古文学1

经今古文的诠释1

二 经今古文异同示例4

三 经今古文的争论9

四 经今古文的混淆15

五 经今文学的复兴17

六 经今古文学和其他学术的关系23

七 经今文学在学术思想史上的评价31

八 经今文学的重要书籍34

纬书与经今古文学40

纬书的界说42

二 纬书的起源45

三 纬书的变迁48

四 纬书产生的原因52

五 汉代今古文学家对于纬谶的关系56

六 近代今古文学家对于纬书的见解59

七 纬书的书目64

「孝」与「生殖器崇拜」70

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92

康有为与章太炎108

朱熹111

第一章引言111

第二章 朱熹传略118

一 本体论124

第三章 朱熹之哲学124

二 价值论128

一 伦理哲学128

二 教育哲学132

三 政治哲学136

四 宗教哲学138

三 认识论143

第四章 朱熹之经学149

一 易经学150

二 书经学153

三 诗经学156

四 礼经学161

五 春秋学163

六 孝经学165

七 四书学168

第五章 朱熹之史学与文学169

第六章 朱熹与当代学派174

第七章 朱熹之著作180

一 经部180

二 史部187

三 子部188

四 集部194

第八章 朱学之传授197

附录 朱熹简明年谱199

导论206

群经概论206

本论222

易经222

二 尚书228

三 诗经233

四 三礼——周礼、仪礼与礼记240

五 春秋——春秋经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53

六 论语270

七 孝经275

八 尔雅282

九 孟子287

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292

「汉学」与「宋学」322

孔子338

引语338

二 传略340

一 孔子的家世340

二 孔子的生平341

三 孔子的日常生活349

四 孔门的述赞352

五 孔子的著作354

三 学说360

一 孔子的本体论360

二 孔子的道德哲学363

三 孔子的教育哲学370

四 孔子的政治哲学378

五 孔子的宗教哲学384

四 尾语386

《大学》和《礼运》404

纬谶中的「皇」与「帝」422

《孝经》新论477

《春秋》与《春秋》学492

道儒的党派性508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513

儒家之精神的社会政策574

僵尸的出祟591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605

与顾颉刚书615

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617

治经与治史621

怎样研究经学627

我们的时代636

《经今古文学》重印后记644

《经学历史》注释本重印后记647

「经」、「经学」、经学史649

关于中国经学史中的学派问题662

王莽改制与经学中的今古文学问题679

有关中国经学史的几个问题694

有关讨论孔子的几点意见705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711

博士制度和秦汉政治728

从顾炎武到章炳麟754

孙诒让与中国近代语文学772

「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795

从孔子到孟荀807

中国经学史讲义830

上编导论830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830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831

一 理论指导831

二 群经通论832

三 经学历史:通史类、断代史类833

四 经学史料:传记类、目录类、文物制度类837

第三章 经的定义841

一 从字源学来看「经」的意义841

二 从文献学来看「经」的意义842

三 「五常说」、「专名说」、「通名说」、「文言说」843

四 经的几个特点844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845

一 六经845

二 五?与「乐」之有无问题847

三 七经849

四 九经与十二经850

五 十三经852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853

六 十四经与二十一经853

一 经学及其派别综述854

二 两派说857

三 三派说858

四 四派说860

五 新三派说861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863

一 经学史的开端问题863

二 四期说864

三 六期说865

四 十期说之一866

五 期十说之二869

六 二期三世说872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874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874

一 儒、儒家、儒教874

二 孔子与经学的开端875

三 墨子与经典的关系877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878

一 「儒分为八」878

二 孟子与经学879

三 荀子与经典传统880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881

一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881

二 刘歆与古文经学883

二 许慎之学885

第四章 东汉经学885

一 《白虎通》的研究885

三 郑玄的「通学」886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888

一 「玄」之含义与玄学研究888

二 王弼与何晏889

三 阮籍与嵇康891

四 裴?与郭象891

五 晋代《春秋》学的新「集解」892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893

一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893

二 宋学的萌芽:唐朝后期《春秋》学895

三 宋学的正式开始896

四 宋学学派:程朱学派、陆王学派、浙东学派897

五 宋学的优缺点及其对清代「汉学」的影响898

第七章 清学900

一 「清学」之名及其研究书目900

二 清学的启蒙期901

三 清学的全盛期:乾嘉学派(吴派、皖派)903

四 清学后期:以常州学派为中心906

第八章 康有为与章太炎909

一 康有为的经说909

二 章太炎的经学成就911

第一章 《易》学912

一 《易》之构成及其作者912

下编 经典研究912

二 《易》学学派:汉学与宋学915

第二章 《书》学与《诗》学919

一 《书》学的辨伪919

二 《诗》学的研究919

第三章 「三礼」学与《春秋》学920

一 「三礼」学的研究920

二 《春秋》与孔子的关系922

三 《春秋》三传的研究923

一 《论语》的传本问题924

第四章 《论语》学与《孟子》学924

二 《论语》学的研究926

三 清代《易》学研究928

三 《孟子》的作者与「升格」问题928

四 《孟子》的研究与批判问题930

第五章 「四书」学932

一 「四书」的建立及它的发展932

二 《大学》与方法论933

三 《中庸》与本体论934

四 「四书」集结与道统理论935

第六章 《孝经》学与《尔雅》学935

一 《孝经》升格及传本935

二 《孝经》作者与学派937

三 尔雅学的研究938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 朱维铮945

1983《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增订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予同著;朱维铮编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