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学 下》求取 ⇩

第一章绪论1

1-1 土壤学的分科及其与其他科学间之关系2

1-2 土壤剖面之发育3

1-3 由土壤化育而导出之对於土壤系统分类的推论6

1-4 分类与系统分类9

1-5 土壤系统分类之原则10

1-6 土壤分类中有关纲目化的原理问题13

第二章近代土壤分类体系21

2-1 苏联近代土壤分类22

2-1-1 苏联土壤分类体系中各纲目的主要特性及其命名23

2-1-2 苏联土壤之系统分类一览表25

2-2-1 法国土壤分类之主旨与概念及其高级纲目26

2-2 法国近代土壤分类26

2-2-2 法国土壤分类体系中之高级纲目50

2-3 加拿大近代土壤分类69

2-3-1 加拿大土壤分类体系中各纲目之简单划分依据70

2-3-2 加拿大土壤分类体系中之高级纲目71

2-4 英格兰与威尔斯之新土壤分类体系75

2-4-1 成土因子75

2-4-2 不列颠群岛新土壤分类立论之原则82

2-4-3 英格兰与威尔斯之新土壤分类83

2-5 德国之近代土壤分类95

2-5-1 德国土壤之系统分类的主导原则95

2-5-2 德国土壤系统分类纲目设立主要依据107

2-5-3 作为岩石学上的因子与土壤生成或化育因子之岩石~土壤质地的复合概念111

2-5-4 土壤型间之过渡型112

2-5-5 德国土壤系统分类之中高级纲目115

2-6 澳洲之近代土壤分类126

2-6-1 澳洲近代土壤分类之简史126

2-6-2 澳洲土壤分类体系中之高级纲目126

2-7 比利时之近代土壤分类130

2-8 中国之近代土壤分类131

2-8-1 外国学者秉承其本国意旨调查中国地质与矿产时期131

2-8-2 外国学者受聘於中国政府时期131

2-8-3 我国学者独立调查时期137

2-8-4 台湾省主要依据之土壤分类体系145

2-9 粮农组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之世界土壤图土壤单位149

2-10 土壤之数据化分类157

2-10-1 数据化分类法根据之原理157

2-10-2 数据化分类法之优劣点158

2-10-3 数据化分类法之举例159

第三章美国农部综合土壤分类法总论179

3-1 缘起与指导原则179

3-1-1 缘起179

3-1-2 进行厘订新分类时之指导原则179

3-2 美国综合土壤分类体系的纲目180

3-2-1 土纲181

3-2-2 美国综合土壤分类之土纲检索表192

3-2-3 亚纲200

3-2-4 大土类202

3-2-5 亚类203

3-2-6 土族(即土科)205

3-2-7 土系230

3-3 美国综合土壤分类体系中土壤之系统命名法239

3-2-8 土型239

3-3-1 名称的形成与辨认241

3-3-2 土壤名称之意义257

3-4 美国综合分类体系中目前拥有之高级纲目名称及其与1938年分类纲目名称之对照260

3-4-1 美国综合分类体系中目前拥有之高级纲目名称260

3-4-2 美国1938年分类体系迄1959年间历次改订与美国现行之综合分类体系中约略相当级目的对照269

第四章聚铝铁土纲(Alfisols;即淋余土)285

4-1 概论285

4-1-1 生成聚铝铁土之地理环境与分布位置简述286

4-1-2 聚铝铁土化育过程之性质简述288

4-1-3 现阶段聚铝铁土的完全定义293

4-1-4 聚铝铁土与其他土纲土壤间之限制295

4-1-5 聚铝铁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297

4-1-6 聚铝铁土之利用概况298

4-2 各论299

4-2-1 浸聚铝铁土(Aqualfs)299

4-2-2 极北(或冷凉)聚铝铁土(Boralfs)319

4-2-3 润聚铝铁土(Udalfs)331

4-2-4 乾热聚铝铁土(Ustalfs)359

4-2-5 夏乾冬润聚铝铁土(Xeralfs)378

第五章旱境土纲(Aridisols)403

5-1 概论403

5-1-1 旱境土剖面发育之程序简述405

5-1-2 现阶段旱境土的完全定义408

5-1-3 旱境土与其他土纲土壤间之限制410

5-1-4 旱境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413

5-1-5 旱境土之利用概况414

5-2 各论415

5-2-1 粘聚旱境土(Argids)415

5-2-2 正旱境土(Orthids)439

第六章新成土纲(Entisols;有译幼年土)469

6-1 概论469

6-1-1 生成新成土之地理环境与分布位置简述470

6-1-2 新成土化育过程之性质简述472

6-1-3 现阶段新成土之完全定义473

6-1-4 新成土与其他土纲土壤间之限制474

6-1-5 新成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476

6-1-6 新成土之利用概况477

6-2-1 浸新成土(Aquents)479

6-2 各论479

6-2-2 耕混新成土(Arents)493

6-2-3 泛原(或河成)新成土(Fluvents)494

6-2-4 正新成土(Orthents)507

6-2-5 砂质新成土(Psamments)525

第七章 有机质土纲(Histosols)545

7-1 概论545

7-1-1 有机质土之生成的过程简述548

7-1-2 有机质土的描述550

7-1-3 现阶段有机质土之完全定义551

7-1-4 有机质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552

7-1-5 有机质土之利用概况553

7-2 各论554

7-2-1 纤维质有机质土(Fibrists)554

7-2-2 叶质有机质土(Folists)569

7-2-3 半分解(半腐)有机质土(Hemists)572

7-2-4 腐烂有机质土(Saprists)582

第八章 弱育土纲(Inceptisols)595

8-1 概论595

8-1-1 弱育土之化育过程简述596

8-1-2 现阶段弱育土之完全定义598

8-1-3 弱育土与其他土纲土壤间之限制601

8-1-4 弱育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604

8-1-5 弱育土之利用概况605

8-2 各论606

8-2-1 黑(暗)色火山灰弱育土(Andepts)606

8-2-2 浸弱育土(Aquepts)620

8-2-3 淡弱育土(Ochrepts)640

8-2-4 人造披被弱育土(Plaggepts)665

8-2-5 热带弱育土(Tropepts)665

8-2-6 黑瘠弱育土(Umbrepts)679

第九章 黑沃土纲(Mollisols)695

9-1 概论695

9-1-1 土壤剖面发育之过程简述696

9-1-2 现阶段黑沃土之完全定义700

9-1-3 黑沃土与其他土纲土壤间之限制702

9-1-4 黑沃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705

9-1-5 黑沃土之利用概况707

9-2 各论708

9-2-1 灰白黑沃土(Albolls)708

9-2-2 浸黑沃土(Aquolls)712

9-2-3 极北黑沃土(Borolls)724

9-2-4 黑色石灰岩质黑沃土(Rendolls)749

9-2-5 润黑沃土(Udolls)752

9-2-6 乾热黑沃土(Ustolls)760

9-2-7 夏乾冬润黑沃土(Xerolls)786

第十章 氧化物土纲(Oxisols)819

10-1 概论819

10-1-1 生成氧化物土之地理环境与分布位置简述821

10-1-2 氧化物土之化育过程简述824

10-1-3 现阶段氧化物土之完全定义827

10-1-4 氧化物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827

10-1-5 氧化物土之利用概况828

10-2-1 浸氧化物土(Aquox)829

10-2 各论829

10-2-2 腐植质氧化物土(Humox)832

10-2-3 正氧化物土(Orthox)835

10-2-4 常涸热氧化物土(Torrox)844

10-2-5 乾热氧化物土(Ustox)844

第十一章 灰壤土纲(Spodosols)855

11-1 概论855

11-1-1 灰壤之化育过程简述858

11-1-2 现阶段灰壤之完全定义865

11-1-3 灰壤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865

11-1-4 灰壤之利用概况866

11-2 各论867

11-2-1 浸灰壤(Aquods)867

11-2-3 腐植质灰壤(Humods)878

11-2-2 多铁灰壤(Ferrods)878

11-2-4 正灰壤(Orthods)884

第十二章 极育土纲(Ultisols)901

12-1 概论901

12-1-1 极育土之化育过程简述902

12-1-2 现阶段极育土之完全定义905

12-1-3 极育土与其他土纲土壤间之限制906

12-1-4 极育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908

12-1-5 极育土之利用概况910

12-2 各论911

12-2-1 浸极育土(Aquults)911

12-2-2 腐植质极育土(Humults)921

12-2-3 润极育土(Udults)931

12-2-4 乾热极育土(Ustults)948

12-2-5 夏乾冬润极育土(Xerults)953

第十三章 膨转土纲(Vertisols)965

13-1 概论965

13-1-1 膨转土之化育过程简述966

13-1-2 现阶段膨转土之完全定义969

13-1-3 膨转土纲中各亚纲之简单定义970

13-1-4 膨转土之利用概况971

13-2 各论972

13-2-1 常涸热膨转土(Torrerts)972

13-2-2 润膨转土(Uderts)974

13-2-3 乾热膨转土(Usterts)976

13-2-4 夏乾冬润膨转土(Xererts)981

第十四章 土壤调查989

14-1 土壤调查之意义992

14-2 土壤调查实际作业前应有之准备993

14-2-1 土壤调查目的与分类体系之确定993

14-2-2 调查区域环境资料之搜集994

14-2-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徵特性与相关各化育因子之观测暨描述方式之训练与规划995

14-2-4 调查行程与时间之预估995

14-2-5 调查人员之配合996

14-2-6 底图表格与野外用具及调查人员之装备996

14-3 野外土壤调查进行期间应行完成之工作1002

14-3-1 符合调查目的之完整纪录1002

14-3-2 土壤分布草图1002

14-3-3 土壤样品之采取1003

14-4-2 调查资料之整理:土壤图之绘制与报告书之编写1005

14-4-1 土壤分析1005

14-4 室内工作概要1005

14-5 土地可利用限度调查1009

14-5-1 土壤特性1009

14-5-2 土地特徵1013

14-5-3 土地利用现况1015

14-5-4 土地可利用限度之分级成分等1017

14-6 偏重实用方面之小区域土壤详测方法之一例1020

14-6-1 基本调查与偏重实用之小区域土壤详测间之差异1021

14-6-2 偏重实用之小区域土壤详测进行的步骤1024

14-6-3 土壤改良之目标1028

14-6-4 水稻收成情形及栽培方法调查1029

中西名词对照及索引1047

补正1160

1984《土壤分类学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国立编译馆主编;张仲民编著 1984 国立编译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土壤学  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1958 PDF版)
土壤学 土壤学基础及土类各论
195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3 PDF版)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93
土壤学  下(1958 PDF版)
土壤学 下
1958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 土壤学 土壤耕作 土壤改良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  下(1983 PDF版)
土壤学 下
1983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学  下(1955 PDF版)
土壤学 下
195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土壤学  下(1954 PDF版)
土壤学 下
1954 北京:中华书局
土壤发生与分类学(1992 PDF版)
土壤发生与分类学
1992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土壤分析化学(1988 PDF版)
土壤分析化学
1988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分类学(1994 PDF版)
土壤分类学
1994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土壤和水  物理原理和过程(1981 PDF版)
土壤和水 物理原理和过程
1981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1957 PDF版)
土壤、土壤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
1957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热带土壤分类和分布(1981 PDF版)
热带土壤分类和分布
198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图书馆情报研究室
土壤分类及土地利用(1981 PDF版)
土壤分类及土地利用
1981 农业部教育局沈阳农学院
土壤肥科学  下(1990 PDF版)
土壤肥科学 下
1990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