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学》求取 ⇩

第一章 玉米的起源与进化1

目 录1

第一节 玉米的分类学概况2

一、玉米的近缘种2

二、玉蜀黍属内的分类4

三、玉蜀黍属的系统发生6

第二节 玉米起源的理论假说11

一、有稃玉米理论11

二、共同祖先理论12

三、 “三成分”理论(The Tripartite Theory)12

四、野生玉米与多年生大刍草杂种理论12

五、大刍草理论15

一、栽培玉米的分类26

第三节 栽培玉米的进化26

二、美洲玉米的迁移和演化28

三、欧洲玉米引种的历史和类型的形成31

四、我国玉米引种的历史及类型的形成33

第四节 近缘亲属对玉米改良的贡献35

一、大刍草的渐渗及其可能的用途35

二、摩擦禾的利用38

主要参考文献42

第二章 玉米植株的形态结构48

第一节 玉米植株与株型48

一、玉米植株48

二、玉米植株的株型48

一、玉米根系的种类50

第二节 玉米的根系50

二、根的结构和功能52

第三节 玉米的茎53

一、茎的形态与生长53

二、茎的结构和功能54

第四节 玉米的叶55

一、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55

二、玉米叶片生长与其他器官的关系56

第五节 玉米的花序58

一、玉米的雄花序58

二、玉米的雌花序58

一、受精与籽粒的形成60

二、玉米籽粒的形态结构60

第六节 玉米的籽粒60

主要参考文献61

第三章 玉米的遗传学基础63

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63

第二节 染色体形态66

第三节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69

第四节 整倍体与非整倍体76

一、整倍体系列76

二、非整倍体系列80

第五节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83

一、易位83

二、倒位85

三、重复89

四、缺失90

第六节 超数成分93

一、异常10染色体94

二、B染色体95

主要参考文献98

第四章 玉米的性状遗传103

第一节 基因定位及遗传连锁图105

一、基因的命名105

二、玉米基因的遗传连锁图106

第二节 基因的效应124

第三节 遗传体系——质量性状127

一、籽粒的形状和质地127

二、花青素及其有关的色素130

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135

四、植株形状139

五、叶角质层的蜡质140

六、同功酶的变异性140

七、核外遗传体系141

八、籽粒的品质146

九、转座因子及其遗传控制149

第四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160

一、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161

二、数量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162

三、遗传力及其估算167

四、配合力及其效应的估算171

第五节 遗传分析方法182

一、遗传结构和行为的研究183

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及其图谱的修订186

三、玉米发育遗传的研究188

四、突变的研究189

五、遗传精细结构的分析191

主要参考文献194

第五章 玉米杂交育种199

第一节 玉米育种的历史与现状199

一、美国玉米的育种历史与现状199

二、中国玉米育种历史与现状203

第二节 玉米育种的种质资源209

一、美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的状况209

二、我国玉米种质资源213

三、扩大种质利用的途径219

第三节 自交系性状的相关性和配合力225

一、对自交系性状的基本要求228

第四节 自交系的选育228

二、选系的原始材料229

三、选育自交系的方法231

第五节 改良自交系的方法242

一、回交法243

二、配子选择法246

三、聚合改良法246

第六节 杂交种的选育247

一、亲本自交系的选择247

二、各类杂交种的选配248

三、杂交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审定250

第七节 玉米育种的策略251

一、认识玉米育种的特殊性251

三、对选用育种原始材料的考虑255

四、对育种方法的考虑256

主要参考文献258

第六章 玉米的群体和群体改良264

第一节 概述264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群体遗传学基础265

一、哈蒂一万因伯格(Hardy Wemberg)法则265

二、玉米的交配体系和近亲交配267

三、选择:一对基因272

四、选择:数量性状276

五、有限群体的效应280

第三节 群体改良的方法287

一、集团选择(mass selection)287

二、家系选择(family selection)290

三、轮回选择299

第四节 组建群体及选择方法运用中的一些原则309

主要参考文献315

第一节 玉米品质育种的分类和研究概况321

一、普通玉米籽粒的营养成分及化学组成321

第七章 玉米品质性状的育种321

二、玉米品质育种的分类和意义324

三、玉米品质育种的研究概况328

第二节 玉米品质性状的遗传331

一、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醇溶蛋白的遗传331

二、籽粒高赖氨酸含量的遗传334

三、胚乳碳水化合物成分的遗传341

四、籽粒油分的遗传349

第三节 高赖氨酸玉米的育种原理和方法351

一、育种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351

二、对育种目标的考虑353

二、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的种质资源和育种目标353

三、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的方法354

四、高赖氨酸玉米育种应注意的问题358

一、甜玉米育种的资源和遗传分类360

第四节 甜玉米育种的原理和方法360

二、甜玉米的育种目标362

三、甜玉米的育种方法364

四、甜玉米育种中的几个问题367

第五节 其他品质性状的玉米育种370

一、高油玉米育种370

二、爆裂玉米育种372

主要参考文献374

一、玉米雄花不育性的种类381

第八章 玉米雄花不育性的遗传和育种381

第一节 玉米雄花不育性的种类及其研究概况381

二、玉米雄花不育性的研究概况382

第二节 细胞质雄花不育的分类384

一、恢复专效性分类的原理和方法385

二、主要雄花不育胞质的表现型特征387

三、不育细胞质的进一步分类388

第三节 细胞质雄花不育的细胞学及生理生化基础390

一、正常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的形成390

二、雄花不育的细胞学基础392

三、主要不育细胞质类型的细胞参数397

四、雄花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400

第四节 细胞质雄花不育恢复性的遗传403

一、T型不育恢复性的遗传行为403

二、S型不育恢复性的遗传方式405

四、部分恢复性的遗传控制408

三、C型不育恢复性的遗传方式408

第五节 细胞质雄花不育的育种原理和方法411

一、雄花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411

二、恢复系的选育415

三、雄花不育性育种和利用的若干问题418

第六节 细胞核雄花不育性的育种原理和方法422

一、利用细胞核雄花不育系的意义422

二、利用细胞核不育性的原理422

三、双杂合系的选育424

主要参考文献425

第九章 抗病育种431

第一节 概述431

第二节 叶斑病433

一、玉米大斑病433

二、玉米小斑病443

三、玉米圆斑病450

四、叶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方法452

第三节 茎腐病453

一、病原菌的分布与特征症状454

二、流行学456

三、抗病性456

四、抗病育种457

五、接种与鉴定方法458

六、主要茎腐病459

第四节 穗粒腐病467

一、危害性467

二、重要穗腐病的症状与流行468

三、抗病育种469

四、接种鉴定方法470

第五节 玉米丝黑穗病471

一、病原菌471

三、病害循环472

四、流行学472

二、症状472

五、抗病育种473

六、接种鉴定方法473

第六节 玉米矮花叶病474

一、病原474

二、症状475

三、传毒途径475

四、抗病性和抗病育种475

五、接种鉴定方法477

第七节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478

主要参考文献480

第十章 玉米抗虫育种487

第一节 概述487

一、玉米抗虫性487

二、玉米害虫的生物型488

四、玉米品种防治法的特点489

三、利用抗虫性在治理玉米害虫中的地位489

五、采用玉米抗虫品种的经济效益490

六、抗虫育种常用名词491

第二节 玉米的主要害虫493

第三节 玉米抗虫性机制496

一、应用玉米抗虫性防治害虫的三个障碍496

二、玉米抗虫的机制497

第四节 玉米抗虫性的遗传504

一、概况504

二、实例505

三、基因对基因的设想509

四、玉米抗虫性遗传的测交509

五、细胞质遗传的玉米抗虫性510

六、抗虫性的稳定性510

七、抗虫性的丧失原因511

一、寻找抗源512

二、抗源的筛选与富集512

第五节 抗源512

第六节 接虫技术513

一、害虫的群体饲养和人工侵害513

二、接虫方法515

第七节 玉米抗虫性鉴定技术519

一、抗虫性评价标准519

二、玉米资源的抗虫性鉴定521

第八节 玉米抗虫育种方法528

一、育种方法528

二、注意事项531

第十一章 玉米种子生产539

第一节 玉米种子生产的任务和特点539

一、玉米种子生产的任务539

二、玉米种子生产的特点540

第二节 玉米良种繁育体系540

二、玉米自交系原种的标准542

一、繁育原种的必要性542

第三节 玉米原种的生产和繁殖542

第四节 玉米亲本繁殖程序和方法543

一、玉米原种生产技术规程543

二、玉米原种保纯方法的改进545

三、玉米原种生产的栽培技术546

一、选隔离区548

第五节 玉米杂交种的配制548

二、规格播种552

主要参考文献554

三、去杂去劣556

四、母本去雄557

五、分收分藏557

第六节 种子的质量检验558

一、种子质量标准化558

二、玉米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内容558

三、种子素质的检验559

四、种子检验标准及签发检验证564

附表 我国主要玉米杂交种概况*568

1991《玉米育种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纪麟主编 1991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玉米杂交种(1983 PDF版)
玉米杂交种
1983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玉米杂交种( PDF版)
玉米杂交种
玉米育种与栽培(1963 PDF版)
玉米育种与栽培
1963 山东省图书馆
玉米双杂交种繁育技术(1965 PDF版)
玉米双杂交种繁育技术
1965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紧凑型玉米育种(1993 PDF版)
紧凑型玉米育种
1993 北京:气象出版社
玉米遗传育种学(1979 PDF版)
玉米遗传育种学
1979 北京:科学出版社
玉米杂交育种(1975 PDF版)
玉米杂交育种
197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玉米的繁育制种(1977 PDF版)
玉米的繁育制种
1977 陕西省农林科学院
玉米的选种与种子繁育(1956 PDF版)
玉米的选种与种子繁育
1956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
怎样种好玉米(1954 PDF版)
怎样种好玉米
1954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国家测绘局局标准地籍测量规范(1988 PDF版)
国家测绘局局标准地籍测量规范
1988 北京:测绘出版社
玉米秆育苗(1972 PDF版)
玉米秆育苗
1972 北京:农业出版社
玉米良种-苏玉一号(1985 PDF版)
玉米良种-苏玉一号
1985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怎样种玉米(1983 PDF版)
怎样种玉米
1983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玉米杂交育种技术(1974 PDF版)
玉米杂交育种技术
1974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