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求取 ⇩

第一篇黄土高原的农业自然资源2

第一章 黄土高原概况 朱显谟2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2

二、黄土高原的自然概貌2

(一)黄土高原的地质概况3

(二)黄土高原的地貌概要14

(三)黄土高原的气候概况22

(四)黄土高原的植被概况26

一、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简史36

第二章 黄土高原的农业概况 朱显谟36

二、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38

(一)气候水文条件38

(二)农地条件40

三、农业近况概要44

四、林业概况46

五、畜牧业概况50

(一)家畜的种类及其分布51

(二)饲料及饲草52

(三)气温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54

(二)气候温和、冷暖分明54

(一)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54

一、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54

第三章 黄土高原的气候资原与评价利用 陈国良54

(四)地区间降水差异显著、年季间变化大55

(五)大风暴沙日数多,蒸发量大55

二、黄土高原的有利与不利农业气候的条件56

(一)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56

(二)不利的农业气候条件57

三、黄土高原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几个问题59

(一)从降水条件看农牧业的适宜性59

(二)合理布置农林牧业60

(三)提高降水利用率61

(四)掌握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山区水热资源62

(五)合理安排沟、谷、川、坪地作物布局,提高水热资源利用率62

第四章 黄土高原水资源评价 蒋定生63

一、水资源的数量和特点63

(一)水资源数量63

(二)水资源的特点64

(三)水资源变化特点带来的问题65

二、水资源利用现状和问题66

(一)利用现状6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67

三、黄土高原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70

(一)地表水、地下水比较丰富的河谷盆地区70

(二)水源条件较好、河流含沙量较低的土石山区70

(三)水源条件较差、河流洪猛、沙多的黄土丘陵区70

(四)水源条件较差的陕甘宁等地黄土丘陵塬区71

(五)以利用地下水为主的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区71

(六)水源条件最差的祖厉河-清水河流域区71

(二)气候和植被因素72

(一)地貌、地形因素72

一、成土条件72

第五章 土壤资源 程文礼 朱显谟72

(三)成土时间73

(四)黄土母质73

(五)耕种与施肥74

二、主要成土过程74

(一)淋溶淀积过程74

(二)粘化过程75

(三)腐殖化过程75

(四)?土化过程76

(一)地带性规律77

三、土壤分布77

(二)非地带性规律81

四、主要土壤的性状特征简介及其评价82

(一)?土82

(二)黑垆土85

(三)黄绵土88

(四)灰钙土91

(五)风砂土93

(六)其它土壤94

(一)土地类型的基础及其分类依据96

一、主要土地类型及其演变96

第六章 土地资源 王玉 黄义端 朱显谟96

(二)主要土地类型及其发生演变97

二、土地资源评价104

(一)土地利用现状104

(二)土地资源评价107

三、土地资源的分区112

(一)半干旱草原土壤地带113

(二)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壤地带116

(三)黄土高原南缘山地丘陵湿润森林土壤地带121

(二)冬春麦混交区123

(一)冬麦区123

第七章 作物资源 王德轩 卢宗凡 朱显谟123

一、作物分区简介123

(三)春麦区124

二、主要作物分布特点124

(一)小麦124

(二)棉花125

(三)糜谷125

(四)豌豆125

(五)玉米125

(九)扁豆、大豆126

(十)油菜126

(七)高粱126

(八)胡麻、荞麦126

(六)莜麦和燕麦126

三、各地作物组成及其演变——典型举例127

(一)峙崾岘——黄土丘陵拐沟典型127

(二)固原——宽谷黄土丘陵区代表129

(三)神木——沙盖黄土丘陵区代表133

(四)定西唐家堡河流域138

(五)长武旱塬143

(六)合阳台塬陆地156

(七)关中秦川一角157

第八章 植物资源 邹厚远165

一、经济乔木树种165

二、木本粮油树种169

三、果树170

四、经济小乔木和灌木树种170

五、经济藤本174

六、经济草类174

七、几点建议176

第九章 土壤剖面类型、厚度及其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田积莹 朱显谟178

第二篇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生产特性178

一、非灌溉条件下的旱地土壤剖面类型180

(一)?土——特殊的“黄盖垆”型土壤剖面类型180

(二)黄绵土土体构型183

(三)河淤沙土剖面类型185

二、灌溉地区的土壤剖面类型及土体构型186

(一)苦水灌区“黑垆土”型剖面构型186

(二)灌溉灰钙土“蒙金地”式的土体构型188

(三)灌溉灰钙土全剖面轻质土构型192

一、黄土高原土壤颗粒的分布规律197

第十章 土壤颗粒、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田积莹197

(一)土壤颗粒分布规律198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207

(三)土壤的渗透特征208

(四)土壤的水分常数209

(五)土壤颗粒组成及其改良途径210

二、黄土高原土壤的团粒结构216

(一)团粒分析方法中存在的问题217

(二)黄土高原土壤结构的质和量问题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18

(三)气候变化对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影响219

(四)植被有机质对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的影响220

(五)土壤质地对团粒结构形成的影响224

(六)人工胶结剂对黄土母质形成团粒结构及对土壤氮磷的影响225

第十一章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 汪静琴227

一、黄土高原土壤中微生物生态分布227

(一)微生物的分布概况227

(二)常见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228

二、耕种土壤的微生物特性232

(一)耕作和施肥对?土中微生物特性的影响232

(二)碳氮率不同的有机物培肥与微生物活动233

三、菌肥的应用及其效果234

一、蚯蚓在黄土区土壤中的分布与数量236

第十二章 黄土高原的蚯蚓与土壤肥力 黄福珍236

二、黄土区主要蚯蚓的特征及生活习性238

三、蚯蚓对黄土区土壤肥力的影响241

四、蚯蚓人工养殖和土壤双重利用246

第十三章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李香兰248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布248

(一)有机质含量与分布248

(二)主要土类有机物的C/N比值252

(一)主要土壤腐殖质的组成253

二、主要土壤腐殖质组成与性质253

(二)主要土壤腐殖质的形态255

(三)主要土壤胡敏酸的性质255

(四)不同耕作年限对土壤腐殖质组成与特性的影响255

三、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259

(一)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259

(二)有机质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259

(三)有机质促进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259

(五)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260

(四)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碳素营养的来源260

四、土壤有机质的调节261

(一)山地及阴坡地区261

(二)丘陵草坡地区261

(三)丘陵农地区261

(四)平原(含塬)农地262

第十四章 黄土高原土壤氮素状况 赵更生263

一、黄土高原土壤氮素的含量与分布263

二、土壤氮素的转化和供应264

(一)合理施用氮素化肥266

三、土壤氮素的调节266

(二)扩种豆科作物275

(三)种植豆科牧草276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以增加有机肥量279

第十五章 土壤磷素营养 李鼎新281

一、土壤磷素含量水平和供给281

(一)土壤磷素含量水平和分布281

(二)土壤剖面磷素的含量和垂直分布282

(三)土壤有效磷水平和供给282

二、土壤中磷素的形态组成283

(二)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有效性286

(一)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有效性286

三、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286

四、土壤磷的吸附与析出289

(一)土壤磷吸附图象及吸附等温式289

(二)土壤吸附磷的解析291

五、磷肥增产效益与有效施用条件292

(一)磷肥的增产效益和对土壤中磷供给能力的影响292

(二)磷肥的有效施用条件294

第十六章 土壤钾素 贾恒义298

一、主要土壤钾的含量和形态298

(二)土壤钾的形态和含量299

(一)土壤全钾的含量299

二、土壤钾的释放302

(一)耕作层土壤钾的释放302

(二)土壤主要发生层次钾的释放304

三、主要土壤类型对钾肥的反应305

(一)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土区的反应306

(二)汾渭盆地及其各河流两岸的沙地区的反应306

(三)汾渭盆地引浑灌淤土的反应306

(四)黄土地区的塬和丘陵区的反应306

(二)耕作利用方式307

四、钾肥的有效条件307

(一)土壤供钾能力307

(三)作物种类308

(四)生产水平和氮磷配合308

第十七章 土壤微量元素 余存祖 李继云310

一、土壤微量元素与农业生产310

(一)硼310

(二)钼315

(三)锰318

(四)锌323

(五)铜328

(六)铁330

(七)稀土及其它元素334

二、土壤微量元素与地方性疾病336

(一)土壤中的硒及其与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关系337

(二)土壤中的氟与地方性氟中毒339

(三)土壤中的碘与甲状腺肿340

第十八章 土壤-作物水分关系及其调节 李玉山342

一、黄土高原土壤的农业水文性质342

(一)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特征342

(二)土壤持水容量343

(三)土壤萎蔫湿度344

(四)土壤有效水347

(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350

二、土壤水分蒸发移动性能350

(一)土壤水分蒸发移动的一般规律350

(二)土壤质地对土壤蒸发移动性能的影响351

(三)不同湿度对土壤水分蒸发移动性能的影响352

三、黄土高原农田土壤水分循环特征353

(一)农田水量平衡主要影响因素353

(三)农田土壤水分年周期动态354

(二)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循环的一般模式354

(四)作物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355

四、作物对水分的需求357

(一)旱地作物耗水量及其和产量的关系357

(二)作物抗旱的生态特征359

五、土壤水库对作物供水的调节作用361

(一)土壤水库的概念361

(二)作物利用土壤水库储水的能力361

(三)土壤水库对作物供水的调节362

(四)土壤深层储水的产量效应363

一、土壤耕作366

(一)不休闲耕作366

第十九章 土壤耕作对土壤生产力的影响 朱显谟366

(二)半休闲耕作367

(三)休闲耕作368

二、轮作369

(一)陇东的分区轮作369

(二)陇中的三大类轮作372

(三)甘肃清水一带的因土轮作374

(四)陕北不同主粮作物的轮作374

(六)山西省黄土地区的轮作375

(五)秦岭南北的轮作375

三、特殊耕作377

(一)深翻深耕377

(二)“三深三浅”相结合的耕作385

(三)水土保持耕作387

(四)铺砂田389

(五)抗旱播种394

(三)建设基本农田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396

(二)加强肥料建设是当前提高旱作产量的有效途径396

(一)以旱作生产放在首位396

一、黄土高原作物生产的方向与战略396

第二十章 合理利用土地,实现以林护农、以牧促农 陈国良396

第三篇黄土高原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396

(四)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结构,是实现旱作稳产、高产的基础和长远大计397

二、以林护农,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397

(一)林带的防风效益398

(二)林带的防沙、保土作用398

(三)林网对改善农田小气候的效应398

三、以牧促农,改善农田肥力状况,提高水热资源利用效率400

(二)确立合理结构的设计原则401

(一)确立合理结构的目标401

四、建立农林牧合理结构,保证作物高产、稳产401

(三)合理布置农林牧结构的设计方法402

(四)宁南固原上黄村合理安排农林牧结构模式及实践效益402

五、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与措施406

(一)建立合理的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406

(二)增加化肥投入,依靠农田改造、农牧结合,以实现粮食自给408

第二十一章 整治土地、保持水土、建设基本农田 蒋定生410

一、土地遭受水土流失危害的情况410

(一)暴雨标准411

二、暴雨特性411

(二)暴雨强度与历时的关系412

(三)暴雨雨型413

(四)降雨雨滴特性414

三、黄土高原土壤的入渗能力416

(一)入渗过程的数学描述416

(二)影响土壤入渗能力的因素417

(三)黄土高原土壤入渗能力分区420

(四)双圈法试验结果与用流域水文资料推算值之比较422

四、黄土高原土壤的力学性质424

五、基本农田分类427

六、水平梯田432

(一)梯田断面要素的确定432

(二)梯田道路436

(三)梯田的养护和维修438

(四)种好水平梯田的关键措施438

七、隔坡梯田439

第二十二章 黄土高原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 王德轩 朱显谟444

一、设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444

二、为种植业的高产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447

三、落实和提高旱农耕作栽培技术453

四、作物合理布局及轮作456

五、防治农田杂草461

六、重视立体农业463

七、兴修水利、省水灌溉、蓄水保墒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长期战略任务463

第二十三章 经营旱作农业、合理利用降水资源 李玉山466

一、旱作农业有很大生产潜力,水分尚不是当前作物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466

二、改变小地形是坡耕地增加降水入渗蓄存的主要措施468

(一)梯田468

(二)圳田和区田(丰产沟和丰产坑)469

三、建立合理的农田水分循环471

四、施肥和土壤培肥是提高旱作水分生产效率的主要措施472

第二十四章 增加肥料投入,提高土壤肥力 彭琳 彭祥林474

一、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474

二、提高土壤肥力的途径477

(一)三业并举、互相促进477

(二)三肥齐抓、协调发展478

(三)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效478

(四)三防并重、分区治理479

参考文献481

附 黄土高原资源植物一览表490

1989《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朱显漠主编 1989 北京: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洼地整治与环境生态(1993 PDF版)
洼地整治与环境生态
1993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与农作(1979年10月第1版 PDF版)
土壤与农作
1979年10月第1版 水利电力出版社
中国黄土地区的土壤,土壤浸蚀及土壤热化(1958 PDF版)
中国黄土地区的土壤,土壤浸蚀及土壤热化
1958
四川之土壤与农业( PDF版)
四川之土壤与农业
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
农作学与土壤学原理  下(1954 PDF版)
农作学与土壤学原理 下
1954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农业土壤力学(1985 PDF版)
农业土壤力学
1985 北京:农业出版社
黄土高原(1991 PDF版)
黄土高原
1991 北京:科学出版社
土壤与土壤管理(1984 PDF版)
土壤与土壤管理
1984 北京:农业出版社
土壤与农作(1979 PDF版)
土壤与农作
1979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黄土高原(1957 PDF版)
黄土高原
1957 北京:商务印书馆
农业与土壤(1996 PDF版)
农业与土壤
1996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黄土高原气候(1991 PDF版)
黄土高原气候
1991 北京:气象出版社
水土保持原理与规划(1992 PDF版)
水土保持原理与规划
1992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996 PDF版)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
1996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黄土高原造林(1981 PDF版)
黄土高原造林
198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