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的一生 从西伯利亚奴工到中华民国总统 P374》求取 ⇩

蒋经国的一生1

编辑者言1

自序1

一、家世与求学1

地理与家庭环境1

在国内读中小学3

二、在苏俄的日子8

每次都当选示威领队8

我终于到达莫斯科10

返乡不得 加入红军12

受雇工厂担任学徒14

睡在教堂的库房里16

被送到了阿尔泰18

和方良结婚 生下了孝文21

十二年人质 噩梦难忘怀22

三、建设新赣南25

在溪口闭户读书25

三十而立之年27

首先做好治安工作29

展开三年计划33

根据计划实施与效果36

「以血洗血」的母仇大难40

东望章贡合流44

雅尔达密协的恶因49

四、对俄交涉 图拘狂澜49

和史魔争得面红耳赤50

五、东南到处有啼痕57

胜利后的通货膨胀57

上海经济管制59

六、流离苦难的一年67

危急存亡之秋67

将金钞运往台湾68

保卫台湾安全70

古宁头大捷74

四十不惑的汉子77

七、蒋主任崭露头角77

主管任期制度79

肃清匪谍81

国军的脱胎换骨83

反共抗俄基本论85

八、领导青年 培植干部91

赤蛛领青干班91

中央干部学校92

政工干部学校97

九、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102

三项特色102

义工制度的建立103

服务对象遍及各地105

十、工作历练的每一分钟108

把心交给荣民108

兴建中部横贯公路110

一心巩固国防114

有误会 无门争119

十一、长路健将 经邦治国137

出任行政院长137

平民化风格139

做大官也做大事142

心系农村 关心农民146

保障劳工 增进福祉149

矫正政风 厉行革新151

十二、五次访美的影响159

美国支持反共政权159

平均三年访美一次161

从国际误会到国际赞誉175

十三、虎父有狮子181

两次自我超越181

民主的量变到质变184

老子英雄儿好汉186

十四、一生低首拜阳明200

力行地方建设200

阳明堂、仰德堂202

「贞观政要」的启示204

十五、一位爱「人」的伟人212

接触民众212

关怀大众216

在群众中221

十六、从人治走向法治227

留俄反俄227

勉干校学生231

用人的大突破236

十七、文学与讲演241

笔锋常带感情241

我们是为胜利而生的249

触类旁通 求新创作253

用尽心血的讲演256

洞悉民情的讲话262

微言大义265

十八、瑕不掩瑜的婚外情280

友情变爱情280

在桂林两个月281

胡适之的一封信289

蒋经国的一生大事年表293

附录:303

一、冰天雪地(留苏日记十三篇) 蒋经国遗著303

二、陈绍禹伪造蒋经国家书(原载「傅记文学」三二三期) 漆高儒361

《蒋经国的一生 从西伯利亚奴工到中华民国总统 P374》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西伯利亚见闻录(1976 PDF版)
西伯利亚见闻录
1976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从胜利到民主(1946年05月第1版 PDF版)
从胜利到民主
1946年05月第1版 上海明华出版社
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经济发展(1982 PDF版)
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经济发展
1982
西伯利亚民族简史( PDF版)
西伯利亚民族简史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
西西伯利亚防护林的生物学原理( PDF版)
西西伯利亚防护林的生物学原理
俄国:莫斯科麦穗出版社
东西伯利亚图(1973 PDF版)
东西伯利亚图
1973 北京:商务印书馆
西伯利亚的囚犯(1953 PDF版)
西伯利亚的囚犯
1953 文光书店
西伯利亚的囚徒(1931 PDF版)
西伯利亚的囚徒
1931 现代书局
西伯利亚史(1991 PDF版)
西伯利亚史
1991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被迫的西伯利亚之行(1981 PDF版)
被迫的西伯利亚之行
1981 北京:新华出版社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  民国最高权利的交替与争夺(1995 PDF版)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 民国最高权利的交替与争夺
199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啊,西伯利亚(1986 PDF版)
啊,西伯利亚
1986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西伯利亚之行  从阿穆尔河到太平洋  1856-1857(1974 PDF版)
西伯利亚之行 从阿穆尔河到太平洋 1856-1857
197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1984 PDF版)
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纪略
1984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中俄关系史料  出兵西伯利亚  中华民国六年至八年(1984 PDF版)
中俄关系史料 出兵西伯利亚 中华民国六年至八年
198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