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上册)》求取 ⇩

一、前言1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之内容1

二、犯罪心理学之目的2

三、犯罪心理学之功用3

四、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关系4

五、犯罪心理学与犯罪学之关系5

六、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之关系7

七、犯罪心理学之体系8

八、犯罪心理学之方法10

九、结语11

一、前言12

第二章 犯罪与犯人12

第一节 行为与人格12

二、人格之一般性质13

三、人格之形成与发展14

四、人格之分类15

五、人格与遗传18

六、人格发达之不完全19

七、结语20

第二节 人格之构造21

一、前言21

二、人格之层次22

三、深层心理23

五、先天人格环境与后天人格环境24

四、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24

六、结语25

第三节 人格与制约刺激26

一、前言26

二、良心之发达29

三、人格之社会化30

四、内向性人格之社会化30

五、外向性人格之社会化31

六、人格之再条件化32

七、结语33

一、前言34

第四节 人格之异常34

二、异常人格之分类35

三、粘着型异常人格36

四、偏执病者之人格37

五、单一狂者之人格38

六、人格分裂症者之人格39

七、强迫神经症者之人格39

八、异常人格者之行为40

九、结语41

第五节 精神病质42

一、前言42

二、精神病质与社会病质43

三、精神病质之类型与犯罪44

四、性之精神病质与犯罪46

五、精神病质者之行为特征48

六、精神病质之程度49

七、精神病质者犯罪之比率49

八、结语50

第六节 智能51

一、前言51

二、智能之意义52

三、智能之异常52

四、智能低劣者之行为特征53

五、智能低劣与精神病质54

六、智能低劣者犯罪之比率55

七、智能低劣者之犯罪56

八、智能优异者之犯罪56

九、结语57

第七节 总结58

第三章 犯人之反社会性60

第一节 反社会性之概念60

一、前言60

二、反社会性之分类61

三、反社会性与社会性之界限63

四、反社会行为之种类64

五、反社会行为之特征66

六、实施反社会行为者之特征67

七、反社会性形成之过程69

八、结语71

第二节 社会不良适应72

一、前言72

二、社会适应与社会不良适应73

三、社会不良适应与异常人格74

四、社会不良适应与团体生活75

五、社会不良适应与环境变化78

六、社会不良适应与不良环境79

七、社会不良适应与特殊社会团体80

八、结语81

第三节 不良行为之习惯82

一、前言83

二、不良行为之意义84

三、违警行为之特征85

四、各种违警行为86

五、少年不良行为之特征89

六、各种少年不良行为90

七、结语95

第四节 麻醉品之滥用95

一、前言96

二、鸦片及其副产品之使用97

三、酒类之使用98

四、其他麻醉品之使用99

五、受麻醉品影响而实施行为之特征100

六、麻醉品之使用与犯罪之关系102

七、麻醉品对人格之影响103

八、结语104

第五节 反社会团体之加入105

一、前言105

二、犯罪团体与反道德团体107

三、反社会团体之变化109

四、反社会团体形成之原因110

五、反社会团体之扩大111

六、反社会团体成员之分类112

七、反社会团体之连络113

八、结语114

第六节 非行文化之接触115

一、前言115

二、非行文化之特征116

四、不良文化财116

三、非行文化与生活方式117

五、不良娱乐场所119

六、其他不当场所121

七、结语122

一、前言123

第七节 反社会性之学习123

二、社会学习之情形124

三、社会学习之要件125

四、社会学习之方式126

五、犯罪之社会学习128

六、社会团体与犯罪学习129

七、监所与犯罪学习131

八、大众传播与犯罪学习133

九、犯罪学习之事项136

十、犯罪学习者之人格特性139

十一、结语141

一、前言142

第八节 反社会性之获致与消失142

二、反社会性之获致143

三、反社会性之深度144

四、反社会性之发展145

五、反社会性之消退146

六、反社会性之力场关系147

七、结语148

第九节 总结149

第四章 犯人之类型151

第一节 犯人之差异151

一、前言151

二、个人差异之标准152

三、年龄差异与犯人类型153

四、心理生理差异与犯人类型154

五、反社会性差异与犯人类型155

六、性别差异与犯人类型156

七、意识形态差异与犯人类型157

八、结语158

第二节 少年犯159

一、前言159

二、少年犯之分类160

三、少年之生理与心理161

四、少年期之特征与犯罪162

五、少年犯之罪名163

六、少年犯罪行为之动机165

七、少年犯罪行为之手段166

八、少年犯之预测167

六、精神病行为与动机168

九、结语169

第三节 老人犯170

一、前言170

二、老人犯之分类171

三、老人犯之罪名172

四、老人犯之性质173

五、老人期之特征与犯罪174

六、老人犯罪之原因176

七、老人之犯罪行为177

八、结语179

一、前言180

第四节 精神病犯180

二、精神障碍之分类181

三、精神病与犯罪之关系182

四、精神病行为之特征184

五、精神病行为与欲求185

七、精神病行为与手段187

八、精神病行为与目标189

九、结语189

一、前言191

第五节 喑哑犯191

二、喑哑人之听能与语言192

三、喑哑人之智能192

四、喑哑人之心理状态193

五、反社会喑哑人之心理194

六、喑哑人犯罪之原因195

七、喑哑人之犯罪196

八、结语198

第六节 累犯199

一、前言199

二、累犯之分类200

三、累犯之类型202

四、累犯之犯罪倾向204

五、累犯之经验206

六、累犯者之人格特性208

七、累犯之预测209

八、结语212

第七节 常业犯213

一、前言213

二、常业犯之分类214

三、常业犯与累犯之区别216

四、常业犯形成之过程216

五、常业犯之特征217

六、常业行为之特征218

七、常业犯之生活219

八、结语221

第八节 总结222

第五章 犯人之心理论断223

第一节 犯人之心理与论断治疗223

一、前言223

二、心理论断之对象224

三、心理论断之时期225

四、心理论断之项目226

五、心理论断之情报228

六、心理论断之应用229

七、心理论断之机能230

八、结语232

第二节 心理论断之技术与方法233

一、前言233

二、生活历调查234

三、面谈235

四、行动观察236

五、心理测验237

六、犯罪事实判断239

七、结语239

一、前言241

第三节 犯人之治疗241

二、犯人治疗之性质242

三、犯人治疗之前提条件243

四、犯人治疗之分类244

五、心理治疗之目的244

六、心理治疗之方法245

七、心理治疗之技术246

八、结语247

第四节 犯人心理论断之问题248

一、前言249

二、犯人之拒绝249

三、犯人之畏忌250

四、犯人之退化251

五、犯人之虚伪252

六、犯人之自欺253

七、犯人之伪痴253

八、结语254

第五节 总结255

第六章 犯罪与刺激257

第一节 刺激在犯罪学上之意义257

一、前言257

二、刺激之分类258

三、刺激变数259

四、刺激之加强260

五、反对刺激之问题261

六、反对刺激之条件化262

七、条件反对刺激出现之时期与效果262

第二节 刺激与刺激客体265

一、前言265

二、人之刺激客体266

三、物之刺激客体267

四、事之刺激客体267

五、人与物之刺激客体269

六、人与事之刺激客体270

七、物与事之刺激客体271

八、结语271

一、前言272

第三节 被害人之刺激272

二、言语与声音之刺激273

三、姿势之刺激275

四、表情之刺激276

五、动作之刺激277

六、态度之刺激279

七、性刺激280

八、被害人特性与刺激281

九、结语282

第四节 犯人之刺激283

一、前言283

二、对自己之刺激284

三、对共犯之刺激285

四、对被害人之刺激286

五、对私的第三者之刺激287

六、对公的第三者之刺激288

七、犯人特性与刺激289

八、结语289

第五节 总结290

第七章 行为环境之影响292

第一节 环境在犯罪学上之意义292

一、前言292

二、环境之意义293

三、环境之分类294

四、环境之作用295

五、环境事件与环境状态296

六、刺激与情况297

七、对于刺激之行为反应298

八、结语300

第二节 环境因素与犯罪之关系301

一、前言301

二、环境与行为地302

三、环境与行为时303

四、环境与手段304

五、环境与目的物305

六、环境与被害人306

七、环境与第三者307

八、结语308

第三节 各种环境因素彼此间之关系309

一、前言309

二、行为地与行为时310

三、行为地与目的物311

四、行为地与被害人312

五、行为地与第三者314

六、目的物与被害人315

七、目的物与第三者316

九、结语319

八、被害人与第三者319

第四节 社会情况与犯罪之关系320

一、前言320

二、社会情况与自然灾害321

三、社会情况与人为灾害322

四、社会情况与大火灾323

五、社会解组324

六、法律执行之松驰325

七、社会力量之散漫326

八、结语327

一、前言328

第五节 地域情况与犯罪之关系328

二、非行地区329

三、不法营业场所332

四、车站与港口332

五、旅馆与客栈333

六、暗巷与僻道333

七、废址与墓地334

八、结语335

第六节 突发情况与犯罪之关系336

一、前言336

二、冲突337

三、防卫338

四、逃避340

五、回避341

六、反抗342

七、暴动343

八、结语344

第七节 机会与犯罪之关系345

一、前言345

二、犯罪机会之分类346

三、金钱露白--抢夺之机会347

四、屋外放物--窃盗之机会349

五、屋内无人--窃盗之机会349

六、财物归他人看管--侵占之机会350

七、幼童单独外出--略诱之机会351

八、结语352

一、前言353

第八节 行为环境与犯罪分类354

二、支配型犯罪之分类354

三、被支配型犯罪之分类355

四、被支配型变态之一356

五、被支配型变态之二357

六、被支配型变态之三358

七、被害与犯罪358

八、结语359

一、前言360

第九节 犯罪环境对犯人之影响360

二、诱发犯罪之情况361

三、选择行为之标准362

四、冲动对于选择行为之影响363

五、动机冲突364

六、机会犯之特征365

七、瞬间犯之特征366

八、冲动犯之特征367

九、结语368

第十节 总结369

一、前言371

第一节 犯人之生活环境371

第八章 生活环境之影响371

二、生活环境与社会团体372

三、社会团体之分类373

四、生活的共同社会之特征374

五、教育的共同社会之特征375

六、地域的共同社会之特征376

七、结语378

第二节 家庭与犯罪378

一、前言378

二、亲子关系379

三、夫妇关系380

四、兄弟姊妹关系381

五、人格形成与问题家庭382

六、行为形成与问题家庭385

七、家庭与犯罪之初发386

八、结语387

第三节 学校与犯罪388

一、前言388

二、师生关系389

三、同道关系390

四、同学关系391

五、人格形成与问题学校391

六、行为形成与问题学校393

七、学校与犯罪之初发395

八、结语396

第四节 邻里与犯罪397

一、前言397

二、居住关系398

三、近邻关系399

四、近邻团体400

五、人格形成与问题邻里401

六、行为形成与问题邻里402

七、邻里与犯罪之初发403

八、结语404

第五节 总结405

一、前言406

第一节 职业在犯罪学上之意义406

第九章 职业之影响406

二、职业之选择407

三、职业之分类408

四、职业与犯罪之分类410

五、主要职业与次要职业411

六、职业与业务411

七、业务犯之范围412

八、准业务犯414

九、结语414

第二节 业务上犯罪之特征415

一、前言415

二、业务上之机会416

三、业务上之技能417

四、业务上之经验418

五、业务上之权限419

六、业务上之身分420

七、业务上之秘密420

八、结语421

第三节 职业人格与犯罪422

一、前言422

二、职业人格之性质423

三、职业人格之差别424

四、职业态度425

五、高职者之犯罪426

七、结语427

六、低战者之犯罪427

第四节 职业环境与犯罪429

一、前言429

二、职业之环境条件429

三、职业之人际关系430

四、职业之物际关系431

五、工作环境与冲突433

六、工作集团与冲突434

七、在工作场所之犯罪435

八、结语436

一、前言437

第五节 职业类别与犯罪437

二、农人之犯罪438

三、劳工之犯罪439

四、商人之犯罪441

五、公务员之犯罪442

六、自由职业者之犯罪444

七、无业者之犯罪445

八、结语446

第六节 职位与业务上犯罪448

一、前言448

二、经理人员之犯罪449

三、会计人员之犯罪450

四、出纳人员之犯罪451

五、推销人员之犯罪451

六、技术人员之犯罪452

七、作业人员之犯罪452

八、结语453

第七节 业务上犯罪之动机454

一、前言454

二、业务上犯罪之动机455

三、具有明显犯罪动机之业务上犯罪456

四、缺少犯罪动机之业务上犯罪457

五、具有不明显犯罪动机之业务上犯罪458

六、白领犯罪之动机459

七、结语460

第八节 业务上所发生之挫折与犯罪461

一、前言461

二、与企业成败有关之挫折462

三、与职位得丧有关之挫折463

四、与薪资增减有关之挫折464

五、因失业而生之挫折465

六、关于业务上挫折之反应465

七、结语467

第九节 总结468

一、前言470

第十章 经济之影响470

第一节 犯罪之经济因素470

二、犯人之利己倾向471

三、犯人对私有财产之态度472

四、好得内驱473

五、经济欲求474

六、经济动机475

七、刑法上有关不法经济动机之规定476

八、结语478

一、前言479

第二节 个人经济状态与犯罪479

二、贫困之分类480

三、贫困与阶级481

四、穷困之原因482

五、贫困者之犯罪483

六、最近贫困犯罪之特征484

七、少年与贫困犯罪486

八、结语487

第三节 社会经济状态与犯罪488

一、前言488

二、国民经济结构之变动489

三、支付工具之变动490

四、企业资金来源之变动491

五、生产分工之变动492

六、经济景气之变动493

七、物价与币值之变动494

八、结语495

一、前言496

二、经济欲求挫折之原因497

第四节 经济上所发生之挫折与犯罪498

三、挫折攻击之分类498

四、对人格法益而为之挫折攻击499

五、对财产法益而为之挫折攻击500

六、经济欲求挫折者之自杀501

七、经济欲求挫折者之自毁财产502

八、结语503

第五节 总结504

第十一章 犯罪与反应506

第一节 反应在犯罪学上之意义506

一、前言506

二、反应之分类507

三、选择反应508

四、无选择反应509

七、犯罪动机之消失510

五、反应之加强510

六、反应之前提条件511

七、反应之媒介因素512

八、结语513

二、动机之分类514

第二节 动机514

一、前言514

三、犯罪动机516

四、若干犯罪之动机517

五、不明显之犯罪动机518

六、危急状况与无犯罪动机519

八、结语520

第三节 本能521

一、前言521

二、本能之性质522

三、本能之基础523

四、本能出现之时期524

五、本能之善恶525

六、人类主要之本能525

七、攻击与防卫之本能526

八、本能性之犯罪527

九、结语529

第四节 攻击性530

一、前言530

二、攻击冲动之本质531

三、攻击之原因533

四、攻击之分类534

五、攻击之方式535

六、少年之攻击536

七、成年人之攻击538

八、攻击冲动与人格特性540

九、反社会性与攻击冲动之控制541

十、结语543

第五节 情绪545

一、前言545

二、强烈情绪之分类546

三、情绪与意识547

四、情绪与动机548

五、情绪与犯罪之实施549

六、情绪与犯罪之原因551

七、结语551

第六节 习惯552

一、前言552

二、犯罪习惯之形成553

三、习惯与本能554

四、习惯与年龄555

五、儿童时期之不良习惯556

六、习惯性之犯罪557

七、犯罪习惯之强弱与加强558

八、常习犯之特征559

九、结语560

第七节 总结561

第十二章 故意行为之形态563

第一节 故意行为之概念563

一、前言563

二、犯罪行为565

三、行为时之心理活动566

四、研究行为心理之可能性567

五、研究行为心理之目的568

六、结语570

第二节 决意状态571

一、前言571

二、促成决意之因素572

三、决意之心理历程574

四、决意之重叠575

五、决意之维持576

六、犯罪计画577

七、人格对犯意之影响578

八、结语579

第三节 预备状态580

一、前言580

二、预备行为之类型581

三、预备意志583

五、促成预备行为实施之因素584

四、预备时之经验584

六、促成预备行为放弃之因素585

七、结语586

第四节 着手状态588

一、前言588

二、着手之类型589

三、着手意志591

四、促成着手之原因592

五、促成着手放弃之原因593

六、着手之失败595

七、结语598

一、前言599

第五节 实行状态599

二、实行行为之类型600

三、实行意志601

四、实行时之经验602

五、实行之蜕变603

六、实行之中止605

七、实行之未遂607

八、实行之过剩608

九、结语610

第六节 犯罪实行之方式611

一、前言612

二、密行之犯罪方式613

三、公然之犯罪方式614

四、欺罔之犯罪方式615

五、威力之犯罪方式616

六、协力之犯罪方式617

七、斗争之犯罪方式618

九、结语619

第七节 总结621

第十三章 共同行为之形态623

第一节 一般共犯团体623

一、前言623

二、共犯现象624

三、共犯团体产生之原因628

四、共犯团体之分类630

五、共犯团体之特征631

六、共犯之动机635

七、共犯之结合637

八、共犯之交互作用638

九、共犯之行为640

十、结语642

第二节 少年犯罪团体644

一、前言644

二、少年犯罪团体之分类646

三、少年犯罪团体与游戏团体之比较647

四、少年犯罪团体与组织犯罪之比较649

五、少年犯罪团体之特征650

六、少年犯罪团体之成员652

七、少年犯罪团体加入之动机653

八、少年犯罪团体之行为655

九、少年犯罪团体之解散656

十、结语657

第三节 组织犯罪659

一、前言659

二、组织犯罪之特征661

三、组织犯罪发展之原因663

四、组织犯罪团体之形成664

五、组织犯罪团体加入之动机666

六、组织犯罪之精神构造667

七、组织犯罪之团体构造669

八、组织犯罪实施之方式670

九、组织犯罪团体间之斗争672

十、结语674

第四节 群众犯罪675

一、前言675

二、群众之分类678

三、群众意识680

四、群众之动机683

五、群众犯之蜕变685

六、驱使群众之力量686

七、群众犯之构成分子687

八、群众犯之行为690

九、结语691

第五节 总结692

第十四章 过失行为之形态695

第一节 过失行为之概念695

一、前言695

二、心理学与过失之研究696

三、精神分析学与过失697

四、对过失为心理学研究之目的698

五、结语699

第二节 过失之原因700

一、前言700

二、决意之过失701

三、注意义务违反之过失703

四、自陷于无意识之过失704

五、身体举动之过失705

六、行为态度之过失705

七、结语707

第三节 事故与过失708

一、前言708

二、事故之分类709

三、事故与其发生之地点711

四、灾害事故之来源712

五、被容许之危险714

六、事故与应负责任者之范围715

七、事故与业务716

八、事故与白领犯罪717

九、结语718

第四节 过失犯之人格720

四、过失犯与意志特质720

二、过失犯与智能特质721

三、过失犯与感情特质722

一、前言724

五、过失犯与人格类型725

六、过失犯与性别727

七、事故频发倾向727

八、结语729

第五节 过失行为与其决意730

一、前言730

二、过失行为与目的732

三、过失行为与认识733

四、过失行为与意欲734

五、过失行为与知识经验735

六、过失与预见736

七、结语738

一、前言739

第六节 不注意之心理历程739

二、注意之分类740

三、注意之主观条件741

四、注意与知觉742

五、注意与自动运动743

六、注意之欠缺与不注意744

七、不注意与认识错误745

八、不注意与判断错误746

九、不注意与不认识747

十、结语748

一、前言750

第七节 注意与注意能力750

二、注意能力之意义751

三、意识能力与注意能力752

四、感觉能力与注意能力753

五、思考能力与注意能力755

六、感情与注意能力756

七、影响注意能力之因素757

八、结语758

第八节 自制与自制力759

一、前言759

二、自制力之性质760

三、动机之自制761

四、感情之自制762

五、行为之控制763

六、自制力之缺陷763

七、结语765

第九节 过失行为之性质766

一、前言766

二、动机行为与过失767

三、过失行为与手段768

四、过失行为与目标769

五、过失行为与情况770

六、不认识过失与认识过失之区别772

七、结语773

第十节 总结774

第十五章 犯罪与态度776

一、前言776

二、犯罪态度之性质777

三、犯罪态度之构成因素777

四、犯罪态度之内容778

五、犯罪态度之形成779

六、犯人之态度781

七、结语783

主要参考书785

一、英文785

二、德文788

三、日文789

《犯罪心理学 (上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犯罪心理学(1985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5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99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9
犯罪心理学(1993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3
犯罪心理学(1995年08月第1版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5年08月第1版
犯罪心理学  (下册)( PDF版)
犯罪心理学 (下册)
罪犯心理学  下(1988 PDF版)
罪犯心理学 下
1988
犯罪心理学( PDF版)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上( PDF版)
犯罪心理学 上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犯罪心理学  下(民国67.06 PDF版)
犯罪心理学 下
民国67.06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犯罪心理学文集  上( PDF版)
犯罪心理学文集 上
犯罪心理学(1980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0 有斐閣
犯罪心理学(1993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99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99 北京市:中国法制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89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9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犯罪心理学(1985 PDF版)
犯罪心理学
1985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