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史》求取 ⇩

第一章 巨变的开端——鸦片战争前后的湖南1

目录1

第一节 历史沿革及政治经济概况2

一、历史沿革2

二、人口与民族5

三、政治制度与经济结构13

四、封建的社会形态与阶级矛盾19

第二节 鸦片战争时期的湖南25

一、鸦片输入与林则徐湖广禁烟25

二、湖南营兵出境抗英33

一、早期经世思潮与湘系经世派39

第三节 爱国经世思潮的兴起39

二、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49

第四节 鸦片战争后湖南阶级矛盾的激化58

一、战后人民负担的加重与反抗斗争58

二、雷再浩、李沅发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65

第二章 “湘运之兴”——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湖南与湘军的兴起74

第一节 太平军入湘和湖南人民的纷起响应75

一、洪大全之谜75

二、太平军向湖南的进军80

三、湖南人民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89

一、湖南统治阶级的团练政策96

第二节 湘军的创建及其制度96

二、江忠源编练楚勇与出境作战101

三、曾国藩创建湘军103

四、湘军的建军原则与营制营规107

五、湘军的装备与饷章111

六、湘军与外部关系的协调及其内部派系116

第三节 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及对各地人民起义120

的镇压120

一、曾国藩从衡州出师120

二、太平天国西征军入湘与靖港、湘潭之役123

三、岳州大战127

四、各地人民起义与湘军对起义的镇压130

五、石达开远征军在湖南的鏖战134

六、湘军出境作战概述139

第四节 湖南的财政经济150

一、兴办捐输150

二、治理通货膨胀153

三、地丁漕粮改革156

四、开征厘金与经营盐茶160

五、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概况162

第五节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的思想与学风167

一、曾国藩的思想与学风167

二、左宗棠的思想与学风175

三、胡林翼的政治思想185

第六节 湘军的历史作用和影响192

一、湘军与“同治中兴”192

二、湘军对晚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分解作用198

三、湘军对湖南的影响201

第三章 “铁门之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湖南208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对湖南的渗透209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及其对湖南经济209

发展的影响209

二、教会势力在湖南的发展216

一、《湖南阖省公檄》与崔暕《辟邪纪实》221

第二节 士绅的反教宣传与群众性反教斗争221

二、湘潭、衡州教案227

三、周汉反洋教案234

四、临湘教案242

第三节 会党势力的发展与连绵不断的民众起事246

一、哥老会的兴起246

二、霆营兵变与湘乡等地哥老会起事253

三、刘道美等的起事活动261

四、中法战争后湖南社会的持续动荡268

第四节 湖南绅权势力的发展及其守旧倾向275

一、绅权势力在近代发展的原因275

二、湖南绅权势力发展概况278

三、洋务运动在湖南遇到的阻力286

第五节 民族意识的增长与洋务思潮295

一、曾国荃等刊布《船山遗书》295

二、丁取忠等与《白芙堂算学丛书》301

三、曾纪泽和他的《中国先睡后醒论》308

四、郭嵩焘的洋务思想319

第四章 “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湖南329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湖南的士风民气和政局330

一、甲午战争后湖南的士风民气330

二、面目一新的湖南省政领导体制346

一、谭嗣同及其《仁学》350

第二节 谭嗣同、唐才常的变法思想与浏阳算学社的成立350

二、唐才常的变法思想361

三、浏阳算学社——湖南维新运动的发端368

第三节 湖南近代工业的出现374

一、矿业374

二、交通384

三、邮电389

四、机电392

五、轻工业393

第四节 湖南维新运动高潮397

一、时务学堂的成立397

二、《湘学报》与《湘报》的创刊404

三、南学会等维新团体的创设409

四、保卫局与课吏馆的设立415

五、邹代钧与近代舆地学的发端417

第五节 湖南维新运动的阻滞与失败422

一、湖南维新派与守旧派的激烈斗争422

二、湖南维新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426

三、湖南维新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433

第五章 革命的准备——20世纪初湖南社会的深刻变化442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时期湖南人民的斗争443

一、衡州教案443

二、自立军起义450

三、辰州教案456

四、贺金声起义460

第二节 岳长开埠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湖南467

的扩展467

一、岳州开埠467

二、长沙开埠471

三、帝国主义对湖南商品输出的发展479

四、列强对湖南路矿权益的掠夺491

第三节 兴学热潮和留日学生运动501

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湖南学务处的成立501

二、省城大学堂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505

三、中小学教育的发展510

四、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兴起517

五、独步一时的湖南留日学生运动524

第四节 收回利权运动和湖南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531

发展531

一、粤汉铁路废约自办运动531

二、抵制美货运动540

三、保护矿业权益的斗争544

四、湖南工矿企业的初步发展553

第五节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564

一、革命书报的大量发行564

二、杨毓麟与《新湖南》572

三、陈天华与《猛回头》、《警世钟》579

四、学校课程的改革和新知识的传播585

第六节 军事改革与新军的创建591

一、旧军的裁撤和改造591

二、新军的创建594

三、新式军事学堂的创办599

第六章 从“内地革命之先声”到“首应”武昌起义——湖南辛亥革命运动603

第一节 湖南民主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形成603

一、黄兴的早期活动与华兴会的创立603

三、湖南立宪派的形成与咨议局的成立621

第二节 辛亥革命前夕湖南革命形势的逐步发展630

一、同盟会湖南分会的成立与禹之谟领导公葬630

陈、姚的斗争630

二、浏醴萍大起义635

三、长沙抢米风潮643

四、中部同盟会的成立与两湖革命党人的联合649

五、保路运动与湖南立宪派的转化656

一、武昌起义前夕湖南革命党人的组织联络664

第三节 武昌起义与湖南革命党人的率先响应664

活动664

二、焦达峰、陈作新领导的长沙新军起义668

三、湖南军政府的成立673

四、湘军援鄂战争述略678

第四节 长沙政变与谭延闿第一次督湘684

一、长沙政变与谭延闿上台684

二、湖南各地的“光复”692

三、谭延闿的“开明专政”700

一、国民党湖南支部的成立与宋教仁在湖南的708

第五节 “宋案”与“二次革命”时期的湖南708

宣传活动708

二、“宋案”的发生与湖南反袁独立713

三、湖南独立的取消与汤芗铭督湘720

第一节 南北军阀在湖南的交迭统治与日美帝国主义对湖南侵略的加深720

第七章 新的过渡——南北军阀在湖南的黑暗统治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725

一、南北军阀在湖南的交替统治726

二、日美帝国主义对湖南侵略的加深730

一、汤芗铭的暴政和倒行逆施737

第二节 “护国”战争期间湖南人民的反袁驱汤斗争737

二、民义社等的反袁驱汤斗争745

三、各地反袁独立与汤芗铭统治的结束751

第三节 护法运动期间南北军阀在湖南的混战761

一、谭延闿第二次督湘的结束761

二、傅良佐入湘与刘建藩、林修梅衡永独立764

三、南北军阀的拉锯战与兵燹767

四、张敬尧的残暴统治773

第四节 湖南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与早期工人778

运动778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78

二、湖南工人阶级的状况788

三、早期的工人运动793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湖南先进知识分子的797

新探索797

一、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酝酿与兴起797

二、先进知识分子的新探索807

二、湖南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创立和发展中914

的作用914

1994《湖南通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泱泱主编 1994 长沙:湖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湖南通志  17(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17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1994.1 PDF版)
湖南通
1994.1 湖南出版社
湖南通鉴  1( PDF版)
湖南通鉴 1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湖南通志  49(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49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46(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46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45(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45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43(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43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42(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42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38(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38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39(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39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31(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31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28(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28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23(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23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25(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25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湖南通志  21(1986 PDF版)
湖南通志 21
1986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