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方法》求取 ⇩

第一篇 病毒学1

引言1

第一章 植物病毒的形态和结构2

一、植物病毒的提纯2

(一)TMV的提纯6

(二)用区别离心方法进行TMV的提纯7

(三)TMV提纯的简易方法7

二、植物病毒的形态8

(一)为电子显微镜技术制备杆状病毒的渗出法10

(二)为电子显微镜技术制备杆状病毒的浸入法10

(三)为电子显微镜技术用的杆状病毒的提纯11

三、植物病毒的结构11

(一)化学结构11

(二)次结构20

第二章 植物病毒的生物学活性21

一、核糖核酸作为植物病毒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分21

(一)从提纯的TMV制品中提取TMV-RNA的“酚法”24

(二)从TMV感染的烟叶的澄清汁液中制备对于RN酶敏感的有毒性材料的方法26

(三)从感染病毒的植物的粗抽出液制备对于RN酶敏感的有毒性材料的方法26

(四)用膨润土分离TMV-RNA的方法27

二、影响植物病毒生物学活性的因素27

(一)物理因素28

(二)化学因素31

第三章 植物病毒的传播34

一、嫁接传播34

(一)靠接34

(二)芽接35

二、种子传播35

三、机械传播37

(一)植物病毒机械传播用的毛刷提取法39

(二)用新鲜叶盘摩擦方法进行快速的病毒接种40

(三)引起玉米粗矮病病毒的针传法40

(四)引起酒花传染性不孕病病毒的机械传播44

(五)病毒机械传播中的磷酸盐作用45

四、昆虫传播45

(一)非持久性病毒46

(二)持久性病毒48

(三)半持久性病毒49

(四)决定昆虫传播的因素50

(五)植物病毒的蚜虫传播51

(六)植物病毒的叶蝉传播53

五、菟丝子传播53

六、土壤传播54

第四章 寄主-病毒关系56

一、寄主中的病毒57

(一)植物病毒的侵入寄主细胞57

(二)病毒繁殖57

(三)植物病毒在寄主中的转运80

二、症状学81

(一)外观的症状学81

(二)病理解剖学84

(三)病生理学87

三、影响寄主-病毒关系的环境因素94

(一)物理因素94

(二)化学因素95

(三)生物因素98

第五章 植物病毒的遗传101

第六章 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104

一、病毒命名104

二、病毒分类105

第七章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106

附录 一些代表性植物病毒病107

一、烟草107

(一)花叶病107

(二)坏死病108

二、番茄109

(一)花叶病109

(二)畸花病110

三、黄瓜111

花叶病111

四、马铃薯112

(一)花叶病112

(二)卷叶病113

(三)条纹病114

五、豆115

南方豆花叶病115

六、萝卜116

黄花叶病116

第二篇 细菌学117

引言117

第一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118

第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123

第三章 症状的类型124

第四章 病原菌的分离126

一、病植物的显微镜检查128

二、用染色切片(区别染色)的方法对于病组织的显微镜检查128

三、一般的实验室程序129

(一)器皿的灭菌129

(二)培养基的制备130

(三)培养基pH的调节131

(四)培养基的灭菌131

(五)纯培养基的制备132

第五章 病原菌的鉴定133

一、病理试验以挑选病原分离物133

二、细胞和菌落形态134

(一)悬滴检查134

(二)鞭毛染色134

(三)革兰氏染色136

(四)菌落形态136

三、细菌的生物化学性状137

(一)对碳化物的作用137

(二)硝酸还原作用139

(三)明胶的消解139

(四)氨的产生140

(五)H2S的产生141

(六)吲哚的产生141

(七)淀粉的水解141

(八)对石蕊牛乳的作用142

(九)甲基乙酰甲醇的产生143

(十)氧化酶反应143

第六章 接种试验以测定寄主范围144

一、接种用的植株的预先处理146

二、细菌浮悬液的制备和接种方法的选择147

(一)细菌浮悬液对植株表面的喷射147

(二)高压接种器的使用147

(三)用注射针把细菌浮悬液注入细胞间隙148

(四)叶片摩擦149

(五)刺伤149

(六)用细菌浮悬液对切开的组织的接种150

三、接种物细胞数目的测定151

(一)混浊度的测定151

(二)平面菌落数计算技术153

第七章 细菌菌种的维持与保存155

一、用矿物油覆盖的方法保存菌种155

二、低压冻干法156

三、植物病原细菌的收集157

第八章 血清学158

一、免疫用的抗原的制备160

二、兔子的免疫160

三、凝集测验162

四、在洋菜胶中的沉淀测验163

五、吸附测验165

六、植物感染细菌的快速血清诊断试验166

(一)证明豆类种子中细菌感染的实用方法166

(二)马铃薯环腐病的快速血清诊断试验166

第九章 噬菌体169

一、透明圈数计算技术171

二、噬菌体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171

三、从感染植物中噬菌体的分离172

四、透明圈的分离173

五、用已知噬菌体对未知病原菌的侦察174

六、根据细菌的噬菌体敏感性进行细菌亲缘关系的鉴定174

第十章 病原菌在植物中的遭遇,植物对细菌侵染的防御机制175

一、抗病的原有因素176

二、诱发的抗病因素177

(一)复合免疫性177

(二)过敏反应178

三、致病过程的主要和次要因素180

(一)萎蔫毒素和酶180

(二)引致坏死的毒素181

(三)诱发亢进的因素182

(四)引致软腐的酶183

四、活植物中细菌细胞数目的测定184

五、植物浸润的可能性185

六、培养滤液的制备、过滤、离心和细菌细胞的洗涤185

七、从植物细胞间隙中获得液体的方法187

第十一章 病原菌在田间的蔓延188

人工诱发的田间流行189

第十二章 植物病原细菌的防治191

附录 细菌病害的一些实例192

一、斑点病害192

(一)番茄和辣椒的细菌性疮痂病(X. vesicatoria)192

(二)菜豆的晕疫病(P. phaseolicola)195

二、树枝顶死199

细菌性花疫病和细菌性溃疡病(P. syringae和P. mors-prunorum)199

三、软腐病202

马铃薯块茎及其他植物的黑胫病和软腐病(E. carotovora)202

四、萎蔫病207

(一)菜豆的细菌性萎蔫病(C. flaccum faciens)207

(二)茄科植物、其他双子叶植物和香蕉的青枯病(P. solanacearum)210

五、组织增生213

根癌病(A. tumefaciens)213

第三篇 真菌学217

引言217

第一章 真菌的一般性状217

一、营养菌丝218

二、繁殖器官219

三、无性繁殖219

四、有性繁殖222

第二章 真菌分类学232

一、真菌命名232

二、真菌的系统发育和谱系的形成234

第三章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238

第四章 真菌的保存242

第五章 显微及其他实验室研究方法244

第六章 培养真菌的培养基249

一、天然培养基252

二、合成培养基254

三、半合成培养基256

第七章 真菌孢子收集和取样的仪器256

第四篇 对于植物病原真菌的植物抗病育种原理258

第一章 病原物的变异性和专化性258

一、性的再组合261

二、突变262

三、适应264

四、转变266

五、转导267

六、异核现象和拟准现象267

第二章 生物型和小种的侦察和鉴定269

第三章 真菌的侵染程序272

第四章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273

第五章 抗病育种的基本原理278

一、寄主-寄生物关系的基因对基因学说278

二、抗病育种上的问题279

三、抗杆锈病的多系杂交栽培品种281

四、对于致病性稳定的病原菌的抗病育种283

五、成株植物抗病性284

第六章 人工接种方法285

第七章 测定抗病性方法286

第五篇 典型真菌病害288

第一章 原形菌288

肿根病(Plaumodiophora brassicae WOR.)288

第二章 藻状菌293

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Phyla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293

第三章 子囊菌303

(一)大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 DC. f. sp. hordei Em. Marchal)303

(二)苹果白粉病(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ll. et Ev.〕Salm.)307

第四章 担子菌311

一、锈病311

(一)小麦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Pers.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311

(二)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 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330

(三)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338

(四)应用苯并咪唑和动力精进行叶锈菌和条锈菌的离体叶培养339

(五)菜豆锈病(Uromyces phaseoli〔Pers.〕Wint.)340

二、黑粉病342

(一)生物学和病原学342

(二)人工接种344

(三)小麦腥黑穗病(Tilletia caries 〔Dc.〕Tul.和Tilletia foetida 〔Wallr.〕Liro)345

(四)大麦和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nuda 〔Jens.〕Rostr.和U. tritici〔Pers.〕Rostr.)349

(五)大麦坚黑穗病(Ustilago hordei 〔Pers.〕Lagern.)355

(六)燕麦散黑穗病及坚黑穗病(Ustilago avenae〔Pers.〕Rostr.和Ustilago kolleri Wille)357

(七)玉米黑粉病(Ustilago Zeae〔Beckm.〕Ung.)360

(八)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ǖhn〕Clint.)362

第五章 半知菌364

(一)瓜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et Mont.〕Arx〔=C. lagenarium (Pass.) Ell. et Halst〕)364

(二)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 V. dahliae Kleb.等)370

(三)稻瘟病(Piricularia oryzae Cav.)377

(四)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 emend Snyder et Hansen)383

学名索引389

参考文献395

1976《植物病理学方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匈)Z·吉罗利等著;林传光译 1976 北京:科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植物病理学(1986 PDF版)
植物病理学
1986 茂昌图书有限公司
植物病理学( PDF版)
植物病理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植物病理实验法(1962 PDF版)
植物病理实验法
1962
分子植物病理学(1999 PDF版)
分子植物病理学
1999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植物病理生理学(1991 PDF版)
植物病理生理学
1991 北京:农业出版社
植物病毒研究方法  上(1987 PDF版)
植物病毒研究方法 上
1987 北京:科学出版社
植物病理生理学(1996 PDF版)
植物病理生理学
1996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植物病理学原理(1987 PDF版)
植物病理学原理
1987 北京:农业出版社
森林植物病理学(1961 PDF版)
森林植物病理学
1961 北京:农业出版社
植物病毒病及研究方法(1981 PDF版)
植物病毒病及研究方法
1981 沈阳农学院科技情报室
植物病理学(1997 PDF版)
植物病理学
1997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植物病理学  下(1979 PDF版)
植物病理学 下
1979 教育部
植物病理学  上(1979 PDF版)
植物病理学 上
1979 教育部
植物病理学(1977 PDF版)
植物病理学
1977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
植物病毒学原理与方法(1999 PDF版)
植物病毒学原理与方法
1999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