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植物学 (下册)》

第四章 种子植物分类常用术语释意1

第一节 茎与枝1

一、茎的类型1

二、树形1

三、树皮4

四、皮孔4

五、髓心4

六、叶痕和维管束痕4

七、芽的类型10

第二节 叶11

一、叶在芽中的卷叠式11

二、叶序11

三、叶形12

四、叶尖14

五、叶基15

六、叶缘15

七、叶片分裂16

八、叶脉17

九、复叶17

十、被毛的基本类型19

第三节 花及花序20

一、花的组成部分及其形态构造20

二、花图式和花程式25

三、花序及其类型26

第四节 果实的类型28

一、单果28

二、聚合果32

三、聚花果32

第五章 种子植物(上)—裸子植物 Gymnospermae33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特征33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及主要种类各论33

一、苏铁科 Cycadaceae33

二、银杏科 Ginkgoaceae35

三、紫杉科 Taxaceae37

四、粗榧科 Cephalotaxaceae39

五、松科 Pinaceae39

六、杉木科 Taxodiaceae65

七、柏木科 Cupressaceae71

八、麻黄科 Ephedraceae76

第六章 种子植物(下)—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78

第一节 被子植物各类群特征的概述78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79

一、哈钦松系统79

二、恩格勒系统79

三、格罗斯盖姆系统80

第三节 双子叶植物 Dicotyledoneae80

一、木兰科 Magnoliaceae81

二、八角茴香科 Illicaceae85

三、五味子科 Schizandraceae86

四、樟科 Lauraceae87

五、毛茛科 Ranunculaceae94

六、小蘖科 Berberidaceae101

七、罂粟科 Papaveraceae102

八、紫堇科 Fumariaceae102

九、十字花科 Cruciferae104

十、堇菜科 Violaceae105

十一、景天科 Crassulaceae106

十二、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107

十三、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108

十四、蓼科 Polygonaceae109

十五、藜科 Chenopodiaceae113

十六、蒺藜科 Zygophyllaceae117

十七、凤仙花科 Balsaminaceae119

十八、千屈菜科 Lythraceae119

十九、安石榴科 Punicaceae120

二十、柳叶菜科 Onagraceae121

二十一、端香科 Thymelaeaceae122

二十二、海桐花科 Pittosporaceae124

二十三、柽柳科 Tamaricaceae125

二十四、茶科 Theaceae127

二十五、猕猴桃科 Actinidiaceae131

二十六、桃金娘科 Myrtaceae132

二十七、红树科 Rhizophoraceae134

二十八、椴树科 Tiliaceae135

二十九、梧桐科 Sterculariaceae140

三十、木棉科 Bombacaceae142

三十一、锦葵科 Malvaceae143

三十二、大戟科 Euphorbiaceae144

三十三、醋栗科 Grossulariaceae149

三十四、八仙花科 Hydrangeaceae149

三十五、蔷薇科 Rosaceae153

三十六、含羞草科 Mimosaceae179

三十七、云实科 Caesapiniaceae182

三十八、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184

三十九、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200

四十、杜仲科 Eucommiaceae201

四十一、黄杨科 Buxaceae202

四十二、悬铃木科 Plantanaceae204

四十三、杨柳科 Salicaceae205

四十四、桦木科 Betulaceae217

四十五、榛科 Corylaceae225

四十六、壳斗科 Fagaceae231

四十七、木麻黄科 Casuarinaceae244

四十八、榆科 Ulmaceae245

四十九、桑科 Moraceae254

五十、荨麻科 Urticaceae260

五十一、冬青科 Aquifoliaceae261

五十二、卫矛科 Celastraceae262

五十三、桑寄生科 Loranthaceae265

五十四、鼠李科 Rhamnaceae266

五十五、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269

五十六、葡萄科 Vitaceae272

五十七、芸香科 Rutaceae274

五十八、苦木科 Simarubaceae279

五十九、橄榄科 Burseraceae283

六十、楝科 Meliaceae283

六十一、无患子科 Sapindaceae287

六十二、七叶树科 Hippocastanaceae292

六十三、槭树科 Aceraceae293

六十四、漆树科 Anacardiaceae300

六十五、核桃科 Juglandaceae306

六十六、山茱萸科(四照花科) Cornaceae312

六十七、八角枫科 Alangiaceae312

六十八、五加科 Araliaceae313

六十九、?形花科 Umbelliferae316

七十、鹿蹄草科 Pyrolaceae318

七十一、杜鹃科 Ericaceae318

七十二、柿树科 Ebenaceae322

七十三、山矾科 Symplocaceae324

七十四、木樨科 Oleaceae325

七十五、萝?科 Asclepiadaceae333

七十六、茜草科 Rubiaceae334

七十七、忍冬科 Caprifoliaceae336

七十八、菊科 Compositae342

七十九、龙胆科 Gentianaceae347

八十、报春花科(樱草科) Primulaceae348

八十一、桔梗科 Campanulaceae349

八十二、茄科 Solanaceae350

八十三、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352

八十四、紫葳科 Bignoniaceae354

八十五、马鞭草科 Verbenaceae356

八十六、唇形科 Labiatae359

第四节 单子叶植物 Monocotyledoneae361

八十七、百合科Liliaceae361

八十八、菝葜科 Smilacaceae364

八十九、香蒲科 Typhaceae365

九十、棕榈科 Palmae365

九十一、兰科 Orchidaceae368

九十二、莎草科 Cyperaceae371

九十三、禾本科 Gramineae373

九十四、竹亚科 Bambusoideae374

第七章 植物与环境395

第一节 植物环境的基本概念395

第二节 生态因子395

一、水分395

二、温度398

三、光照400

四、大气成分及风400

五、土壤401

六、地形402

七、生物402

八、人类影响402

九、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402

第三节 植物群落404

一、植物群落的概念404

二、植物群落的特征404

三、植物群落的发展407

第四节 植物分布区409

一、分布区的概念409

二、分布区的类型409

三、分布区的形成410

第五节 中国植被分区概说410

一、东部森林植被地带411

二、内蒙古、新疆旱生植被地带415

三、青藏高寒植被地带418

1962年01月第1版《森林植物学 (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北京林学院树木学教研组编 1962年01月第1版 农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森林植物学(1973 PDF版)
森林植物学
1973 广东农林学院林学系森林植物学教研组
黑森林  下册( PDF版)
黑森林 下册
植物学 下册(1982 PDF版)
植物学 下册
1982
森林植物分类( PDF版)
森林植物分类
森林植物病理学(林业专业用)(1965 PDF版)
森林植物病理学(林业专业用)
1965
森林植物学( PDF版)
森林植物学
森林植物学  附图  2  森林植物分类之部(1976 PDF版)
森林植物学 附图 2 森林植物分类之部
1976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森林植物教研组
中国森林植物志  第1册(1937 PDF版)
中国森林植物志 第1册
1937
森林植物学(1977 PDF版)
森林植物学
1977
森林植物学( PDF版)
森林植物学
湖北省林业学校
森林植物学  下(1991 PDF版)
森林植物学 下
1991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植物学  北方本(1993 PDF版)
森林植物学 北方本
1993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森林植物病理学(1961 PDF版)
森林植物病理学
1961 北京:农业出版社
森林植物学  下(修订版)(1991 PDF版)
森林植物学 下(修订版)
1991 北京林业大学
森林植物生态学(1983 PDF版)
森林植物生态学
1983 台湾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