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手册》求取 ⇩

第一章神经系疾患1

一 头痛1

二 偏头痛1

三 脑贫血2

四 脑充血3

五 脑出血3

六 不眠症5

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

八 脊髓炎6

九 面神经麻痹7

一○ 面神经痉挛8

一一 三角肌麻痹8

一三 三叉神经痛9

一二 书痉9

一四 后头神经痛10

一五 颈膊神经痛10

一六 肋间神经痛11

一七 腰肌神经痛11

一八 闭锁神经痛11

一九 精系神经痛13

二○ 坐骨神经痛13

二一 关节神经痛14

二二 三叉神经麻痹15

二三 横膈膜痉挛15

二四 桡骨神经麻痹15

二五 腓肠肌痉挛16

二六 震颤麻痹16

二八 癫癎17

二七 肢端知觉异状症17

二九 癲18

三○ 癫癎性痴呆19

三一 狂病20

三二 舞蹈病20

三三 歇斯底里20

三四 神经衰弱21

三五 神经炎22

第二章肌肉与关节疾患22

一 肌肉风湿症22

二 肌肉发炎23

三 急性关节风湿症23

一 齿痛24

二 口腔炎24

第三章消化系疾患24

三 急性咽炎或咽峡炎25

四 急性腭扁桃腺炎25

无 耳下腺炎26

六 急性及慢性食管炎26

七 食管狭窄27

八 神经性食道痉挛27

九 急性胃炎27

一○ 胃溃疡28

一一 胃癌29

一二 胃扩张症29

一三 胃神经痛29

一四 神经性呕吐30

一五 胃蠕动不安30

一八 急性肠炎31

一七 神经性消化困难症31

一六 胃酸过多症31

一九 慢性肠炎32

二○ 便秘32

二一 肠出血33

二二 肠结核33

二三 肠神经痛34

二四 腹水35

第四章呼吸系疾患35

一 急性鼻粘膜炎35

二 慢性肥厚性鼻炎36

三 鼻衂36

四 结性上?窦炎37

五 前额窦炎37

七 急性卡他性喉炎38

六 嗅觉障碍38

八 气管枝哮喘39

九 肺结核39

第五章循环系疾患40

一 狭心病40

二 神经性心悸亢进41

三 贫血41

四 萎黄病42

五 高血压症42

第六章泌尿系疾患43

一 慢性实质性肾脏炎43

二 肾萎缩44

三 肾盂炎44

四 尿毒症45

六 膀胱痉挛46

五 膀胱炎46

七 膀胱麻痹47

八 遗尿病47

九 膀胱知觉过敏48

第七章生殖系疾患48

一 遗精病48

二 早泄49

三 阳萎49

四 缩阳症50

五 睾丸炎及副睾丸炎50

六 淋病51

第八章内分泌腺疾患52

一 甲状腺肿52

二 凸眼性甲状腺肿52

三 副甲状腺机能减退53

第九章新陈代谢疾患54

— 糖尿病54

二 尿崩症55

三 痛风55

第十章传染性疾患56

一 瘧疾56

二 霍乱57

三 赤痢58

四 感冒59

第十一章妇科疾患59

一 月经困难59

二 无月经60

三 月经过多60

五 阴门瘙痒61

四 阴道炎61

七 慢性子宫实质炎62

六 子宫痉挛62

八 白带63

九 输卵管炎63

第十二章产科疾患63

一 姙娠性呕吐63

二 滞产64

三 产后出血64

四 子宫复旧不全65

第十三章儿科疾患65

一 小儿惊厥65

二 夜惊症66

三 小儿腹泻66

二 慢性泪囊炎67

第十四章眼疾患67

一 眼睑下垂67

三 急性结膜炎68

四 结膜充血68

五 夜盲症69

六 眼痛69

第十五章耳疾患70

一 急性中耳炎70

二 神经性耳鸣与耳痛70

三 听觉失常或耳聋71

第十六章皮肤疾患71

一 疥71

三 荨麻疹72

四 鸡眼72

二 癣72

五 盗汗73

第十七章按部取穴法73

一 按部取穴73

第十八章本书所取要穴概述77

甲 头颈部77

一 头正中线77

二 头顶部第一侧线79

三 头顶部第二侧线80

四 眼区81

五 耳区83

六 口鼻区85

七 颞顬区87

九 前颈区88

八 颊区88

乙 背部89

一 眉胛区89

二 正中线91

三 第一侧线95

四 第二侧线101

丙 胸部102

一 正中线102

二 第二侧线103

丁 腹部103

一 正中线103

二 第一侧线107

三 第二侧线108

四 第三侧线109

五 腋侧线109

一 前外侧线110

戊 上肢部110

二 前内侧线112

三 前正中线113

四 后外侧线115

五 后内侧线117

六 后正中线118

己 下肢部119

一 前外侧线119

二 前正中线121

三 前内侧线123

四 后中外线126

五 后内侧线128

经外奇穴130

庚 经外奇穴130

第十九章针灸操作法其注意131

甲 针治部分131

一 穴位之度量法131

二 审定正确穴位之标准132

三 一般配穴准则133

四 刺针前的准备134

五 刺针时之注意135

六 进针法135

七 刺针的技术136

八 刺针的押手137

九 刺针的深浅137

一○ 刺激力之强弱138

一一 刺针之禁忌138

一三 拔针法139

一二 针治后何时再针139

一四 针难出穴的处理140

一五 折针的处理140

一六 晕针的处理141

一七 刺针的次序141

一八 针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41

乙 灸治部分142

一 灸治的种类142

二 灸治取穴法143

三 艾炷的大小143

四 壮数的多少144

五 灸治的时间144

六 灸治前的注意144

七 灸治时的注意144

一○ 灸治的禁忌点145

八 灸治的先后145

九 灸后何时再灸145

一一 灸治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46

第二十章附录147

甲 针灸歌诀147

一 四总穴歌147

二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147

三 百症赋149

四 席弘赋150

五 胜玉歌152

六 杂病穴法歌153

七 玉龙歌155

乙 经穴图158

十四经图158

1953《针灸治疗手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倩侠编著 1953 千顷堂书局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