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与国情》
作者 | 朱育和等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08 |
出版时间 | 199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04003373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6673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言1
第一章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进程来认识《河殇》1
一、近代中国文化反思的历史回顾2
二、对近代中国文化反思的一些总的认识17
三、认识《河殇》的钥匙32
第二章历史发展的主脉与长城的象征意义45
一、《河殇》眼底的长城45
二、长城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52
三、长城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表明:防守不等于保守,出击不等于进步,筑城不等于封闭61
四、今天为何要讴歌长城?74
第三章人民赋予黄河以象征中华民族的意义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先导与主体79
一、两种对立的黄河观79
二、所谓黄河的周期性泛滥与中国的周期性社会大动荡86
三、中华文明不是单一的黄色文明黄色文明也决非命定要灭亡的文明91
四、中学文明在挣脱与粉碎两重枷锁中艰难前行100
五、黄河换新貌,文明展新图111
第四章两种“新纪元”观的对立,两条发展道路的对立121
一、不容再走的血腥之路121
二、“野火”与“圣火”:究竟孰是?128
三、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坚厚基石:土地改革与民族独立139
第五章对《河殇》中部分理论观点的初步探究163
一、以“地理环境决定论”贬抑自己的民族,不是科学的思想,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63
四、早已开始的中国历史新纪元:社会主义的路艰难但是辉煌166
二、《河殇》的彻底反传统的思想来自马克斯·韦伯169
三、《河殇》是按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调子呼唤中国的现代化182
终篇的话199
后记208
1991《《河殇》与国情》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朱育和等著 1991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情殇
- 1999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
- 河殇·何伤
- 1978
-
- 只求新去处
- 1997
-
- 重评《河殇》
- 1989
-
- 河殇
- 1988
-
- 《河殇》论
- 1988
-
- 情殇
-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 殇
- 1986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 国殇
- 1999 北京市:华夏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