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传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革命之路 下》
作者 |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译 编者 |
---|---|
出版 | 日臻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92 |
出版时间 | 1994.0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6371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篇 家世·婚姻·革命1
第一章 青年时代:美国,一九○七—一九一三年3
(一)面容坚毅眼神深邃3
(二)充满爱国主义思想5
(三)关心妇女和劳动人民8
(四)启程回国走向未来10
第二章 家世和早年生活17
(一)祖籍海南文昌县18
(二)充满传奇色彩的父亲宋耀如21
(三)民族尊严和西方教养的矛盾26
(四)虔诚贤淑的母亲倪桂珍30
(五)宋耀如改行从商支持革命34
(六)宋庆龄的童年和少女时代37
第三章回国和结婚:一九一三—一九一一五年51
(一)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52
(二)决定与孙中山结婚56
(三)与孙中山的结合60
(四)愉快的婚後生活63
(五)爱情与理想67
第四章 百折不挠的革命家—孙中山77
(一)贫农的儿子77
(二)「这孩子也许是第二个洪秀全」79
(三)从医人到医国80
(四)从改良到革命83
(五)从不退却的革命家86
(六)孙中山的日本友人90
(七)列宁对孙中山的评价98
(八)内心世界102
第五章 拥护共和:上海,广州,一九一六—一九二二年109
(一)南下护法114
(二)唯一的自有住宅116
(三)支持五四运动120
(四)非常大总统夫人122
(五)参加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的会谈123
(六)孙中山晚年思想的发展126
(七)广州蒙难与脱险131
第六章 广州变局:一九二三—一九二五年141
(一)〈孙文—越飞宣言〉144
(二)与李大钊的交谊152
(三)促进中共与苏联的合作158
(四)动员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163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166
(六)支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68
(七)犯难北上172
(八)一代伟人逝世176
第二篇 继承革命遗志185
第七章 继承孙中山遗志:一九二五—一九二七年187
(一)化悲痛为力量187
(二)第一次战斗190
(三)支持群众运动195
(四)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202
(五)政坛首次表现205
(六)迎接挑战211
第八章 考验与分水岭:武汉,一九二七年217
(一)收回领土218
(二)回击蒋介石的叛变224
(三)外国记者笔下的孙夫人228
(四)领导妇女运动及伤员救护232
(五)在武汉的中外革命友人238
(六)〈七·一四声明〉245
(七)一九二四—一九二七年大革命的失败247
第九章 决定性的行动:赴莫斯科,一九二七—一九二八年257
(一)赴莫斯科前的声明259
(二)重申此行目的和背景263
(三)处境困难265
(四)气愤与哀痛268
(五)复杂的莫斯科局势271
(六)离开莫斯科275
(七)留在莫斯科是自愿的281
(八)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283
第十章 前往欧洲:柏林,一九二八年293
(一)在柏林的日常生活294
(二)拒绝赴美演讲297
(三)被严密的秘密监视300
(四)回国参加孙中山的国葬304
第十一章一场短暂的暴风雨:回国,一九二九年309
(一)「希望和牺牲所行的葬礼」310
(二)与戴季陶的谈话313
(三)向蒋宣布:「不属於你们贵党!」320
第十二章 再赴欧洲:一九二九一一九三一年325
(一)好友探望325
(二)回国奔母丧329
第十三章 救援革命者:上海,一九三一—一九三四年335
(一)邓演达遇害336
(二)〈宋庆龄之宣言〉342
(三)营救牛兰夫妇343
(四)动员抗日348
(五)继续营救牛兰夫妇351
(六)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356
(七)谋害宋庆龄的阴谋364
(八)抗议纳粹暴行365
(九)与萧伯纳的谈话367
(十)反战大会371
(十一)三○年代初期的宋庆龄和中国共产党375
(十二)访客拜会与居家生活380
第三篇 拯救民族危亡393
第十四章 准备抗日:上海,一九三五—一九三七年395
(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395
(二)宋庆龄和一九三五年的学生运动398
(三)协助国共高层接触400
(四)鲁迅逝世403
(五)救国会「七君子」案405
(六)宋庆龄和「西安事变」408
(七)发起「救国入狱」运动411
(八)进入全面抗日战争413
第十五章 抗战岁月(上):香港,一九三七—一九四一年419
(一)从上海到香港419
(二)不顾危险,数访广州423
(三)反对投降主义426
(四)三姐妹同赴重庆428
(五)皖南事变435
(六)努力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438
(七)西方战争的初步影响445
(八)与尼赫鲁的通信447
(九)对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的态度452
(十)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及其意义454
(十一)支持「中国工业合作运动」468
(十二)成立「中国战争孤儿救济协会」471
(十三)战火蔓延·离港赴渝472
第十六章 抗战岁月(下):重庆,一九四一—一九四五年483
(一)摆脱国民党官场483
(二)恢复保卫中国同盟491
(三)利用战时首都有利条件496
(四)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工作499
(五)不忘记老朋友503
(六)史迪威时期507
(七)统一战线以及救灾514
(八)在重庆时的生活519
(九)充满危机的年月522
(十)亲属关系525
(十一)史迪威去职528
(十二)美国支持蒋介石534
第十七章 战後上海:一九四六—一九四九年549
(一)和平或内战?549
(二)中国福利基金会554
(三)在新环境中保持老传统558
(四)战後救济工作的斗争560
(五)反对美国政府的政策565
(六)把救济工作和重大问题联系起来570
(七)周恩来的一封信576
(八)给尼赫鲁的信577
(九)建立反对内战与蒋介石独裁的统一战线579
(十)超级通货膨胀581
(十一)在上海的救济工作582
(十二)面对谰言588
(十三)即将获胜的时刻589
(十四)黎明前的黑暗593
第四篇 奋斗·建国·荣誉601
第十八章 建设中国:一九四九—一九六五年603
(一)新中国的诞生603
(二)参与党政事务612
(三)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616
(四)人民外交618
(五)家常聚会646
(六)她的刊物「中国建设」649
(七)维护妇女权益654
(八)「儿童是我们的未来」662
(九)在中国各地访问665
(十)面对疾?667
(十一)对中共建国後十六年的评价668
第十九章 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683
(一)历史性的悲剧683
(二)狂飙初起686
(三)纪念孙中山百年诞辰691
(四)宋庆龄与刘少奇694
(五)在「文人化大革命」前期696
(六)在「文化大革命」後期711
(七)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726
(八)事业受到损害730
(九)「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生活732
第二十章金色的余辉:一九七六—一九八一年745
(一)继续关心儿童、妇女747
(二)「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751
(三)缅怀英烈、先贤和战友754
(四)恢复和扩大国际交往757
(五)与亲属的联系761
(六)对美国的态度和感情763
(七)在最後的日子里766
(八)高风亮节·国之瑰宝772
译者後记787
引用及参考书目791
人名、地名、专名汉英对照表808
1994.01《宋庆龄传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革命之路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译 1994.01 日臻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孙中山与宋庆龄
- 1982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 宋庆龄全传
- 1996
-
- 中国的道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 1993
-
- 毛泽东论中国革命
- 1951
-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 1994.8 湖北人民出版社
-
- 孙中山选集 宋庆龄题 上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宋庆龄全传 下
-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 宋庆龄传:从孙中山到毛泽东的革命之路 下
- 1983.01 日臻出版社
-
- 毛泽东革命的道路 1921-1935
- 1991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
- 宋庆龄传
- 1988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 HJ-905型4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小交换机原理
- 1984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宋庆龄传
- 1990 北京:北京出版社
-
- 孙中山与宋庆龄 诗体小说
- 1984 广州:花城出版社
-
- 毛泽东与中国革命
- 1993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