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参考材料》求取 ⇩

第一部分 中国通史纲要(上古—秦汉篇)1

第一讲 通史之意义1

第二讲 近人对於上古史之探索5

一、史前发掘方面5

二、传说整理方面8

三、以後研究古史应注重之问题9

第三讲 虞夏文化之初启11

一、虞夏时代之大事述要11

二、夏代年历之推测13

三、虞夏疆域之推测14

四、虞夏民族之推测16

第四讲 殷商一代史迹之蠡测上19

一、殷商一代新史料之发现19

二、殷代帝王及年历19

三、殷代大事述要22

四、殷人居地之推测22

五、对於古史上夏殷民族势力移动之一种推测24

第五讲 殷商一代史迹之蠡测下25

六、殷商一代文化之推测25

(一)从甲骨钟鼎上看25

(二)与周代之比较26

(三)西周灭殷前殷周之关系27

第六讲 西周之封建29

一、西周之帝王及年历29

二、周初之封建29

三、西周势力之继续东伸32

四、幽王时之戎祸及西周覆亡34

五、平王东迁时之真实形势34

第七讲 春秋时代之霸业37

一、春秋年历37

二、春秋史之分期37

三、霸前时期之形势37

四、齐桓晋文之霸业39

五、霸业之意义及其影响41

六、当时联盟团体下之权利与义务41

七、大夫执政41

第八讲 春秋时代之异族上43

一、四裔观念之不可靠43

二、当时人之种族观念45

三、华夷之区别46

四、春秋时代之两大冲突47

五、诸夏团体之逐次扩大48

第九讲 春秋时代之异族下51

一、春秋初期之山戎51

二、狄祸之炽盛与齐桓霸业53

三、晋狄之争53

第十讲 战国之剧变57

一、战国年历57

二、战国大事述要57

三、政治与社会之变动60

第十一讲 民间学术之兴起65

一、春秋时代之贵族学65

二、儒墨两家之兴起66

三、学术路向之转变69

四、士气高张70

五、贵族养贤72

六、平民学者间之反动思想73

第十二讲 统一政府之成立75

一、秦汉年历及大事75

二、上古史之回顾76

三、中国史上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78

四、平民政府之创建79

五、汉政府夺得政权之两大原因79

六、农民政府之无为80

七、在无为政治下酝酿的问题80

第十三讲 士人政府之成立及其理想83

一、无为政治之转向83

二、文治思想之开始83

三、武帝一朝之复古更化84

四、士人政府之出现86

五、汉儒之政治思想87

六、王莽之受禅与变法88

第十四讲 统一政府之堕落91

一、东汉诸帝之年寿91

二、东汉之外戚与宦官93

三、外戚在当时政治组织上之地位95

四、宦官之来历99

五、王室之腐败101

第十五讲 士族之新地位103

一、士族在政治上势力之逐步膨胀103

(一)朝廷帝王之极端提倡103

(二)民间儒业之一斑104

(三)博士弟子额之日益增多105

(四)当时的地方察举和公府徵辟制106

二、士族势力与王室之冲突107

三、当时士族之风尚110

第二部分 中国通史参考材料(上古—北宋)113

第一编 上古至先秦113

一、辨古帝王世系113

二、古帝王都邑传说117

三、虞夏都邑考120

四、唐虞禅让说释疑124

五、夏代大事拾遗(史记以外之史料)128

六、殷墟史料之新发现133

七、汤都考144

八、盘庚迁殷考151

九、殷周之际政治文化之转变152

十、西周一代与外族之交涉159

十一、共和行政考170

十二、春秋左传所见列国宗姓都邑表172

十三、春秋战国诸侯兼并表181

十四、春秋时代之外族185

十五、齐桓晋文之霸业199

十六、春秋之世族206

十七、战国初中晚三期列国国势盛衰转移表215

十八、春秋战国之剧变219

(一)宗法采邑之渐变而为军国219

(二)贵族武装之渐变而为农民军队224

(三)田赋制度之变动230

(四)春秋战国货币使用之转变234

十九、春秋战国时代之学术236

(一)春秋时代学术思想之一面236

(二)战国学术之一面240

(三)汉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表248

二十、春秋战国诸国地理263

第二编 秦汉之部277

一、秦之政治277

(一)秦用客卿277

(二)秦廷之焚书坑儒278

(三)郡建置考280

二、两汉政府之转变286

(一)汉初布衣卿相之局286

(二)汉初黄老无为之治287

(三)汉廷博士弟子补郎吏之制度289

(四)西汉一代宰相出身履历略表291

(五)东汉之外戚与宦官297

三、汉代之农民生活301

(一)西汉一代农民生计之概况302

(二)汉代农民对政府之负担308

四、汉初之商人及游侠311

(一)汉初各地经济概况311

(二)农耕以外之新生计314

(三)汉初以货殖致富之人物315

(四)汉武以前封建诸王之骄?317

(五)闾巷之游侠320

(六)公卿游侠322

(七)酷史323

五、西汉之政治思想326

(一)贾谊326

(二)董仲舒333

(三)眭弘盖宽饶339

(四)王吉贡禹340

(五)谷永刘向342

六、东汉之名士与党锢345

(一)东汉一代之察举与徵辟346

(二)东汉初年士风之一斑349

(三)当时士风与察举徵辟制之关系351

(四)察举制与门弟及名节351

1.察举制与门弟351

2.察举制与名节352

3.当时学术与爵禄之传统化355

(五)东汉名节之内容分析357

(六)东汉之党锢365

1.太学生之地位365

2.名士与宦官之冰火366

3.党锢之狱之经过369

第三编 三国之衰象与魏晋南北朝375

一、东汉边境旷弃之大况375

(一)东汉边郡户口盛衰之比较375

(二)两汉三辅户口盛衰比较383

(三)两汉诸郡户口密度之转移384

(四)前汉之移民政策388

(五)东汉诸儒对於边防空虚之论奏390

二、帝王之末路392

(一)弘农王始遇董卓392

(二)李催劫献帝393

(三)献帝逃还洛阳393

(四)曹操杀献帝后妃394

(五)司马师废齐王芳395

(六)司马昭斌高贵乡公396

三、民间之劫运396

(一)董卓在洛阳396

(二)李催郭泛在长安397

(三)曹操在徐州398

(四)袁术在南阳399

(五)刘虞卒後之幽州399

(六)刘表卒後之荆州400

四、学术思想之衰颓401

(一)名教之反动401

(二)风尚之转变402

(三)学校之消沈403

五、魏晋南北朝之农民404

(一)三国时代之屯田404

(二)晋初屯田407

(三)晋室统一後之户调制409

(四)东晋及南朝之土断论410

(五)北朝之三长制与均田415

六、魏晋以下之九品中正及氏族门弟420

(一)九品中正制之起源420

(二)九品中正制之利病421

(三)南朝氏族之地位427

(四)氏族之流弊及其衰落431

(五)南北氏族之异尚436

七、五胡统治下之北方文化438

(一)五胡君主所受之中国教育439

(二)五胡统治下之学校442

(三)五胡统治下之礼乐445

(四)北魏之学校446

(五)北魏之迁都易俗448

(六)洛阳文物复兴451

(七)北方儒统453

(八)北方士族457

(九)附:五胡十六国兴灭略表496

第四编 隋唐之部515

一、隋唐之全盛515

(一)隋炀帝大业盛况516

附:自晋至隋户口一览523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524

(三)唐玄宗开元天宝之由盛而衰530

二、唐代之府兵制536

三、唐中叶以後之藩镇与蕃将549

(一)唐藩镇兴灭简表550

(二)唐代藩镇中之胡将555

1.睿宗景云至玄宗开元之节度使555

2.天宝六年後之胡将为节度使者558

3.肃宗时胡族蕃将以平乱功封节度使者560

4.代宗时之异族藩镇561

5.德宗时之异族诸藩562

6.宪宗时之异族诸藩564

7.穆敬文武宣时之异族诸藩565

8.懿僖时之异族诸藩566

9.昭宗以迄唐亡之异族诸藩568

(三)五代十国简表569

四、唐肃代两朝之外患(吐蕃与回纥)572

(一)吐蕃572

(二)回纥575

第五编 宋神宗熙宁变法579

一、熙宁以前宋室财计之概况579

二、宋儒之变法论586

(一)范仲淹庆历论政586

(二)司马光治平论政597

(三)王安石熙宁论政599

(四)程颢熙宁论政602

(五)曾巩元丰论政605

三、神宗变法大事月表608

1982《中国通史参考材料》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钱穆著 1982 东升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