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 上》求取 ⇩

第一编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5

导言5

第一章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国民党百年党史的开端5

第一节 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5

一、民族危机与涌动的救国保种社会思潮5

二、孙中山救国保种思想的形成6

三、社会改良主张的破灭11

第二节 兴中会——中国国民党最早的组织形式14

一、孙中山创立兴中会14

二、兴中会的扩大与发展17

三、武装起义的初步尝试21

第二章 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29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29

一、20世纪初的国民爱国运动29

二、众多革命组织纷纷建立34

三、孙中山赴日,“合成一个大党”——中国同盟会成立36

四、中国同盟会的特点39

第二节 同盟会进行的革命活动43

一、宣传革命理论43

二、发动武装起义47

第三节 同盟会内部的政见分歧和矛盾冲突54

一、政见分歧54

二、“国旗问题”的分歧55

三、“赠款”与“倒孙”风波56

四、第二次“倒孙”风潮及革命党人的各自为战57

第三章 同盟会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60

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60

一、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论述60

二、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65

三、同盟会成员对三民主义的不同理解70

第二节 民国元年以后三民主义思想的曲折发展75

一、由三民主义到一民主义、二民主义的演变75

二、三民主义的恢复和发展78

第四章 推翻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82

第一节 武昌起义成功82

一、中部起义计划的确定82

二、共进会、文学社联合行动88

三、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光复90

四、孙中山由美经欧归国98

第二节 同盟会短暂的执政104

一、孙中山到达上海104

二、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09

三、颁布一系列新的法律、法令和政策121

第三节 同盟会失去执政党地位127

一、临时政府的困境127

二、南北议和,达成协议138

三、“未雨绸缪”,制定《临时约法》142

四、孙中山让位,袁世凯上台145

第五章 中国同盟会等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151

第一节 各政党的分合转化151

一、同盟会改组为公开政党151

二、政党林立及其分化组合154

三、五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158

第二节 政党内阁破产,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162

一、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162

二、宋教仁被刺身亡164

三、“二次革命”及其失败169

第六章 孙中山改建中华革命党174

第一节 “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人思想上的混乱174

一、国民党遭到严重破坏174

二、孙、黄思想的分歧176

第二节 孙中山改建中华革命党179

一、中华革命党政纲179

二、中华革命党与讨袁护国运动185

三、中华革命党与护法运动196

第三节 欧事研究会的革命活动201

一、欧事研究会的成立201

二、欧事研究会在“讨袁”、“护法”活动中的作用203

第七章 孙中山总结建党经验教训——试析其三篇著作206

第一节 激励革命的哲学思考——《孙文学说——行易知难》206

一、《行易知难》学说的主要内容206

二、立意崇高,论证粗疏212

第二节 启迪民心的天真设计——《民权初步》218

一、改造国民性的初步探索218

二、《民权初步》的主要内容222

三、《民权初步》的基本评价227

第三节 浪漫恢弘的现代化蓝图——《实业计划》232

一、国际共同开发中国实业之幻想232

二、《实业计划》的根本性失误236

第八章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244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的规约和章程244

一、“吾党实系于中国之存亡”244

二、中国国民党的新规约246

三、体现以三民主义为宗旨、五权宪法为目的的新章程248

第二节 重建党的革命根据地,重组新政府253

一、重组新政府,选举大总统(非常)253

二、挥师北伐,中途受阻255

三、陈炯明叛变259

第九章 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63

第一节 孙中山与共产国际263

一、共产国际将视线转向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263

二、中国共产党召开“西湖会议”,做出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267

三、鲍罗廷来华,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271

第二节 筹划改组中国国民党281

一、成立“党务改进案”起草委员会281

二、孙中山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284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87

一、大会概况287

二、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89

三、讨论党章过程中的争论293

四、改组后党的各级机构和“一届一中”全会296

第十章 中国国民党的新发展,孙中山逝世301

第一节 “一全大会”后国民党的新局面301

一、国民党各地分支机构的建立301

二、“党军”的建立与壮大305

三、工农运动的发展309

第二节 在坚持国共合作问题上的斗争313

一、“弹劾共产党案”313

二、孙中山坚持“容共”政策316

第三节 孙中山北上及病逝321

一、北上和谈寻求和平统一321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324

三、历史的贡献330

第二编 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341

导言341

第一章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崛起341

第一节 孙中山逝世后广东的革命形势341

一、国民党“同志俱乐部”与“一届三中全会”341

二、组建“党军”与平定“杨、刘之乱”346

三、中华民国广州国民政府建立350

第二节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地位的上升353

一、抓住了历史机遇353

二、第二次“东征”,“声望陡增”“功成名就”359

第三节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65

一、“西山会议”365

二、“二全大会”366

第二章 从北伐到“清党”370

第一节 “中山舰事件”370

一、共产国际对蒋介石的看法370

二、“中山舰事件”372

三、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对“三二○事件”的反应376

四、蒋介石抛出“整军肃党准备北伐”及“整理党务案”378

第二节 北伐之役384

一、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384

二、北伐军攻克武汉385

三、江西之役388

四、攻占江南391

第三节 南昌、武汉,谁主沉浮?392

一、蒋介石出尔反尔392

二、二届三中全会396

第四节 血腥“清党”,镇压工农397

一、破坏各地工会、农会组织397

二、南京“四一○”惨案400

三、上海“四一二”“清党”事变401

四、“清党”扩大到全国404

第三章 国民党“统一全国”,召开“三全大会”407

第一节 “宁汉对立”与汉方的二次北伐407

一、蒋介石在南京组建国民政府407

二、汉方讨蒋409

三、武汉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411

第二节 汪精卫集团转向反共412

一、“马日事变”412

二、“郑州会议”与“徐州会议”413

三、汪精卫集团宣布“分共、反共”416

四、成立“中央特别委员会”421

五、二届四中全会422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和“统一全国”426

一、蒋介石完成内部整顿426

二、二次北伐“统一全国”427

第四节 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431

一、二届五中全会431

二、“三全大会”432

第四章 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理论437

第一节 国民党内解释三民主义的主要流派437

一、戴季陶的“民生三民主义”437

二、胡汉民的“连环三民主义”440

三、改组派的“科学三民主义”442

第二节 蒋介石思想之源443

一、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一:传统的儒家思想《大学》443

二、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446

三、蒋介石思想来源之三:封建帮会思想447

四、蒋介石思想来源之四:日本武士道精神与德意法西斯思想449

第三节 蒋介石与三民主义儒学化453

一、三民主义与“孔子之道”453

二、三民主义与“忠君爱国”457

三、三民主义与传统道德459

四、“政治生活全系权谋”460

第五章 “三全大会”后国民党内派系争斗与蒋汪合作463

第一节 党内派争战火不断463

一、蒋桂战争463

二、蒋冯阎战争465

三、中原大战466

第二节 国民党的两次大分裂469

一、南京与北平两个“中央”的对立469

二、南京与广州两个“中央”的对立472

第三节 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477

一、三个“四全大会”477

二、四届一中全会480

第四节 各有所图的蒋汪合作482

一、蒋汪合作及其政见之异同482

二、国民党连续围剿中共苏区486

第六章 “安内攘外”方针的出台与贯彻490

第一节 “安内攘外”方针的形成及其后果490

一、“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之形成490

二、对日本侵略的一再妥协494

第二节 “安内”的首要目标499

一、加强组织控制499

二、加强精神控制501

三、围剿红军,打击地方派系势力504

四、着手经济建设,巩固国民党统治508

第三节 反对“安内攘外”方针的力量514

一、中国共产党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514

二、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515

三、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517

四、宋庆龄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518

五、其他国民党政要反对“安内攘外”方针520

第四节 坚持“安内攘外”的四届三中、四中全会521

一、四届三中全会521

二、四届四中全会523

第七章 国难当头,国民党内外方针的转变525

第一节 “五全大会”前后方针政策的宣示525

一、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宣示“党内团结”、“救亡图存”525

二、国民党“五全大会”将国策重点转向“攘外”529

三、五届一中全会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532

第二节 时局转变的标志534

一、“六一事变”的和平解决534

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537

第三节 五届三中全会确定团结抗日方针541

一、五届三中全会541

二、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开始形成543

三、国民党转向联共抗日的原因545

第八章 国民党的抗战活动与第二次国共合作548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的应变政策与措施548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548

二、南京政府的“三不”应战方针552

三、战时领导体制与机构的建立555

第二节 淞沪抗战557

一、中国军队在宁、沪、杭地区的备战与作战行动557

二、战役的失利与战略的成功561

第三节 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与初期抗战566

一、南京会谈,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566

二、迁都重庆,确立持久抗战的方针569

三、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573

第四节 国民党内对日妥协的暗流578

一、陶德曼调停失败578

二、高宗武访日,蒋、汪分歧583

第五节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586

一、实行“总裁制”,强化党内集权586

二、制定《抗战建国纲领》588

三、召开国民参政会589

四、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593

第九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国民党596

第一节 广州、武汉失陷后汪精卫的投降活动596

一、汪精卫与日方秘密勾结596

二、汪精卫出逃与“艳电”的发表601

第二节 二期抗战方针与五届五中全会603

一、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603

二、五届五中全会605

三、“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608

第三节 民主的倒退与独裁的加强610

一、国民参政会实施“宪政”的要求被搁置610

二、国民党加强一党专政613

三、从反共军事摩擦发展到“皖南事变”618

四、五届八中全会与“战时三年计划”622

第十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外政策的变化625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625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五届九中全会的召开625

二、签订26国宣言,中国名列“四强”628

三、中国军队入缅作战634

四、中、英、美关系的新发展639

第二节 战后建国方针的总宣示——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645

一、加强抗战与反共并举的五届十中全会645

二、《中国之命运》的发表648

三、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与国民参政会三届二次会议652

第三节 战时经济的急剧恶化657

一、推行战时经济统制657

二、国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660

三、国民党的战时土地政策666

四、恶性通货膨胀668

第十一章 抗战胜利前后外强中干的国民党671

第一节 加强与美合作,坚持反共独裁的内战政策671

一、美国加强对国民党的援助671

二、召开“六全大会”,坚持独裁、反共、内战677

第二节 对日苦战680

一、豫湘桂战场的大溃败680

二、滇西缅北的反攻与豫西、鄂北、湘西的会战684

第三节 损害中国主权的《雅尔塔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686

一、《雅尔塔协定》出笼686

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谈判与签字689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失民心693

一、日本政府投降,抗日战争胜利693

二、“接收”类同“劫收”,国民党大失人心696

第十二章 战后的国内外形势与国民党发动内战699

第一节 战后的基本形势699

一、战后形势的特点699

二、蒋介石的错误决策702

第二节 破坏和平谈判,镇压群众和平民主运动703

一、破坏“双十协定”,进攻解放区703

二、“马歇尔调停”失败706

三、镇压群众和平民主运动710

第三节 “戡乱建国”方针的确立712

一、六届二中全会推翻国共和谈的基础712

二、提出“戡乱”口号,发布“全国总动员令”714

三、强行召开“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716

第四节 反共内战失利,经济危机加剧721

一、反共内战接连失败721

二、国统区社会经济迅速崩溃726

第十三章 内战失败732

第一节 蒋介石兵败言和732

一、国民党大势已去732

二、“桂系”跃跃欲试741

第二节 李宗仁代“总统”,开始“北平和谈”744

一、李宗仁代理“总统”744

二、国共“北平和谈”及破裂745

第三编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757

导言757

第一章 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挣扎757

第一节 国民党中央南迁757

一、“总统府”迁广州,李宗仁回桂林757

二、蒋介石退台,建立“总裁办公室”760

三、阎锡山“组阁”与银元券的发行765

四、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767

第二节 国民党党政机关再迁重庆、成都769

一、蒋介石与李宗仁在防御重点上的分歧769

二、“迁都”重庆,蒋李彻底决裂771

第三节 国民党中央党部退台,蒋介石复职“总统”774

一、蒋介石兵败西南774

二、国民党政要的脱蒋运动776

第二章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改造运动”与“七全大会”第一节 蒋介石退台后发动国民党“改造运动”779

一、退台前后的台湾局势779

二、建立“中央改造委员会”786

三、改造国民党的指导思想790

四、“改造”所起的作用796

第二节 召开“七全大会”799

一、蒋介石的“政治报告”和《反共抗俄基本论》799

二、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政纲》803

三、通过新的《中国国民党党章》804

四、建立新的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808

第三节 “七全大会”以后国民党的政策走向与蒋经国权位的上升810

一、“八全大会”到“十全大会”历次大会概况810

二、政纲、党章方面的若干修正811

三、蒋经国权位的上升814

第三章 戒严体制与白色恐怖819

第一节 戒严体制819

一、全岛戒严与大屠杀819

二、白色恐怖持久化一例825

三、受害人总数的几种估计828

第二节 打击不同政见者828

一、“吴国桢事件”829

二、“孙立人事件”835

第三节 对思想舆论进行全面控制838

一、党禁与报禁838

二、《自由中国》杂志事件与逮捕雷震842

三、《文星》事件与逮捕李敖851

第四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稳定财经与土地改革第一节 稳定财经的努力859

一、取得成就的关键:重用一批财经专家859

二、几项具体措施879

第二节 从“三七五减租”到“耕者有其田”888

一、农村传统租佃制度概况888

二、实施“三七五减租”889

三、公地放领890

四、实行“耕者有其田”891

第三节 土地改革后的农业生产893

一、农业的发展成长893

二、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895

三、农业的困局及纾解措施898

第五章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第一节 混合经济制度908

一、一场争论908

二、对公营企业的政策911

三、对民营经济的政策925

四、混合经济制度对台湾经济所起的作用932

第二节 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计划938

一、尹仲容与计划式的自由经济理论938

二、第一至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及其执行效果943

三、第六期经济建设计划与世界石油危机950

第三节 经济发展策略的演变957

一、“进口替代”发展策略957

二、“出口扩张”发展策略959

三、“三化”方针与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策略971

第四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976

一、社会弊端种种976

二、“经济进步,道德落伍”986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与增补“中央民意代表”991

第一节 台湾地方行政区划与县市地方自治991

一、光复初期台湾地方行政区划991

二、县市地方自治的筹办993

三、调整行政区划1001

四、地方选举概况1002

第二节 增补“中央民意代表”1006

一、国民党面临的“宪政”难题1006

二、“逼出来”的“中央民意代表”的增选与补选1012

第三节 选举与台湾社会1014

一、国民党与选举1014

二、地方派系与“党外势力”1015

三、公开选举与社会秩序1017

第七章 整顿和发展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1025

第一节 推行九年制国民义务教育1025

一、退台后加强对各级学校的控制1025

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1028

三、高级中学及高级职业学校的相应变化1031

四、师范教育受到重视1033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1035

一、高等学校初步发展1035

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高校改革1037

第三节 教育的成就与严重弊端1042

一、从一组统计数字看教育的成就1042

二、普通教育的严重弊端1044

三、大学教育的严重弊端1050

第四节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1059

一、“中央研究院”与基础科学研究1059

二、应用科技研究与“应用科技研究发展小组”1062

三、军事科技研究与中山科学院1065

第八章 中国国民党与美国关系的演变1068

第一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对台政策1068

一、“等待尘埃落定”1068

二、支持中国国民党,干涉中国内政1074

第二节 “康隆报告”与“尼克松冲击”1083

一、“康隆报告”出台1083

二、美国开始修正对台政策1085

三、尼克松对中国国民党的冲击1090

第三节 美台断交及《与台湾关系法》1091

一、中美建交与美台断交1091

二、断交后的美台非官方关系1094

第九章 蒋经国担任国民党主席1103

第一节 蒋介石病逝,蒋经国接班1103

一、蒋介石疾病缠身1103

二、帝王式的丧礼1106

三、蒋经国担任中国国民党主席、“中华民国总统”1111

第二节 蒋经国主持的两次国民党代表大会——“十一全大会”与“十二全大会”1113

一、中国国民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113

二、中国国民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118

第三节 “党外势力”的凝聚与活动1125

一、“党外势力”——反对国民党的势力1125

二、“中坜事件”1128

三、“高雄事件”1129

第十章 蒋经国发动政治改革1132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期频繁的政治冲击1132

一、“党外势力”的恢复与发展1132

二、“香港冲击波”1136

三、“江南命案”1137

四、“十信弊案”1140

第二节 改革政治的呼声高涨1142

一、揭露台湾政治体制的弊端1142

二、赞成在现有体制内进行改革1144

三、呼吁“执政党”和反对派秉持理性、和平竞争1149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政治改革的起点1151

一、蒋经国酝酿政治改革1151

二、国民党举行十二届三中全会1159

第四节 宣布“解严”和解除党禁、报禁1163

一、宣布“解严”1163

二、解除党禁、报禁1164

三、对大陆政策的若干变化1168

四、蒋经国病逝1169

第四编 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1179

导言1179

第一章 国民党召开“十三全大会”1179

第一节 李登辉任国民党代主席1179

一、有惊无险,李登辉得任国民党代主席1179

二、李登辉面临的挑战及其巩固权力的策略1186

第二节 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190

一、“十三全大会”召开,李登辉当选为国民党主席1190

二、“十三全大会”后权力的分配与争夺1196

第二章 召开“国是会议”,推动第一、二次“修宪”1202

第一节 李登辉为实现“宪政改革”和逐步推行“台独”路线,打出所谓的民意牌1202

一、李登辉面临党内外的严重挑战1202

二、召开“国是会议”,整合国民党内外的亲李势力1214

三、“国是会议”的严重影响1220

第二节 第一次“修宪”,“民意机构台湾化”1223

一、第一次“修宪”的过程1223

二、第一次“修宪”的严重影响1228

第三节 第二次“修宪”,“总统”由台湾地区人民选举产生1230

一、第二届“国代”选举1230

二、围绕“实质修宪”而展开的斗争1234

三、第二次“修宪”的内容及其严重影响1240

第三章 新国民党连线另立新党,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第一节 新国民党连线的成立及其发展1247

一、新国民党连线的缘起及其政治主张1247

二、“新连线”与“集思会”的“代理人战争”1251

三、“十八标工程”关说案、土地增值税案与“倒王”风潮1255

四、“新连线旋风”1262

第二节 新连线成为国民党内反李登辉的中坚力量1268

一、“革新国民党、重整国民党”1268

二、新连线过不了浊水溪?1273

三、维护“内阁制”,从“反郝”到“护郝”1275

四、“郝内阁”总辞1279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一次大分裂1280

一、新连线成员组建新党1280

二、“快乐出帆”其实并不快乐1285

三、新党重绘了台湾的政治地图1288

第四章 “十四全大会”开始改变国民党的性质1292

第一节 “十四全大会”前的党内斗争1292

一、连战任“行政院长”1292

二、围绕召开“十四全大会”的斗争1295

第二节 国民党“十四全大会”1299

一、国民党“十四全大会”概况1299

二、国民党性质改变的开始1305

第五章 第三次“修宪”与台湾族群政治1308

第一节 国民党内围绕“修宪”方向的角力1308

一、“府院”斗争与“宪改”方向1308

二、国民党版“修宪案”1312

第二节 “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进行第三次“修宪”,“总统”直选,权力扩大1316

一、“一党修宪”、“一人修宪”1316

二、“垃圾”与“蟑螂”间的对骂1320

三、“宪法增修条文”的主要内容及其严重影响1324

第三节 李登辉的族群政治宣言:“生为台湾人的悲哀”1331

一、“国民党也是外来政权”?1331

二、族群政治的总动员1333

三、1994年“省市长”选举与族群政治1336

第六章 1996年的“总统”直接选举,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二次大分裂第一节 1996年“总统”选举,国民党内的提名角逐1343

一、林洋港宣布参选第九任“总统”1343

二、“炙热”的8月1347

三、林、郝结盟参选“总统”1352

第二节 “总统”选举前的第三届“立委”选举1355

一、“三党不过半”?1355

二、林、郝“违纪”为新党助选1358

三、国民党保住“立法院长”的职位1361

第三节 李登辉当上“直选总统”1364

一、“台独教父”充当民进党“总统”候选人1364

二、“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1366

三、“李连配”的政经优势1369

四、“民选总统”也无法建构“台湾生命共同体”1371

第七章 “国发会”、第四次“修宪”与国民党“十五全大会”,李登辉逐步登上权力顶峰第一节 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召开“国家发展会议”,抛弃原有“法统”1375

一、召开“国发会”的历史背景1375

二、进一步扩大“总统”权力,大幅度削弱“立法院”的权力,“冻省”1378

三、“国发会”的后续影响1382

四、落实“国发会”达成的共识,“国大”三届二次会议进行第四次“修宪”1385

第二节 “冻省”引起政坛震撼1388

一、李登辉策划“废省”,被迫改为“冻省”1388

二、宋楚瑜“请辞待命”1390

第三节 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1392

一、国民党召开“十五全大会”1392

二、李登辉登上权力顶峰1396

第八章 “两国论”的出笼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1400

第一节 “十五全大会”以后,国民党选情起伏1400

一、第十三届“县市长”选举空前失利1400

二、1998年基层选举稳住颓势1407

三、1998年“三合一”选举“大胜小输”1408

第二节 李登辉提出“新台湾人主义”1412

一、“新台湾人主义”的由来1412

二、“新台湾人主义”的内容1413

三、“新台湾人主义”出台的原因1415

第三节 “两国论”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1419

一、“两国论”的出笼及其原因1419

二、“十五全大会”二次会议与中国国民党的蜕变1425

三、李登辉分裂祖国的思想渊源1426

第九章 宋楚瑜自行参选“总统”与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第三次大分裂第一节 宋楚瑜与李登辉1432

一、从“情同父子”到视若寇仇1432

二、李、宋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1434

第二节 宋楚瑜独立参选与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1436

一、宋楚瑜自行参选,国民党伤筋动骨1436

二、国民党失去“执政党”地位1439

三、国民党败选的主要原因1447

第三节 李登辉主持的第五、六次“修宪”,“国大”虚级化,“五权宪法”成为历史1456

一、第五次“修宪”1456

二、第六次“修宪”1458

第四节 宋楚瑜组建亲民党,继续冲击国民党1460

一、亲民党的建立1460

二、亲民党的政策、原则及其对国民党的影响1462

第十章 撤销李登辉党籍,中国国民党力图“东山再起”1467

第一节 国民党“东山再起”的努力1467

一、启动改造工程,力图“东山再起”1467

二、清除李登辉分裂路线,回归“一个中国”原则1480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召开“十六全大会”,连战继任主席1488

一、“十六全大会”的背景与目的1488

二、“十六全大会”的主要内容1490

三、“十六全大会”的成果与影响1492

四、国民党撤销李登辉党籍1496

第三节 被撤销党籍后的李登辉继续伤害国民党1499

一、第五届“立委”选举与第十四届“县市长”选举,国民党再次受挫1499

二、李登辉的破坏活动是国民党败选的重要因素1501

三、基层选举及“立法院院长”选举,国民党稳住局面1503

四、台北、高雄“市长”与“市议员”选举,国民党止跌成功;“回天乏力”,李登辉影响式微1506

第十一章 李登辉“未盖棺而论定”——中国国民党主席背叛了中国国民党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蜕变为台湾国民党1510

一、蒋经国“征召本省俊彦,担任重要政务”,并末提出“本土化”一词1510

二、李登辉将“本土化”演绎为“台湾化”、“去中国化”1513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1514

一、司马辽太郎的荒诞观点1515

二、李登辉诬蔑中国国民党政权为“外来政权”1516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主席将中国国民党政权“移交给民进党”1518

一、将“中华民国总统”奉献给民进党人陈水扁1518

二、将“立法院”第一大党奉献给民进党1520

附录 参考书目举要1523

《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等著(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厦门:鹭江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开国沧桑(1993 PDF版)
开国沧桑
1993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百年老店  国民党沧桑史( PDF版)
百年老店 国民党沧桑史
沧桑文丛  移民美国(1997年10月第1版 PDF版)
沧桑文丛 移民美国
1997年10月第1版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国国民党史稿  上( PDF版)
中国国民党史稿 上
中国出版集团
沧桑曲  上(1995.10 PDF版)
沧桑曲 上
1995.10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中(1998.02 PDF版)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中
1998.02 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
名臣奏表  八十八  下(1992 PDF版)
名臣奏表 八十八 下
1992 北京:华艺出版社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中(1994.10 PDF版)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中
1994.10 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下(1994.10 PDF版)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下
1994.10 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
多少中国沧桑(1976 PDF版)
多少中国沧桑
1976 景象出版社
百年沧桑话奥运(1998 PDF版)
百年沧桑话奥运
1998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百年沧桑(1991 PDF版)
百年沧桑
1991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民党史(1931 PDF版)
中国国民党史
1931 商务印书馆
中国国民党二百上将传(1994.05 PDF版)
中国国民党二百上将传
1994.05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上(1994 PDF版)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 上
1994 延吉市:延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