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教学参考资料》求取 ⇩

诸论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二、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7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7

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8

(二)辨证论治10

三、《中医学基础》的基本内容12

四、为创立祖国新医药学而奋斗1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7

第一节 阴阳学说18

一、阴阳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纲18

二、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18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0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20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22

(三)阴阳的相互消长23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24

四、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应用25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6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7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28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28

第二节 五行学说30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0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30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31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运用33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33

(二)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34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35

第三节 正确对待阴阳五行学说39

小结41

第二章 脏腑43

概说43

一、脏腑学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43

二、脏腑学说的产生44

三、古代解剖学对脏腑学说形成的作用44

四、脏腑学说的内容45

五、脏腑学说的特点45

一、精46

第一节 精、气、血、津、液、神46

二、气47

(一)元气的生成和功能48

(二)宗气的生成和功能49

(三)营气的生成和功能50

(四)卫气的生成和功能51

三、血52

四、津、液54

(一)津液的含义54

(二)津液的生成54

(三)津液的作用56

(四)津液与精、气、血的关系57

五、神58

(一)神的含义58

(二)神的生成59

(三)神的作用59

第二节 脏与腑60

一、五脏62

(一)心62

(二)肺69

(三)脾76

(四)肝81

(五)肾90

二、六腑105

(一)胆105

(二)胃106

(三)小肠107

(四)大肠108

(五)膀胱109

(六)三焦110

(一)脏与脏112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112

(二)脏与腑128

(三)腑与腑134

四、饮食、水液、血的生化135

(一)饮食物的吸收和输布135

(二)水液代谢与调节140

(三)血液的生化和运行141

小结144

第三章 经络146

二、经络的组成147

一、经络的概念147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和作用147

三、经络的作用149

第二节 十二正经152

一、名称分类152

二、经络循行部位及主要病症153

(一)手太阴肺经153

(二)手阳明大肠经153

(三)足阳明胃经154

(四)足太阴脾经155

(五)手少阴心经156

(六)手太阳小肠经157

(七)足太阳膀胱经158

(八)足少阴肾经158

(九)手厥阴心包经159

(十)手少阳三焦经160

(十一)足少阳胆经161

(十二)足厥阴肝经162

三、走向、交接、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163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163

(二)表里关系163

(三)流注次序164

一、督脉165

第三节 奇经八脉165

二、任脉166

三、冲脉166

四、带脉167

五、阴跷脉、阳跷脉168

六、阴维脉、阳维脉169

小结170

第四章 病因、病理172

(二)正气和邪气173

第一节 发病173

(一)造成疾病发生和变化是人体的阴阳失调173

(三)重视正气的发病学说174

(四)人体正气的盛衰,决定于体质因素,精神状态,生活环境,营养,锻炼等条件174

(五)发病学说,重视正气;但并不排除外邪致病的重要作用176

第二节 病因177

一、六淫致病179

(一)风181

(二)寒187

(三)暑190

(四)湿192

(五)燥196

(六)火198

二、疫疠201

三、情志致病203

(一)情志致病的特点203

(二)情志与内脏的关系203

(三)情志所致的病证205

四、饮食劳倦207

(一)饮食207

(二)劳倦210

(一)痰饮211

五、痰饮,淤血211

(二)淤血215

六、外伤或虫兽伤218

七、寄生虫218

第三节 病理219

一、邪正消长219

(一)病位219

(二)病证性质219

(三)正邪关系220

(二)阴阳失调的一般病理222

二、阴阳失调222

(一)阴阳失调在发病上的意义222

(三)阴阳失调反映在具体病证上223

三、升降失常227

小结228

第五章 预防与治则231

第一节 预防231

一、无病先防231

二、既病防变233

第二节 治则233

一、调动两个积极性234

二、抓主要矛盾235

(一)治病求本236

(二)标本缓急236

(三)扶正祛邪241

(四)补虚泻实244

(五)正治、反治、反佐247

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50

(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51

(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53

小结254

1975《《中医学基础》教学参考资料》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