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十万个为什么 明清卷》求取 ⇩

目录1

历史风云1

明朝是怎样建立的1

什么是“开河”和“变钞”1

“小明王”是谁3

朱升为什么向朱元璋提出九字建明4

“红军大帅”指的是谁6

什么是胡惟庸之狱9

什么是蓝玉之狱11

为什么说“靖难之役”是朱棣夺权的关键一役13

惠帝是如何失踪的15

明成祖为什么要迁都北京22

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怎样26

为什么“清君侧”之事会在明成祖死后重演27

什么是“土木堡之变”29

什么是北京保卫战33

夺门之变是怎样发生的36

“南宫复辟”是怎么回事39

为什么明代有“千百衙门,十万宦官”之说43

什么是“二十四衙门”43

明代分布全国的特务机关有哪些46

明代宦官人数有多少46

什么是检校和锦衣卫47

什么是西厂和内行厂50

为什么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改土归流51

戚继光是怎样平定倭寇的54

什么是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58

九千岁的生祠指什么61

魏忠贤的黑名单“黑”在哪里66

为什么明末又会出现党争69

什么是前后妖书之案77

什么是红丸案79

什么是移宫案82

清朝是何时定都北京的86

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88

为什么清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90

康熙南巡的目的如何94

什么是雅克萨之战95

什么是尼布楚条约97

乾隆南巡的详情是什么99

为什么王锡侯的《字贯》会惹乾隆动怒100

八十六岁老翁刘翱之狱是怎样发生的104

为什么说《一柱楼诗》案掀起了查办禁书的全国性运动106

为什么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111

为什么说镇江保卫战是鸦片战争中最壮烈的最后一战113

英军是怎样强占香港的113

为什么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帝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15

什么是中美《望厦条约》116

什么是中法《黄埔条约》118

什么是太平天国起义119

曾国藩的“湘军”是怎样建立的122

太平军为什么进行北伐和西征123

为什么说杨韦的内讧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125

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是什么127

一代名园圆明园是怎样化为灰烬的129

清代最大的科场案是什么131

兰儿是怎样爬上西太后宝座的133

什么是“祺祥政变”135

安得海是慈安太后除掉的吗137

什么是洋务运动139

为什么说近代是外行兴办新式军工业143

愚腐的跪拜风波是如何发生的145

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原因是什么147

李鸿章是怎样组建淮军的149

为什么说北洋海军是我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50

什么是京师同文馆152

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内容是什么153

什么是马嘉理事件155

为什么说张佩纶是胸中全无甲兵的海防大臣156

为什么镇南关大捷后“前方奏捷,后方求和”158

什么是“撤帘训政归政”160

什么是“昆明换渤海”161

为什么称固伦公主为“粉侯”164

为什么小站练兵是袁世凯发迹的起点166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167

中日海军竞赛的区别是什么169

为什么在日本屈膝春帆楼是“李鸿章一人”造成的171

光绪的“心病”是什么173

为什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74

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76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178

千古人物181

为什么说朱元璋是一个成就较为突出的皇帝181

为什么说大将徐达“才兼文武第一”187

李善长自杀的原因是什么191

历史上的刘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198

为什么说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杰出先驱204

刘瑾为什么有“立地皇帝”之称208

为什么说严嵩是明朝巨奸212

历史上的海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216

为什么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草药学的集大成之作221

为什么说李贽的异端思想在晚明独树一帜225

为什么称戚继光为“抗倭第一名将”229

为什么说徐光启是我国近代科学的先驱232

魏忠贤何以敢称“九千岁”235

为什么张居正被明朝人誉为“救时宰相”239

为什么说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244

为什么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技术百科全书”247

为什么不能把洪承畴简单定为降清的叛徒250

清太祖努尔哈赤生平如何253

康熙生平如何256

雍正如何兴起文字狱259

乾隆为什么自称“十全老人”264

为什么说咸丰是一个风流皇帝267

为什么说光绪一生受尽精神的屈辱270

末代皇帝溥仪的生平如何276

为什么说袁世凯是少见的弄权有术者279

为什么说慈禧是一个玩男人于股掌的大独裁者289

李莲英为什么被称为慈禧太后的“大总管”308

为什么说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31

为什么说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334

为什么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最复杂的人物338

为什么说左宗棠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343

为什么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346

为什么说康有为是近代中国寻找真理的先驱人物350

传闻轶事355

朱元璋是如何赴宴的355

明太祖为何连下两道杀人令355

朱元璋是如何断糊涂案的356

万贵妃为何嫉恨“冷宫”中出生的皇子358

25年不见群臣的“吸毒皇帝”是谁360

明代是怎样以貌选状元的364

罗贯中为何疯疯癫癫写《三国》365

“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如何写进《西游记》的366

为什么说天启帝是一个“顽童皇帝”367

为什么弘光帝有“蛤蟆天子”之称371

郑和下西洋终止的原因是什么376

是谁“冲冠一怒为红颜”381

顺治真的出家了吗383

为什么顺治帝独葬“骨灰罐”385

康熙是怎样读书和科研的385

康熙的饮食和器用有什么特色386

雍正夺位的传说何其多387

“吕四娘杀雍正”是怎么回事389

雍正有什么嗜好391

雍正的思想方法高明在什么地方395

乾隆朝西餐具是怎样制作的396

香妃的传说从何而来397

为什么有人称京官为“穷鬼”399

为什么候补官有“灾官”之称401

灿烂文化404

什么是“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及“泰州学派”404

什么是《农政全书》406

为什么说徐霞客是从事地理考察的“亘古第一人”409

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413

明中期的前后七子各是哪些人418

什么是吴门画派420

为什么说《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421

为什么说《临川四梦》代表了明代戏剧创作的最高峰423

什么是公安派425

为什么说“三言”、“二拍”代表了我国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428

什么是章回体小说430

为什么说《古今图书集成》是古代官修图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431

为什么说《聊斋志异》的精髓在于针贬现实433

乾隆编修《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什么434

为什么说八大山人是画坛革新的巨擘437

扬州八家指哪八家441

为什么说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形成的开始443

什么是乾嘉学派445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目的是什么447

什么是四大谴责小说448

苏曼殊为什么以“诗僧、情僧”著称于世450

张大千为什么被称为“百日和尚”458

史海之谜461

清太祖残杀胞弟了吗461

努尔哈赤死因猜测种种462

皇太极为什么要火葬464

康熙预定的继承人究竟是谁466

康熙是死于非命还是寿终正寝467

雍正夺嫡篡位真相如何468

乾隆生辰八字之疑团472

乾隆是宫女所生吗478

乾隆是海宁陈氏之子吗481

同治帝死于天花还是花柳病483

袁世凯是否当过皇帝493

是袁世凯篡权还是孙中山让权494

有无戚继光“斩子”之事496

年羹尧为什么被杀497

林则徐是病死还是被人毒死499

袁世凯为何唯择安阳而居500

冯玉祥“贺寿送水”是为什么502

慈安是慈禧毒死的吗503

《中华历史十万个为什么 明清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 北京:长城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十万个为什么  2(1972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2
197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3)(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3)
十万个为什么  9(1973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9
197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  6(1971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6
1971 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  4(1970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4
197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华历史十万个为什么  宋辽夏金元卷( PDF版)
中华历史十万个为什么 宋辽夏金元卷
北京:长城出版社
中华历史十万个为什么  先秦卷( PDF版)
中华历史十万个为什么 先秦卷
北京市:长城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  3(1972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3
197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1938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1938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  12(1973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12
197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  11(1973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11
197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亿万个为什么  中外历史卷(1993 PDF版)
亿万个为什么 中外历史卷
1993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1999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1999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  6(1973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6
197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十万个为什么  5(1972 PDF版)
十万个为什么 5
197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