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壁遗书 第3册》求取 ⇩

卷上—释例1

通论读书当考信之意1

时代与识见1

人言不可尽信3

少见者多误5

论战国邪说寓言不可徵信6

以己度人6

虚言衍成实事8

古?失解後之妄说9

儒者采识纬语10

刘知几用左传驳秦汉之书11

洪迈驳近代浅妄书13

论汉人解诂之有误14

实事之传误14

记忆失真之弥缝17

传闻异词之重出18

曲全与误会20

强不知以为知21

论东晋以後伪书23

取名舍实23

伪书诬古人25

『买菜求益』26

论经传记注亦有不可尽信之语28

孟子不可信处28

传记不可合於经29

朱子之误30

泛论务博而不详考之失31

世益晚则采择益杂31

不考虚实而论得失33

自述作考信录之故34

读书者与考古界34

卷下—总目1

前论1

考辨古书之方法1

上达与下学3

自述考辨古书之经历4

前录序6

考古提要序6

补上古考信录序6

正录序9

唐虞考信录序9

夏考信录序11

商考信录序12

丰镐考信录序12

洙泗考信录序13

後录序16

丰镐别录序16

洙泗馀录序16

孟子事实录序18

考古续说序19

附录序19

後论19

答过细之?19

本书体例21

降一字,补21

备览,存疑21

附录,附论22

备考,存参22

答词费之问22

卷上1

前论一则1

古无三皇五帝之说1

开辟之初4

驳邵雍元会运世之说4

驳三皇及十纪之说6

包牺氏8

驳龙马负图之说9

驳伏义氏造书契,制嫁娶之说11

驳伏羲氏为六甲之说11

燧人等十七氏有无不可知11

神农氏13

烈山氏非神农13

驳神农氏重八卦、作蜡祭,鞭草木之说14

驳神农氏作本草之说15

驳神农氏八世五百馀年之说16

古之天子无禅无继17

引柳宗元文驳包牺,女娲,神农蛇身牛首之说18

驳包牺,神农作瑟之说19

驳连山,归藏为羲、农时书说19

黄帝氏20

辨黄帝姓名之谬20

大戴记称黄帝德无事实可指21

驳黄帝举四相之说22

驳黄帝制十二律之说23

黄帝,炎帝非兄弟24

驳黄帝传兵法之说26

驳黄帝作指南车及华盖之说26

驳黄帝巡游封禅之说27

驳黄帝作素问,灵枢之说27

驳黄帝诸子别十二姓之说28

引王充书驳黄帝骑龙上天之说30

卷下1

炎帝氏1

炎帝非神农氏1

炎帝与黄帝同时5

姜姓所自出6

共工氏7

共工世次7

驳触山补天之说7

太皞氏9

太皞非包羲氏9

少皞氏10

金天氏非少皞10

大戴记之青阳,玄嚣俱非少皞12

颛顼氏14

颛顼为高阳或高辛不可考14

大戴记称颛顼德无事实可指14

帝喾氏15

国语始称喾15

大戴记称帝喾德与黄帝,颛顼不异16

黄帝以後诸帝通考17

引欧阳修文辟大戴记帝系篇之说18

颛顼、尧、舜皆不出于黄帝21

少皞至尧四代皆非相继而立24

驳大坟等八师之说26

驳尧以前乐名26

驳三帝乘龙之说28

重、黎五疑29

後论一则30

驳五德终始之说30

卷一1

序例三则1

尧,舜之典不可分1

本录义例一——尧典为主而补以禹贡,皋陶膜3

本录义例二——传记之文之著录部次5

尧建极6

大戴记称尧德之肤阔7

辨尧与稷契为喾子之说7

尧有天下之故9

尧授时11

?,和非重,黎11

求岁率先定四时之中13

历法始于尧14

夏世撰典得之传闻15

孟子引放勋语非命契词17

左传述阏伯,实沈18

左传述台骀18

尧求舜18

『胤子』之义18

『滔天』字误19

吕刑记苗民19

流四凶本尧心20

四岳非羲和四子21

洪水不自尧时始22

称舜为鳏之故22

辨舜出于黄帝之说23

韦昭以幕为舜後之误24

辨历山?畔之说25

历山,雷泽,河滨皆冀州地25

辨舜,象异母之说26

瞽?允若在厘降之前27

厘降後之舜职28

辨不告而娶之说29

左传,孟子言举舜以後事之失实30

引司马光语辨完麇浚井之说31

史记不采大戴记舜德33

伪舜典言舜德之谬33

尧之事业莫大于举舜34

卷二1

舜相尧1

舜摄政之不得已1

尧曰篇命舜词之可疑2

『群牧』未有定数6

史记五岳名不足据7

舜立朝觐巡狩之制之故8

舜之进贤10

左传记八元,八恺之失实12

『肇十二州』以前无九州13

州名无可考14

刑有大小常变之分17

赎刑之义18

左传言殛鲧之诞20

左传四凶为传闻之误22

殛鲧,兴禹非一时事23

益掌火在作虞前24

辨尧时歌谣祝语24

舜摄政年数25

尧?舜非传舜25

舜命官考续上29

辨舜让石户,北人之说30

辨朱熹舜其大智章之释31

辨四岳为共工从孙之说32

岳牧与稷契等之区别33

九官先命禹之故34

禹已前为司空34

舜命官必诹於众34

禹治水在舜世35

『百揆』非官名38

孟子言禹绩有误39

卷三1

舜命官考绩下1

命稷1

命契2

命皋陶2

命禹与稷契等不同之故3

稷契皋陶均非申命3

命垂益6

『谐』为偕义6

垂益之佐之人数7

伯医非益7

益非皋陶子10

吕刑言伯夷『折民惟刑』之非12

郑语言姜为伯夷後之非13

夔一足非指人14

乐以志为本14

九官以龙终之故18

命伯夷,夔,龙19

九官非一时所命19

三苗丕叙在『顽弗即工』之後22

舜体国经野上23

本录义例三—『敷土』置『咸熙』後24

九州之章法次第24

冀州平治之序25

梁山在河东27

碣石在海岸29

徒骇等水未必即为九河31

九河湮塞非论于海32

卷四1

舜体国经野下1

三江非吴之三江2

禹?作于舜治定功成之後8

锡土姓之一例12

有庳非鼻亭13

五服里数以绝长补短计14

本录义例四——禹?分隶两录17

舜治定功成17

韶乐与夔言18

辨拟作之舜歌一19

辨拟作之舜歌二19

左传述董父20

赛载之歌21

舜无禅禹之事21

引李绂语辨伪书『人心,道心,之说』25

引崔迈语辨伪书伐苗之说28

舜自举迄崩之年31

引韩愈文辨舜崩苍梧之说32

尧,舜,孔子不可轩轾34

卷一1

禹上1

鲧非颛顼之子1

大戴记称禹德之肤阔2

『躬稼』非教稼3

淮河言山脉非言禹迹4

山分四重7

山海经为汉人作7

评沟洫志语8

大陆在北泊之北9

九河逆河非西山诸水10

禹下12

彭蠡非鄱阳12

导水次第有五17

『行所无事』之义18

先导山而後导水19

禹以前无水道20

辨始乱之说21

辨泣问罪人之说22

辨县钟鼓磬铎之说23

辨戮防风氏之说23

禹崩年?崩地24

(附)皋陶25

庭坚非皋陶字27

卷二1

1

禹无家天下之心2

辨伪尚书引郤缺语7

九鼎未必禹铸9

夏中衰之世9

夏裔太康,仲康,相9

辨伪书五子之歌10

引崔迈语辨伪书胤征10

辨羿立仲康与分河而治之说14

于位夷羿,寒浞17

辨射日之说18

荡舟之义19

少康,杼20

家天下之始21

夏后名号22

孔甲,皋23

左传史记言孔甲之异23

24

辨酒池糟丘之说25

引崔迈语辨『敷虐万方』之文26

辨伊尹闻歌劝杰之说27

汤放杰之事实29

史记言禹裔有误30

卷一1

1

引苏洵文辨契母吞卵之说1

相土4

商先世之推测5

成汤上5

成汤为本号6

孟子葛伯仇饷事不尽实8

征葛在最前8

史?征葛事失孟子意9

诸侯归商10

征伐次序10

武王非自号11

辨阻贡劝动之说12

辨囚汤夏?及汤为杰臣之说14

伪?仲虺之诰之谬19

辨卞随,务光自沈之说19

成汤下(外丙,仲壬附)20

尧曰篇引汤言可信20

史记引汤诰22

『立贤无方』之故24

引张栻李廷机言辨以身为牺之说25

季札言『慙德』不关伐夏27

汤乐名之异29

辨太甲继汤之说30

辨胡宏立嫡孙之说32

(附)伊尹35

辨七十不遇之说36

辨五就汤杰之说38

伪伊尹书五篇40

阿衡,保衡非伊尹41

卷二1

太甲(沃丁以後诸王附)1

辨太甲杀伊尹之说2

续论保衡,阿衡与伊尹4

太戊(中丁以後诸王附)6

祥桑谷生当在太戊时6

巫咸非巫7

巫咸不始作筮7

太戊之政无考8

伪尚书缺太戊8

祖乙(祖辛以後诸王附)9

史记言中丁以来九世乱10

盘庚(小辛,小乙附)11

盘庚上篇12

『世选尔劳』12

盘庚中篇14

盘庚下篇14

辨改商为殷之说14

武丁16

?梦赉良弼之说17

归殷之义20

重译来朝之附会20

诗书记武丁後王二事21

祖甲(廪辛以後诸王附)21

引蔡沈传辨祖甲即太甲之说22

帝乙24

帝乙前不皆贤君25

『归妹』文必有本25

微子长少嫡庶不可知26

微仲非微子弟28

孟子言『暴君代作』28

29

?生乌事刘向书两说29

箕子非纣诸父30

晋语,吕览言胶鬲事之诬31

荒酒色32

辨商容欲代纣之说33

用舍失宜33

失民心33

『父师,少师』非箕子,比干35

风俗之敝之由来36

纣之不善五端37

三仁行事之次第39

箕,比受祸非出自期40

辨微子衔璧之说42

辨商容?军之说44

卷一1

后稷(不窋附)1

辨践迹孕弃之说2

不窋非弃子5

公刘(高圉,亚圉附)6

匪居匪康7

微法之始7

公刘篇章义7

世本世数较史记可信9

大王,王季10

『古公』非号10

沮漆之穴居11

辨太伯不从翦商之说12

迁岐不在小乙世16

辨王季为殷牧师之说18

文王上20

文王之形不可知21

文王之德不胜举22

周南前五篇非咏太姒22

绵,?矣,天作之文互相首尾24

用贤不及太公之故24

文王时无周、召分岐事24

辨?子为文,武师之说25

辨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之说26

辨遇痪改行之说27

代犬戎与虞、芮成之先後27

虞,芮成与伐崇,密之先後28

史记记质成不及毛传28

迁程之说可疑29

伐邗之事未必实30

辨伐崇报仇之说30

伐密,崇当在『三分有二』之前31

崇之再伐始克之故33

卷二1

文王下1

作丰当在『三分有二』之前1

二南非文王时诗2

灵台非文王所立3

灵台非观祲象之所4

『三分有二』不当以九州配合5

『帅殷叛国』6

辨囚?里及赐弓矢之说6

辨?里演易之说11

辨拘?操12

易传『大难』语可疑13

文王未尝称王15

武王上17

伯邑考非妄撰17

檀弓脱文18

武王不冒文王元年18

辨商容观周军之说20

『乱臣十人』不可指实21

『东征』非伐纣22

观兵与伐纣之年23

辨白鱼赤乌之说25

『至德』不专属文王26

『三分』以下不可断为一章27

辨使人候殷之说28

伐殷岁在?火29

辨迎太岁及楯折天雨之说30

伐纣在十一年31

卷三1

武王中1

辨逆流疾风之说1

吴棫蔡沈 顾炎武疑泰誓2

伪泰誓掇拾之胶3

古籍称泰誓者五条3

『虽有周亲』条之分割4

『天佑下民』条之删改4

『同德度义』语?苌弘意5

『除恶务本』为伍员语5

『时哉弗可失』为阖闾语5

史记采泰誓无三篇中语6

辨胶鬲候周师之说7

牧誓与伪泰誓之相反8

高定论牧誓之胶10

武成『咸刘』之可疑12

辨苏轼孔子罪汤,武之说13

辨黄钺斩纣之说18

辨革殷策祝之事19

武王下20

『大赉』事实20

真孔与伪孔解『周亲』之不同20

辨咨询周公而散财发粟之说22

三王追尊当在牧野时23

封殷当在散财後24

伪武成不必改定24

楚庄论武王之可信26

尧曰篇纪武王新政27

『邦诸侯』29

『不泄迩』29

宅镐29

辨武王营洛之说29

克殷年丰之可疑30

金縢祝代当在访范前32

洪范称『祀』32

访箕之年33

伪书经传多本刘歆王肃34

辨麦秀诗35

辨武王作大武之说36

卷四1

周公相成王上1

辨周公摄政之说1

辨周公追王太王,王季之说4

七月非周公作6

引朱熹蔡沈语辨伪传东征之说8

?篇作于东征前9

引吕游语辨『居东』非东征11

辨?祝神之说12

管,蔡之诛不因流言13

大?有?文14

诛管,蔡系奉王命15

?书增出霍叔之非15

引崔迈语辨伪?子之命18

周公相成王中19

伐奄不在武王世19

驱飞廉当在伐奄後20

辨帝赐石棺之说20

辨禾苗盈车之说21

东山篇即伐奄事22

毛诗释破斧篇之非23

成王践奄当在克奄後24

迁民之诰25

引顾炎武语辨伪传淮奄再叛之说25

多士在多方後之证26

多方,立政当在召诰前28

周公作立政宗旨28

越裳氏重译来朝事可存31

迁鼎非武王事32

营洛33

『周公其後』与『作册逸诰』34

?诰篇首文不知为何篇之序34

作洛之诰35

『时命有申』35

周公作无逸宗旨37

周耆与政事38

卷五1

周公相成王下1

周公制礼之说1

『兼三王以施四事』1

礼经作於春秋以降2

周官作於战国之世8

周颂及小雅首数篇皆作於成王以後13

月令作於战国之世15

尔雅作於秦汉间16

辨葬周示臣之说17

史记载成王亲迎於周公卒後之非17

文,武,周公通考18

戡黎之西伯未可指定18

八士氏族未详19

文武不可歧视20

灭国五十非一时事21

易彖爻词不可定为文王,周公作21

周公事迹附考24

『保命七年』事未可确知25

周,召分陕不在武王时25

『陕』或郏字之误26

辨握发吐哺之说27

辨观桥?梓之说28

辨成,康赐鲁重祭之说29

卷六1

成康之际1

毛诗释执竞篇『成康』之非1

引欧阳修,朱熹语辨毛诗释昊天有成命篇『成王』之非2

周初四王之谥法与诗义4

周颂作於成、康以後5

搜岐之年无考7

辨伪书君陈及书序7

凤鸣岐山之时无考9

顾命有葬成王之脱商12

关雎非刺诗15

丰刑与毕命15

刑措16

颂美诗不应尽属文,武16

邹伯未必为文王子18

昭王18

『南征不复』事未可确知19

辨丹朱冯房后之说19

穆王20

国语记事较记言为可信20

辨造父御穆王灭徐偃王之说22

吕刑赎刑为周道始衰24

共王,懿王,孝王25

三女奔26

引吕游语辨诗序以采薇篇为?戍役诗之非26

史记以秦非子为附庸之非28

懿王孝王不传子之故不可考29

夷王29

王室强弱与下堂无关29

卷七1

厉王1

说荣公1

诸侯多叛1

居彘2

辨召公以子代宣王之说2

竹书纪年以『共和』为共伯和干位之非4

宣王6

『诸侯释位以间王政』6

灵汉为宣王初年诗8

姜后待罪事可存8

二相辅政但称召公9

诗序以采薇,出车,杕杜?文王之非9

郑玄分刖西戎与猃狁之非12

咏宣王诗多铺张13

咏宣王诗次序可信16

朱熹以南仲为皇父之祖之非17

国语记宣王与诗不同之故18

辨杜伯死而射王之说20

幽王21

节南山与十月篇非一时事22

宠褒姒之年22

辨龙?生褒姒之说23

戎?犬丘之年24

十月篇日食之年24

郑玄以十月篇为刺属王之非25

十月篇无?石父26

立伯服事可疑26

小弁未必为平王诗27

朱熹以白华为申后诗之非28

周亡由於饥馑29

周之衰微由来者渐30

辨申侯召戎灭周之说30

卷八1

太伯,虞仲1

辨太伯豫让文王之说1

太伯与虞仲事不同3

仲雍与虞仲4

伯夷,叔齐5

辨?盟微?之说6

引王安石文辨扣马而谏之说9

辟纣与扣马理芜两是10

齐太公13

太公名号13

辨渔钓屠牛之说14

六韬非太公作16

丹书之箴未可信17

辨伯禽、太公报政迟速之说18

辨杀狂?,华士之说20

辨杀营荡之说21

召康公22

辨伪书旅獒及书序22

辨召公不说周公摄政之说25

召穆公27

周语以常棣篇为周文公作之非28

?苗篇之称美30

江汉篇之受赐31

卫武公31

史记载袭杀共伯事之非32

入相事或可信34

宝?非刺王34

平戎事未可信35

卷一1

定本自识1

原始1

孔父先死之臆度3

辨目逆之说3

家语世次不可信4

辨颜父商?之说6

孔子生年月日之考定7

孔庭纂要记孔子生日之非7

辨麟吐玉书之说8

辨孔子形相之异9

辨史记孔子名字说10

孔子父卒之年不可考10

辨鲁君赐鲤之说11

年谱记,委吏,来田之年不可信11

年谱记孔母卒年不可信12

辨殡衢封墓之说12

辨衰绖兴享之说14

初仕15

史记言初仕之误15

初仕之年15

助祭之年16

辨鲁庙欹器之说16

辨齐景公适鲁之说17

孟僖子卒在孔子助祭後18

史记言懿子,敬叔学礼于孔子年十七时之谬18

辨问礼老子之说19

家语载问礼事尤谬22

辨周庙金人之说24

家语载庄子托言之非25

年谱记访乐问礼之年不可信26

『八佾』之言即为?襄公事而发27

在齐28

辨为高张家臣之说28

『语乐』,『闻诏』非一事29

闻韶不必在初至齐之日29

辨齐景公问庙灾之说30

辨晏婴?沮孔子之说30

辨齐致廪丘之说33

『齐景公待孔子』?可疑34

去齐之年34

年谱记三至齐之谬35

自齐反鲁36

『为政』语之年37

谏用玉剑为仲梁?事37

辨穿井获羊之说38

退教弟子之年39

阳货阳虎似非一人40

年谱记为宰及司空之年之谬41

卷二1

为鲁司寇上1

为宰,为司空事有无不可知1

为司寇之年3

辨新序为司寇时事3

辨父子同狴之说4

辨进众议之说5

夹谷之会不因孔子得政5

辨具左右司马之说7

辨奏四方乐之说8

辨奏宫中乐之说10

齐归汶阳之田不因谢过11

年谱分司寇,大司寇为二官之谬12

为鲁司寇下13

世家堕都年误14

司寇为政之故14

辨公山弗扰召孔子之说14

论语之误17

子路为季氏宰时事21

辨行摄相事之说21

辨诛少正卯之说22

定公问25

孟懿子问25

齐归女乐事可疑26

辨黎鉏谋遗女乐之说26

去鲁之年27

围成在孔子去後28

年谱记摄政五年之谬28

适卫29

辨致粟六万之说30

辨主蘧伯玉之说31

子见南子事可疑32

辨为夫人次乘之说34

辨与蒲人盟之说35

辨佛?召孔子之说36

击磬于卫似在灵公时39

辨学琴师襄之说40

辨欲见赵鞅之说40

答灵公语与答孔文子相类42

去卫之故42

世家四去卫之谬42

年谱?易世家45

注一(公山弗扰条)45

注二(佛?条)47

卷三1

过宋1

过宋未必入宋都1

『天生德』语之词氛失真2

辨见宋君之说2

辨状类阳虎及弹琴解甲之说3

畏匡过宋似一事5

世家记过陈由郑之谬6

厄於陈蔡之间7

陈侯之名7

辨吴子问大骨之说7

辨陈侯问楉矢之说8

辨观凌阳台之说9

闻火亿中事可疑10

辨冉求自陈归鲁之说10

孔子无至州来及叶之事11

?典沮溺 荷?三章可疑14

厄於陈 蔡非一日事15

辨陈 蔡大夫?孔子之说15

陈,蔡之围为庄子寓言18

史出绝粮说不信者多18

论语『愠见』一事之敷衍失真19

办子西沮封之说21

恩归之年23

反卫之年24

年谱置世家五年事于一年中之谬25

反卫26

卫君为出公辄26

正名之论似为辄发27

辨脱?丧之说28

拒孔文子问较答卫灵为得实28

卫?公即出公29

在卫为孔文子所留29

归鲁上30

辨冉有荐孔子之说30

辨息驾河梁之说31

国语记田赋33

聚敛即用田赋33

归鲁之年34

正乐34

雅言34

辨删诗之说34

辨测书之说36

学易之年38

辨作易传之说38

卷四1

归鲁下1

作春秋与获麟之先後不可知1

辨作春秋以自见之说2

作春秋非专黜陟之权3

修春秋循旧书法4

辨程子论请讨陈恒之谬5

哀公,季康子,孟武伯诸问皆在归鲁後9

两答,颜渊好学?疑?一事10

辨以黍雪桃之说10

辨见孺悲事可疑11

考终11

辨梦奠两楹之说12

孔子卒年月日之考定12

年谱僭改经文之谬14

年七十四15

辨哀公问儒服之说15

辨齐侯问商羊之说16

辨楚王问萍实之说17

辨延射扬觯之说19

辨束帛赠程本子之说20

?经非孔子作20

辨孔氏再世出妻之说22

世家伯鱼之年不足信24

世家孔氏世次尚可信25

遗型25

辨将死遗秘书之说26

檀弓记弟子丧服疑有误27

孔子弟子无三千27

论语成于後儒纂辑28

论语後五篇之可疑28

论语之文之重复30

论语之文与他书复31

孔子自言33

颜渊,子贡论孔子35

孔子非生知35

孟子论孔子39

孔子无见知闻知之人39

本书宗旨40

卷一1

周政盛衰通考1

用人与知人1

庶狱与大?4

周多贤才之故6

文王用贤才之法6

武王求懿德7

孔子答哀公问政之旨8

家谱误录『为政在人』以下9

满芦为草名10

行潦之喻11

吉人之?12

泂酌与卷阿之作意13

『贪人败类』13

?鸣篇之喻15

祈父篇与将士之困18

白驹篇与贤人之去19

幽王亡国与当时风俗20

幽王亡国与其用人21

大东篇之『私人之子』23

本考作意25

周政盛衰续考26

续考序意26

无逸篇末章义26

『官箴王阙』27

辛甲时代28

麂鸣,皇华与『胥训告』28

板篇之『笑』29

青蝇篇之『谗言』30

正月篇之『讹言』30

巧言篇之『信谗』31

子产与周公32

两考与正录32

卷二1

周室封建汇考1

通论周之封建1

周官大司徒说之非1

?姓之封非一时事2

周封同姓非蕃卫子孙计3

先代後裔之封5

辨未下车而封国之说6

功臣之封7

辨太公事营丘之说7

文昭之封8

引蔡沈傅辨周公称成王命封卫之说9

别封10

鲁,燕之封在成王世11

武穆之封12

引柳宗元文辨桐叶封唐之说13

绍封14

?书蔡仲之命15

朝觐巡狩之制15

周代巡狩年数15

周之弱不因封建16

周职官附考18

卿与大夫18

乡官之不可废19

?官盛任使20

孟子班爵禄章不必拘21

重禄之效22

管子乡官之制24

千室为最大邑25

『百室之邑』26

传布者罕言乡官26

周遗迹补考27

石鼓27

引汪师韩文辨石鼓27

?里城32

引封演记辨 ?里城32

古迹相因而生33

文武周公陵墓34

周陵之误指35

卷三1

周制度杂考1

『子』为未成诸侯之称1

群法由渐而起4

戎狄与?夷之不同7

古人尚右9

经无?子之尸11

『国,家,室』之称谓13

洪范补说14

访箕之故14

不知攸叙之故15

九?不见唐虞书15

释九?之目16

九?先五行17

『土爰稼穑』17

五事与八政17

言从与思睿18

八政章有缺18

八政先食18

五纪协天道19

错简之疑一19

错简之疑二21

九?尤重皇?21

『敛福锡民』之义22

三?助建极23

三?归中正23

权不可下移24

圣人重决疑25

圣人广搜博采26

修身之效27

休?与咎?27

五福?有缺28

建极之终28

洛?非九?28

本说作意31

卷一1

颜子1

颜路受?无明文1

史记之年不足据1

御马之对为颜?事2

辨食埃墨之说3

後儒求心性于虚空之非4

三正不以天、地、人分6

颜子非後儒可拟7

王充?孔,颜望?门白马之说9

颜子非诸弟子可及11

曾子12

辨曾晰风咏之答13

辨曾晰倚门之歌13

一贯之诏非传道14

辨辞鲁致邑之说16

辨辞齐聘之说17

辨受父大杖之说17

辨心动归省之说19

辨曾母投杼之说19

辨?丧过?之说20

辨?禄经禄之说21

辨速贫速朽之说21

辨蒸?出妻之说23

辨疾革易?之说24

後学多宗曾子25

大学非曾子作26

闵子骞27

本会称名?论语27

辨菜色之说28

辨芦花?之说28

冉伯牛29

仲弓30

辨父贱行恶之说31

子贡32

『唯』『然』之应不能定?赐之优劣32

辨?财之说34

辨存鲁,乱齐亡吴,强晋 霸越之说37

子贡时势功业与曾子不同40

卷二1

子路1

辨盛服持剑之说1

?章可疑五事2

辨观没游楚之说9

辨?有北?声之说9

有子10

辨为师被黜之说11

有子,子路非诸弟子所及13

原思14

辨敝衣冠见子贡之说14

公西华15

子贱16

说苑记宰单父事四则16

辨掣肘之说17

子游18

辨为惠子重服之说18

弦歌章可疑处19

子夏19

辨短於财之说20

诗序非子夏作20

丧服?传非子夏作21

辨曾子数罪之说22

子张23

辨千里见鲁哀公之说23

宰我24

辨却楚车饰之说26

辨与田常作乱之说27

史记之误本於李斯28

冉有29

子羔33

辨刖者脱诸郭门之说34

樊迟36

司马牛38

漆雕开38

公冶长39

辨通鸟言之说39

南容39

南容即南宫括非南宫敬叔40

括与?43

妻长,妻容非一时事43

长与容未必为孔子弟子44

卷三1

左子1

左氏非左丘明1

国语非左氏作3

左传远胜公,谷二家4

子思4

辨辞狐白裘之说5

辨荐苟变之说5

辨子思母嫁于卫之说7

子思老始归鲁8

孟子言未可尽信8

淳于髡言不足信9

中庸非子思作9

中庸非一?11

中庸非出一手13

附录十有二人13

琴张,牧皮13

辨桑户死而琴张歌之说14

商?,季次15

秦丕兹15

申根16

段干木,田子方16

田,段等不皆子夏门人17

辨?礼段干而不受秦攻之说17

辨魏文侯倦不敢息之说18

辨贫贱骄人之说18

泄柳,申详19

公羊氏19

辨公羊之学出于子夏之说20

谷梁氏20

谷梁之学不详其初20

三传与春秋21

孔门弟子通考22

辨荀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之说23

檀弓与说苑记除丧弹琴之异25

荣也章未可断为孔子之言27

史记著弟子名籍之误27

史记著弟子国邑之误30

史记著弟子年岁之误32

论语源流附考33

齐论多後人附会34

东汉所行为张禹更定之论语36

张禹更定论语之?36

郑玄所注?语即张禹更定本37

王充,郑玄之谬37

圣言不可谬遵38

自述研究论语经历38

附孔检讨大载记补注序录1

卷上1

在邹1

辨孟母三迁之说1

辨孟母裂织买豚之说3

辨孟母不许去妇之说3

孟子无受?子思事4

适梁5

宋人疑孟子见诸侯之误5

孟子救时之旨7

『利』非不可言7

孟子至梁在惠王後元之末9

纪年『今王』即襄王11

孟子在梁未仕12

游齐上13

孟子至齐在至梁之後14

孟子不尊周室之故15

孟子之王政16

孟子救世苦衷17

孟子用人之说与齐大夫18

以郊之战证孟子用人之说20

齐王悦服孟子21

客卿与居官(一)23

平陆章见齐君臣之美24

客卿与居官(二)26

王?敬孟子27

游齐下28

国策记齐伐燕事失孟子意29

伐燕为齐宣王事31

孟子去齐之故35

孟子心事36

孟子不受齐采邑37

齐宣王胜人三事38

卷下1

由宋归邹,之滕,至鲁1

邹有司犹为贤3

滕文公问为国章详释5

滕文公问在即位後5

先养後教6

取民有制7

乡遂取民之制7

都鄙取民之制8

乡遂用彻都鄙用助9

教在人伦9

全章要领10

井地即助法11

君子与野人11

乡遂之政12

都鄙之政12

结论13

梁惠篇以时之先後序15

鲁平章总结通篇之文15

杂记16

孟子游历之先後17

孟子所辩多杨墨之说20

孟子之功22

附录23

乐正子24

?善与为政24

乐正子从王?25

万章26

尧,舜,禹之授受28

公孙丑28

怨亲与短丧29

孟子书出于门人追述30

孟子门人之功31

附记孟子弟子32

附孟子七篇源流考33

附韩文公称述孟子三则34

附论孟子性善之旨36

论性六说36

人性兼理义及气质而成37

越椒,食我之性恶出于附会38

评韩,程之论38

附辨羊舌食我事39

附读孟子余说一则40

中庸袭孟子之证41

卷一1

节录昌黎韩子论道数则1

韩说一—原道1

韩说二—与孟尚书书2

韩说三—送浮屠文蝎序3

附论—学者当知本3

前人旧说八则4

王充?圣人之生不因人气之说4

刘知几论刘向认战国寓言为实事之误6

刘知几论稽康认战国寓言为实事之误7

黄长睿论世传师春非汲冢原书8

洪迈论周书多过实9

洪迈论战国策之错乱10

顾炎武论孔庙杏坛非真迹12

?之推论古籍为後人所?13

附宋叶大庆考古质疑二则14

晏婴不及见白公之乱14

附论一—孔了未?至楚16

孔子不及见?阳之?16

附论二—汉儒误信战国时书17

观书余论七则18

经义以明经科而晦18

不相涉之事误合为一之二例20

徇名与究实21

假托成交为词人常事23

附会妄造为好事者之常事24

古书多有补续及窜入之交25

不见不闻之一例26

三代经制通考27

夏不改历27

汤,武皆承本国旧历28

夏之贡法仍尧,舜之旧29

商,周之助彻皆自顺侯国之土宜29

『三纲,五常,文质,三统』皆汉儒之说30

三代学制仅见孟子33

世变一端33

『载,岁,祀,年』之的义34

社制36

明堂位不可信36

附刑法同异考37

论情重于论事37

孥戮为权宜之制38

『宁失不经』之故39

殄灭奸宄之故40

叔向讥郑人铸刑书之故40

子复父?41

卷二1

东周大事摘考1

齐,晋,鲁之微1

鲁之微1

晋,齐之微2

三国比较3

韩,赵,魏之侯3

三晋之僭侯不必待王命3

三晋之僭侯非一年之事5

三晋灭公室之实6

东,西周之分7

周分为两7

西周之亡8

西周君事移之赧王之非8

东周之亡9

通鉴与纲目不载分周之误9

汉为尧後附考10

刘向说汉祖10

汉当为周裔10

齐桓霸业附考12

左传纪载甚略且失实12

召陵之役之文采于楚史12

侵蔡不因蔡姬之嫁13

许男降楚非实事13

桓公卒後越六十七日而?之?说之由来14

桓公霸业应由经文证之15

桓,文皆未可蔑视15

附齐为田氏考17

陈无改姓田之事17

陈讹为田之故17

竹书纪年辨伪18

今本纪年出于宋,元之後19

证一—今书起自?之?21

证二—启,益事纪载之异22

证三—商代都邑与年数之异22

证四—今书以周年纪本国事之?23

证五—今书以周正纪本国事之?24

证六—索隐所引原文为今书漏去者24

证七—依索隐叙述推今书所漏(列国年世)25

证八—依索隐引文之义例推今书所漏(诸侯名谥,生卒,废立)25

证九—今书采辑索隐之舛误26

证十—灾异惟记习熟数条27

附论伏生传经之功27

唐,宋大儒之功28

尚书之重要28

古文由今文而辨29

伏,韩之功不为学者所知29

卷一1

家学渊源1

曾祖段垣公2

魏县旧志先段垣公传2

先段垣公行状3

附段垣公文一篇—备庐说5

附段垣诗订後序7

父暗斋先生9

暗斋先生墓志铭9

先君教述读书法(先孺人教法附)12

先府君行述摘录17

母李孺人19

先孺人行述摘录19

弟迈20

附记弟迈事20

附记弟所著书20

少年遇合记略21

朱馍22

附祭朱公文24

朱士琬25

秦学溥27

秦朴28

史贻谟29

附录31

汪师韩—上汪韩门先生书31

陈履和—赠陈履和序32

卷二1

题词1

曹衡姬1

刘灵1

成询(二则)2

赠诗4

黄文治—送东壁先生归大名4

陈跋三则6

嘉庆二年刻本跋7

初刻上古,洙泗二录,正朔,禘祀二考跋7

又跋8

嘉庆十三年刻本跋9

刻唐虞考信录跋9

附陈履和刻书始末11

乾隆五十七年书札11

客京师时致书11

送刖诗四首13

嘉庆初年书札14

自南昌寄罗源书摘略14

14

自广丰寄上杭书摘略15

自广丰寄罗源书摘略15

嘉庆十三所书札16

自南昌寄彰德?16

附带去书目18

嘉庆十四年书札19

自南昌寄彰德书略19

嘉庆十五年书札20

自贵州道寄彰德两书略20

自云南寄彰德书略21

嘉庆十八年书札22

癸酉十二月自云南寄彰德书22

附带去书目23

附边印金书24

书考信录後1

卷一——三代正朔通考1

本考作意1

辨胡安国孔子改正朔之说1

辨胡安国孔子实行夏时之说2

家铉翁以春秋为夏正之非3

家铉翁斥杜预长历之非5

胡,家二说之病因6

岁首必名正月7

辨胡,蔡二氏不改月之说8

三正并行於侯国之证9

三正通用於篇章之证11

周书皆用周正12

孟子,戴记,易彖辞用周正13

书『王正月』见春秋用周正15

辨程颐『夏时冠周月』之说16

周四时之名未正17

乾隆己酉跋18

嘉庆乙丑跋19

注一(三正通用于篇章条)19

注二(周四时之名未正条)19

卷二——经传禘祀通考1

本考作意1

禘祭见于春秋经者二2

『吉禘于庄公』非祭文王2

『禘于太庙』非祭文王3

禘祭未书于经而见于左传者三4

禘于武?僖三公皆群庙4

禘于庄公之三传文6

三传皆讥吉禘6

禘之文见于论语者二7

辨朱熹「失礼之中又失礼」之说8

辨朱熹「报本之中又报本」之说8

禘之文见于左传者三9

云『凡』见群庙皆然9

鲁之失礼在禘乐10

免丧然後禘10

禘之文见于诗序者二11

?『禘太祖』指文王12

长发『大禘』即祫禘12

礼记中泛记禘祭之时者六13

郊特牲等篇以禘为春祭14

朱熹释中庸禘尝之非14

王制等篇以禘为夏祭15

郑玄分刖戛,商,周祭名之非15

『犆,祫』非祭名17

礼记中专记鲁禘之制者三18

祭统,明堂位见鲁禘之僭19

粜记概举五庙20

丧服小记『不王不禘』之说20

礼运『非礼』之误解20

大传误采小记21

春秋说文『五年一禘』之说22

公羊『殷祭』与尔雅『大祭』之误解23

『禘,祠』疑一祭25

小记,大传『禘其祖之所自出』之说27

小记主旨在明适庶所祀祖?远近之分27

大传文义与小记无异29

鲁语,祭法『禘喾』之说31

鲁语之禘主于祀有功31

祭法?易国语之三谬34

郑玄『禘其始祖之所自出』之说35

郑玄以天神为其祖之所自出36

郑玄解禘之三说37

王肃『禘喾即禘其始祖之所自出』之说38

王肃以五帝世系并合祭法,小记之?39

赵匡加『始』於『祖』而续『帝』於『所自出』之谬41

结论44

卷三——三代经界通考1

本考作意1

辨商,周变易井疆之说1

彻与助不能相兼3

宣公税亩与有若『盍彻』之对4

一井,一国之助与天下之助6

贡,助,彻法为三代圻内之制7

周之乡遂有彻,都鄙有助9

鲁之税亩与彻法之不同11

区画之各异14

兵车不尽计民以赋14

大邑与小邑16

私田与公田18

班禄之制19

辨周官诸公方五百里之说21

画井不必尽方22

卷一1

序意1

诗,书为诸儒所乱1

朱传与读者2

本书作意3

诗柄与经文4

通论诗序5

序为後汉卫宏作5

序非子夏作6

序非孔子与国史作6

序无大小之分7

序出于一人之手8

毛诗易创新说9

毛诗不及三家9

强不知以为知10

刺诗之鍜练11

附会左传12

毛公时左传巳出13

以篇次论诗13

势利之见14

通论二南15

二南非文王时诗15

二南不以内外分16

风,雅不以王侯分18

二南时代不能以仪礼证19

徇名定论之非20

周南十有一篇22

总说22

周南之时代与地域22

关睢24

本篇为君子自求良配24

贵德求贤25

移之用人25

葛覃26

本篇非言后妃在父母家事26

三代妇人罕自专27

卷耳28

本篇非求贤审官28

樛木,螽斯29

二篇均不必属太姒29

桃夭30

风俗之美30

兔罝31

却至及序,传说均非31

由盛之衰32

芣苢32

本篇词意不可知32

汉广33

游女非美俗33

汝?34

本篇非妇人勉夫34

此东迁後诗35

麟趾35

本篇非衰世诗35

麟趾·驺虞附于二南後之故35

卷二1

召南十有四篇1

总说1

召南之时代与地域1

鹊果,采蘩,采2

鹊果教女子不自私2

采蘩,采教女子重宗庙3

采应在草虫前3

蘩之应用3

二南先?妇人事4

草虫5

本篇未必为夫妇诗5

甘棠6

本篇作于召公没後6

行露,羔羊6

行露不必为女子诗6

羔羊非美节俭正直7

二篇系诸事废弛之象8

殷其?9

本篇无劝以义之意9

?梅,野有死?9

二篇均非文王之化9

借物言情10

小星,江有汜11

二篇均上惠不?下11

何彼?矣12

本篇决为东迁後诗12

『齐侯之子?非齐襄公13

驺虞14

驺虞应从鲁,韩说14

通论十三国风15

风无正变15

太史采风之说不可信16

诗序所举人名不可信17

邶,鄘,卫风19

绿衣,日月非庄姜伤已失位而不见答之诗19

燕燕非庄姜送戴妫诗21

终风非庄姜伤已遭州吁侮谩诗22

?鼓非州吁伐郑事22

式?,旄丘非黎侯寓卫事23

新台,二子乘舟非卫宣公及伋,寿事24

左传记宣公烝夷姜生急子事不可信25

诗序惟鄘风多得实26

卫俗非郑所能及27

桑中等篇作诗者无刺意28

干旄访贤才29

?人非闵庄姜诗30

河广非宋?公出母诗32

伯兮非卫人从王伐郑事33

?沐为夫容34

说有狐,木瓜者之锻练34

邶,卫二风无渡河以後诗36

卷三1

王风1

黍离非追伤诗1

扬之水非刺平王私舅3

申侯无?弑幽王事4

中谷有?,兔爱,葛?皆自?迁洛者所作5

王风非东迁所降7

郑风8

缁衣非国人美郑武公父子为周司徒8

将仲子非指庄公,祭仲,亦非淫奔9

叔于田非指共叔10

名字之附会11

女曰鸡鸣非贤夫妇相警戒13

女曰鸡鸣之可取处14

有女同车非刺忽15

扶苏,箨兮,狡童亦非刺忽17

郑风多淫诗18

季札论郑风20

齐风21

鸡鸣非刺诗21

春秋时齐,晋最强之故22

还,着,东方之日皆非刺诗23

魏风24

葛屦,汾沮洳皆非刺俭24

园桃,陟岵,十亩皆非刺国削25

伐檀兼刺贪与美不素餐二义26

魏风中兴亡之故26

葛屦,汾沮洳见植基不固27

硕鼠见早亡28

魏诗?茂深厚29

唐风30

蟋蟀非刺俭30

蟋蟀见风俗之美32

山有枢之喜乐33

杕杜与减翼前事正相反34

唐风与晋之强35

卷四1

秦风1

车邻见赵高之祸1

秦之寺人2

嬖幸壅蔽之患3

小戎,无衣见风俗之悍5

蒹葭见不惜人才6

陈风7

宛丘,东门之粉见陈之不能久7

衡门非无心仕进8

东门之池非刺诗或淫诗9

墓门非刺陈佗9

株林见陈未?亡10

豳风补说11

七月篇解11

本篇前後章法12

一章13

二章14

三章16

四章17

五章18

六章19

七章21

八章24

未然之虑26

资用不待外求27

?事之勤28

东山诗解29

卫序之误29

一章30

二章31

三章31

四章32

言语之妙32

通论读诗33

诗与政33

人心风俗之固34

说经之轻信人言36

古文尚书辨伪1

恭录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尚书三则1

尚书正义1

古文尚书疏证3

古文尚书冤词5

卷一1

古文尚书真伪源流通考1

伪古文尚书之成立1

六证之一—孔安国古文篇数3

六证之二—东汉古文篇数5

六证之三—伪书文体6

六证之四—史记引尚书8

六证之五—汉书律历志引逸书10

六证之六—东汉,吴晋诸儒道逸书11

传伪书者之自解五说14

六驳之一—古文、今文篇第不异15

六驳之二—今文亦壁藏18

六驳之三—班固斥张?伪书20

六驳之四—古文尚书立学官22

六驳之五—晋书无古文授受事23

六驳之六—郑,孔解诂与伪书之抵牾25

伪书之著者及共推行之年代28

家语之伪撰者30

孝经之伪孔氏经传31

伪书破绽三端32

伪书剽窃经传33

识别伪书之不易34

卷二1

集前人论尚书真伪1

韩愈疑伪书1

朱熹疑伪书2

吴棫疑伪书2

蔡沈疑伪书3

赵汝谈疑伪书3

顾炎武疑伪书4

李绂疑伪书5

李巨来书古文尚书冤词後补说8

晋书无古文授受事8

伪书与虫甫谧之关系10

古书可赝造10

辨晋?荀崧传『古文尚书孔氏』语11

尧典分出舜典考辨14

伏生尧典14

孔氏舜典篇15

分尧黄为舜典之说15

十二字及十六字之出现15

二十八字之定为舜典之首16

割去尧典下文之不通16

尧让位时称帝17

尧殂落时称帝17

舜命九官时之称谓18

尧典篇终又称舜名19

孟子引尧典文20

梁武帝辨二十八字20

隋,唐时人妄信伪书之故20

读伪古文尚书黏签标记(崔迈著)21

辨伪古文虞书22

辨伪古文戛书23

辨伪古文商书24

辨伪古文周书29

陈履和跋1

论语余说1

论後儒格物穷理之说不如圣人言学之善1

学在闻见阅历1

释论语之义2

学?篇大义2

圣人教人务平实3

仲弓问政5

子贡问政6

论集注有未惬处7

孟懿子问孝7

寝衣8

不责管仲之死8

『谨』属於言9

论论语分章分句得失10

分章10

分句11

论讲章俗解之误12

冉子与子华粟13

原思辞粟九百14

『郑声淫』16

『孝哉闵子骞』16

论後儒妄驳朱子之失17

『学之为言效也』18

『天即理也』18

『伤人乎不问马』19

论语前後十篇文体之异20

孔子答君大夫之问20

君大夫问天孔子20

门人问于孔子21

孔子称谓21

附论孟子二则22

解释之误22

句读之误23

论语篇章辨疑24

事实不可信者六章二节25

事实有可疑者六章26

义无可疑而文体不类者九章27

文体大可疑者二章29

门人于孔子前称『夫子』而事亦可疑者二章29

义理文体皆无可疑者二十章30

小有可疑而于义无失者二章32

事实可信者四章七节33

事无可疑而在篇末与篇中文不伦或有缺者五章34

易卦图说1

易卦画图1

奇偶两画三重为八卦图2

八卦各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图3

易卦画图说7

阴阳画7

阴阳画三重7

八卦再重7

卦非阴阳画上累加一画所成8

拟易诸家根本之误9

易卦次图10

纯卦交卦纲领之图11

乾,坤共统八卦14

泰,否共统十有六卦15

咸,恒,损,益分统十有六卦16

震,艮,巽,兑分统八卦17

易卦次图说18

卦次与象数18

纯卦与交卦18

平对与反对19

上,下经卦次19

易十二卦应十二月图21

易十二卦应十二月图22

易十二卦应十二月图说24

旧说24

阴阳消长与太阳行度24

十一月与五月24

十月与十二月25

十一月非一阳生25

?一月成一爻25

二月与八月26

?旧说移前一月26

附说26

十二月与正月27

六月与七月27

二月与八月28

夏与冬28

附读易琐说28

卦变之说不可废28

小畜,大畜之名义30

丰卦名义31

讼卦第五爻非听讼人32

亲下亲上非分指动植物34

朱子本义胜王弼注35

自述井,革二卦之致用36

附论易举正37

其说当从者38

其说可存者38

其说不合于文义者38

其说甚乖谬者39

以注文增传文之误39

以卦名加卦义之误40

传文显然之误未举出者40

卷一1

至亲之服1

为父,女子子在室为父,子嫁反在父之室为父1

父卒为母1

父在为母2

父母恩同?异3

庶子为其母5

庶子为父後者为其母5

庶子为父後者为其母缌之故6

为继母7

为慈母7

慈母必有鞠?之恩8

?子问之慈母别一义8

为妻8

古为妻亦服?年9

为妻杖不杖之三说10

为长子11

庶子不为长子三年之可疑11

明改长子服而不改众子适妇服之疏11

古礼体卑承尊之精意12

妻为夫13

母为长子13

(附)改葬13

改葬服缌之人13

同堂之服14

为祖父母14

?孙承重与主丧14

宋制?庶子承重之得失16

庶子之子为父之母17

为世父母,叔父母17

为昆弟17

为众子18

开元礼增姑姊妹等在室服之非18

妾为其子18

为适孙19

为姑姊妹女子子适人者19

为姑姊妹女子子适人无主者19

为从父昆弟19

家礼增从父姊妹在室服之非19

为昆弟之子20

为夫昆弟之子20

为昆弟之子服期之故20

家礼?增昆弟之女之服之非20

为庶孙20

家礼增女孙在室服之非21

为从父姊妹适人者21

为昆弟之妇人子适人者21

为夫昆弟之妇人子适人者21

经于昆弟子女之服疑有缺文21

为孙适人者21

明制之不称21

同族之服22

为曾祖父母22

为从祖祖父母22

为从祖父母23

为从祖昆弟23

开元礼增从祖姑等在室服之非23

为从父昆弟之子24

为夫之从父昆弟之子24

为昆弟之孙24

为夫之昆弟之孙25

家?增从父昆弟之女在室服之非25

从祖姑等不应有在室报服25

为曾孙25

为从祖祖姑26

为从祖姑适人者26

为?妹适人者26

为?昆弟之妇人子适人者26

为?父昆弟之妇人子适人者26

为昆弟之女孙适人者26

为夫昆弟之女孙适人者26

开元礼增从父昆弟之女等服之非27

为高祖父母27

为族曾祖父母27

为族祖父母28

为族父母28

为族昆弟28

族祖姑等不应有在室之服28

为从祖昆弟之子28

为夫从祖昆弟之子29

为从父昆弟之孙29

为夫从父昆弟之孙29

为昆弟之曾孙29

为夫昆弟之曾孙30

族祖父母等不报之故30

族祖姑等不应有在室报服31

为玄孙31

(附)丈夫妇人为宗子宗子之母妻31

五眼皆应有厌降31

外姻之服33

为外祖父母33

为从母33

为舅33

加舅服当减从母服35

为舅之妻35

开元礼报甥妇而不服舅妻之疏35

为君母之父,母从母38

为君母之昆弟38

外亲亦无二统38

为从母昆弟39

为舅之子,姑之子39

从母姊妹服可无增39

妇人为姊妹之丈夫妇人子39

为甥40

为外孙40

母党所为服亦必有刖40

为妻之父母41

家礼增妻之出母嫁母服之非41

为婿41

(附)为乳母41

卷二1

女子为其私亲之服1

为父母1

为昆弟之为父後者2

为众昆弟2

为祖父母2

为世父母,叔父母2

为姑姊妹2

丧服传误读大功章文2

辨郑玄未嫁逆降之说3

为侄5

经文为侄不连上文6

姑姊妹适人无主者,报6

姑姊妹报服似指男子6

为从父昆弟7

从父姊妹当报小功7

为从父姊妹7

为曾祖父母7

为从祖祖父母7

为从祖父母7

为从祖昆弟8

为从父昆弟之子8

为归孙8

开元礼增服之得失8

为高祖父母9

妇为夫党之服9

为舅姑9

宋制为舅姑三年之非10

为适妇12

明制妇分适庶之疏12

为庶妇12

开元礼加庶妇服之非12

为夫之祖父母13

家礼增妇从夫服承重之非13

为夫之世父母,叔父母14

为夫之昆弟,报14

唐制增夫昆弟服之非14

两论韩愈服嫂14

为娣姒妇14

为夫之姑姊妹,报15

为昆弟之子妇及夫昆弟之子妇15

为适孙之妇15

适孙妇服不必有15

为庶孙之妇16

为夫之从父昆弟,报16

为夫之从父昆弟之妻16

为夫之从父姊妹,报16

为夫之高祖曾祖父母17

为夫之从祖祖父母17

为夫之从祖父母17

诸祖父母兼指从祖父母17

家礼?增从祖姑等在室服之非18

为从父昆弟之子妇及夫从父昆弟之子妇18

为昆弟之孙妇及夫昆弟之孙妇18

为适曾孙适玄孙之妇19

为夫之外祖父母19

辨郑玄以外祖父母释诸祖父母19

为夫之从母20

为夫之舅20

为甥妇20

女子为姊妹之子妇20

为外孙妇20

臣为君及君党之服(报服附)20

诸侯为天子21

诸侯之大夫为天子21

诸侯为邻国21

附记诸侯为邻国21

为君21

士亦可称君22

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22

君祖有服有不服22

为夫之君23

为父之君23

服问「如士服」说非通礼23

庶人为国君24

国君非大夫士24

为贵臣24

为贵臣服者亦士24

附记诸侯为贵臣25

为旧君,君之母妻25

辨郑玄『为旧君服者为老疾致仕之臣之说25

附著陈贺服主28

大夫在外,其妻长子为旧国君28

辨郑玄「大夫孥为旧国君为长子留而妻去」之说28

寄公为所寓29

辨郑玄『三月藏服』之说29

妾为君及君党之服(报服附)29

为君30

为女君30

为君之长子30

为君之庶子30

明制增慈母为长子众子服之非30

为君之庶子适人者31

为君之长子庶子之妇31

明制夫之庶母不报之疏31

君子子为庶母慈己者31

君子子为适妻馀子32

为庶母33

士妾有子之?为士服33

明制改为庶母?期之非33

为夫之庶母34

明制增为夫庶母?期之非34

为贵妾35

?妾?之?说35

妾为其父母35

卷三1

为人後者之服1

为人後者1

为人後者不应呼所後者为父2

夫为人後者4

为人後者为其父母5

辨许浩,?为人後者以所後为父母之说5

经文为人後者之父母报服之衍8

为人後者为其昆弟9

明制为兄弟之子为人後者之服之衍9

为人後者为其姊妹适人者10

开元礼增为人後者为姑之服之非10

为人後者为其外祖父母10

开元礼增为人後者为外祖父母之服之非10

夫为人後者妻为其舅姑11

宋制不改夫为人後者之舅姑之服之疏11

(存疑)为养母11

家礼?增养母之服?12

母出母嫁之服(母报服附)12

出妻之子为母13

徐邈许猛之说有未尽13

出妻之女子子适人者为其母14

父卒母嫁为母14

父卒母嫁似不得为母服15

父卒母嫁女子子适人者为其母16

妻出母嫁为其子16

开元礼,家礼增为子报服之非16

妻出母嫁为其女子子适人者18

辨崔凯『继母嫁从之服为庶子』之说18

为继父同居者19

继父之称可存19

传文『两无大功之亲乃为继父服』之说不可泥19

为继父不同居者20

(存疑)为同母异父之兄弟姊妹21

开元礼增同母异父之兄弟姊妹之服之非21

附礼经大夫公子降服考(大夫之妻子附)21

齐衰期不降者22

母妻长子不降22

大夫之缺文23

齐衰期降大功者23

大夫之子之缺文23

公之庶子父在为母既葬除服之非人情24

齐衰无受之服不降者25

传注旧君之误解25

大功不降者27

庶孙之缺文27

从父昆弟之为大夫者之缺文27

大功降小功者28

大夫之妻之缺文28

附礼经殇服考28

本期为服大功者29

昆弟之子之缺文29

本期为服小功者29

子,女子子之缺文30

适子之缺文30

本大功为服小功者30

本大功为服缌者31

经文长中下殇之错落与传注之误解31

有长殇无中下殇者二条31

本小功为服缌者32

五服馀论33

尊尊与亲亲33

经记所载为文胜之弊34

至亲以期断35

中月?35

三年之丧倍期36

练祥?葬後事37

丧服等杀以倍为率37

计日,计月,计年38

饮食居处与人情38

近世居丧惟服异39

名有服而实不服40

增服与守礼41

卷一策,议,杂著1

救荒策一1

救荒策二4

救荒策三8

救荒策四12

气势18

轻重20

释明22

喻伪24

甘苦26

读韩子讳辨27

书陈履和东山诗解後28

卷二论,辨,解,说1

周平王论1

宋宣公论4

鲁隐公不书即位论上7

鲁隐公不书即位论下10

争论13

讼论17

稷,穄辨21

禹贡田赋九等解23

文说上25

文说下27

卷三书,序,後序,记1

与董公常书1

送栗太初赴纳溪任序4

武安文昌祠签簿充6

曹氏家谱序8

雾树诗序11

礼贤台新居记14

直隶水道记15

鸡腿蘑菇蕈记18

冉氏烹狗记20

杨村捕盗记23

卷四行状,行述,碑志,祭文,传,赞1

上本县先布政公行状1

先府君行述4

先孺人行述(弟迈附载)12

永州府知府石屏朱公墓志铭17

漳南侠士传21

扶病赞24

侍姬丽娥传25

江西赣县知县鲲池陈公墓碑铭28

《崔东壁遗书 第3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