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刑事诉讼程序法》求取 ⇩

第一章 刑事法院之司法管辖权1

1.1 概述1

1.2 地域司法管辖权1

1.2.1 简介1

目录1

1.2.2 域外司法管辖权2

1.2.3 对普通法里不完整犯罪之司法管辖权2

1.2.4.2 甲组之犯罪4

1.2.4.2.1 相关事件4

2.2.5.2.1 《警队条例》第50条第(3)款、第4

1.2.4.1 与甲组或者乙组相关之司法管辖权事宜4

1.2.4 《刑事司法管辖权条例》4

1.2.4.3.1 共谋罪5

1.2.4.3 乙组之犯罪5

1.2.4.3.2 未遂罪与教唆罪6

1.2.5 外地法律的证明7

1.3 刑事犯罪之分类7

1.3.1 简介7

1.3.2 公诉罪7

1.3.4 简易程序罪8

1.3.3 可循简易程序审判之公诉罪8

1.4 裁判法院之司法管辖权9

1.4.1 简介9

1.4.2 裁判官之任命9

1.4.3 太平绅士9

1.4.4 裁判官之司法管辖权10

1.4.4.1 简易程序罪10

1.4.4.2 公诉罪10

1.4.5 出庭发言权11

1.4.6 被告人获得法律代表之权利11

1.4.7 公开法庭与公众旁听12

1.4.8 裁判官之判刑权12

1.4.8.1 常任裁判官12

1.4.8.2 特委裁判官13

1.5 地方法院14

1.5.1 简介14

1.5.2 地方法院法官之任命14

1.5.3 出庭发言权14

1.5.4 司法管辖权15

1.5.5 程序15

1.5.6 诉讼程序记录16

1.6 高等法院16

1.6.1 简介16

1.6.2 高等法院法官之任命16

1.6.5 程序17

1.6.6 陪审团审理17

1.6.3 出庭发言权17

1.6.4 司法管辖权17

1.6.7 监督司法管辖权:司法复查和人身保护令18

1.6.7.1 司法复查18

1.6.7.1.1 程序18

1.6.7.1.2 复查之根据18

1.6.8 上诉之司法管辖权20

1.6.7.1.3 可进行司法复查的记录20

1.6.7.2 人身保护令20

1.6.7.2.1 程序20

1.7 上诉法院21

1.7.1 上诉法院的组成21

1.7.2 上诉法院法官之任命21

1.7.3 司法管辖权21

1.7.4 法定人数22

1.7.5 判决22

1.7.6 固有与附带的权力23

1.8 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与香港终审法院23

1.8.1 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23

1.8.1.1 组成23

1.8.1.2 司法管辖权24

1.8.2 香港终审法院24

1.8.2.1 香港终审法院法官24

1.8.2.3 司法管辖权25

1.8.2.2 香港终审法院法官的任职资格25

1.8.2.4 判决与权力26

1.9.2.1 司法管辖权26

1.9.2 少年罪犯26

1.9.1 少年法庭之组成26

1.9 少年法庭26

1.9.2.2 程序28

1.9.2.2.1 审判前28

1.9.2.2.2 审理29

1.9.2.2.3 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到庭29

1.9.2.4 出庭发言权30

1.9.3.1 简介30

1.9.3 对少年的关心与保护30

1.9.2.5 上诉30

1.9.2.3 限制性报道30

1.9.2.2.4 案件之裁决30

1.9.3.2 社会福利署署长之权力31

1.9.3.3 少年法庭之权力32

1.9.3.4 少年担任证人33

1.10 死因裁判法庭34

1.10.1 简介34

1.10.2 何时需要研讯34

1.10.3 死因裁判陪审团35

1.10.4 惯例与程序36

1.10.5 判决37

1.10.7 签发手令与具保守行为令之权力38

1.10.6 研讯之推迟38

1.10.8 司法复查39

2.1 概述40

2.2 皇家香港警务处40

2.2.1 简介40

第二章 刑事侦查40

2.2.2 截停与拘留41

2.2.2.1 普通法上的扣留权41

2.2.2.2 成文法上的扣留权41

2.2.2.2.1 《警队条例》第54条41

2.2.2.2.1.1 扣留持续的时间42

2.2.2.2.2 《人民入境条例》第17C条第(2)款42

2.2.2.2.4 《道路交通条例》43

2.2.2.2.3 《公安条例》43

2.2.3 询问44

2.2.3.1 询问权44

2.2.3.2 沉默权45

2.2.3.2.1 沉默权之例外45

2.2.4 对人的搜查46

2.2.4.1 普通法上的搜查权46

2.2.4.2 成文法上的搜查权46

2.2.4.4 搜查之理由47

2.2.4.3 不得束缚酌情权47

2.2.5 进入房屋搜查48

2.2.5.1 普通法上进入和搜查的权力48

2.2.4.5 搜查的地点48

2.2.5.2 成文法上进入和搜查的权力49

款和第(6)款49

2.2.5.2.2 其他规定49

2.2.5.3 搜查手令50

2.2.5.3.1 对特许的和新闻用的材料的搜查51

2.2.5.4 非法进入的后果52

2.2.6.2 不依据手令53

2.2.6.2.1 逮捕之前53

2.2.6.1 依据手令53

2.2.6 财产的没收与扣留53

2.2.6.2.2 逮捕之后54

2.2.6.3 扣留期限54

2.2.7 逮捕55

2.2.7.1 无手令逮捕55

2.2.7.1.1 由任何人实行的逮捕55

2.2.7.1.1.1 普通法上的逮捕权55

2.2.7.1.1.2 成文法上的逮捕权56

2.2.7.1.2 由警方实行的逮捕56

2.2.7.1.2.1 合理怀疑57

2.2.7.1.2.2 为讯问而逮捕58

2.2.7.1.2.3 不必表明有必要性59

2.2.7.2 依据手令逮捕59

2.2.7.3 实施逮捕60

2.2.7.3.1 逮捕的原因60

2.2.7.3.2 使用武力61

2.2.7.4 逮捕连带搜查62

2.2.7.4.1 对人的搜查62

2.2.7.4.2 搜查附近或者房屋62

2.2.7.5 逮捕后的程序63

2.2.8.1 警诫64

2.2.8 羁押期间的审问64

2.2.7.6 控诉前拘留的期限64

2.2.8.2 被逮捕者的权利65

2.3 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66

2.3.1 简介66

2.3.2 强行揭露权66

2.3.3 进入、搜查与查封68

2.3.3.1 对人的搜查68

2.3.3.2 对房屋的搜查68

2.3.3.2.1 搜查令68

2.3.3.2.2 无手令搜查69

2.3.4.1 对处置财产的限制70

2.3.4 对财产的处置、旅行证件的交出与限制令70

2.3.3.3 没收财产与文件70

2.3.4.2 旅行证件的交出71

2.3.4.3 限制令72

2.3.5 逮捕与关押72

2.3.5.1 逮捕权72

2.3.5.2 使用武力73

2.3.5.3 逮捕附带搜查73

2.3.5.4 逮捕之后的程序73

2.3.5.5 逮捕之后的扣留74

2.3.6 禁止报道75

3.2 保释决定何时作出76

3.1 概述76

第三章 保释76

3.3 审判前的保释77

3.3.1 警方保释77

3.3.1.1 侦查前的保释77

3.3.1.2 保证出庭后保释77

3.3.2 总督特派廉政专员公署保释78

3.3.3 入境78

3.3.4 海关保释79

3.3.5 死因裁判官保释79

3.3.6 其他保释权79

3.4.1 简介80

3.4 法庭保释80

3.3.7 何释与少年罪犯80

3.4.2 保释权81

3.4.3 有条件的保释81

3.4.3.1 保证金担保81

3.4.3.1.1 担保人的责任82

3.4.3.1.2 禁止偿还保证金协议82

3.4.3.2 特殊条件82

3.4.4 拒绝保释83

3.4.5 对保释的复查84

3.4.5.1 继续申请84

3.4.5.3 律政司申请复查85

3.4.5.2 对拒绝保释或者保释条件的复查85

3.4.5.3.1 复查前的羁押86

3.4.6 违反86

3.4.6.1 对被允许保释者的逮捕86

3.4.6.2 未能回复羁押87

3.4.6.2.1 未能回复羁押罪87

3.4.6.2.2 对未能回复羁押者保证金的没收88

3.4.6.3 对违反保释条件处置的程序89

3.4.7 对保释的审理90

3.4.7.1 程序90

3.4.7.2 辅助证明91

3.4.7.3 对保释程序报道的限制91

3.4.7.4 保释程序的记录92

第四章 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93

4.1 概述93

4.2 决定提起诉讼93

4.2.1 酌情决定权93

4.2.2 有酌情决定权者94

4.2.3 自诉94

4.2.4 港督或者律政司的同意95

4.3 检控时限96

4.3.1 简易程序罪96

4.4.2.1 控诉书97

4.4.2 因逮捕并随后提起控诉而开始诉讼97

4.4.1 一般原则97

4.4 诉讼开始的方式97

4.3.2 公诉罪97

4.4.2.2 保释98

4.4.3 以签发传票方式而开始诉讼98

4.4.3.1 控告或者告发99

4.4.3.2 传票的送达101

4.4.4 以受解公诉书方式开始诉讼101

4.4.4.1 本程序之合理性102

4.4.5 以诉讼通知书的方式进行诉讼102

4.4.5.1 格式与内容102

4.4.5.3 对被告人缺席判决103

4.4.5.2 被告人接受审判的权利103

4.4.6 以通知到裁判法院出庭应讯方式开始诉讼104

4.4.6.1 格式与内容104

4.4.7 刑事控告书104

4.5 审判管辖104

4.5.1 简易程序罪104

4.5.2 公诉罪104

4.5.2.1 管辖权105

4.5.2.2 最高刑之影响105

权利106

4.6.1.1 控方对申请移送案件享有独立处分的106

4.6.1 将案件从裁判法院移送到地方法院106

高等法院或裁判法院106

4.6 将案件移送到地方法院或者从地方法院移送到106

4.6.1.2 还押程序107

4.6.1.3 对提出不在犯罪现场的辩护理由规定107

的特别程序107

4.6.1.4 告知被告人享有申请法律援助的权利107

4.6.2 将案件从高等法院移送到地方法院108

4.6.3 移送令之后的程序108

4.6.3.1 控诉书108

法院109

4.6.4 将案件从地方法院移送到裁判法院或高等109

4.6.3.2 审判日期的确定109

4.6.3.3 审理前的审查109

第五章 裁判法院的审判110

5.1 确保证人出庭110

5.1.1 签署证人传票110

5.1.2 证人未出庭或者未作证110

5.2 诉讼当事人的出庭111

5.2.1 被告人未出庭111

5.2.1.1 逮捕后被控诉111

5.2.1.2 传票111

5.2.1.2.1 书面认罪112

5.2.2 控方未出庭的则因无控方而驳回诉讼113

5.2.1.3 出庭通知113

5.2.3 控辩双方均未出庭114

5.3 对控告书的缺陷之修正114

5.4 聆讯114

5.4.1 概述114

5.4.2 语言与翻译115

5.4.3 答辩115

5.4.4 答辩后的程序116

5.4.4.1 控方起诉116

5.4.4.2 案件无须答辩116

5.4.6 量刑117

5.4.5 裁判官作出判决117

5.4.4.3 辩方答辩117

5.4.4.4 结案陈词117

5.4.7 诉讼程序记录118

5.5 对裁判官判决之复查118

第六章 高等法院审判前的决定120

6.1 概述120

6.2 初级侦讯120

6.2.1 初级侦讯的性质121

6.2.2 初级侦讯的形式121

6.2.2.1 不经过初步调查的侦讯121

6.2.3.1 初级侦讯的开始122

6.2.3.2 告知被告人122

6.2.3 初级侦讯程序122

6.2.2.2 经过初步调查的侦讯122

6.2.3.3 相关文件的送达123

6.2.3.4 控方证人证言124

6.2.3.5 文件证物124

6.2.3.6 提讯日125

6.2.3.6.1 没有初步调查的侦讯125

6.2.3.6.2 初步调查的侦讯126

6.2.3.6.2.1 初步调查程序126

6.2.3.6.2.2 “案件毋须答辩”的辩护127

6.2.3.7.1 裁判官涉及被告人时的责任128

6.2.3.7 初级侦讯后的程序128

6.2.3.6.2.3 裁判官的裁决128

6.2.3.7.2 证人命令129

6.2.3.7.3 文件和证物的保管129

6.2.3.7.4 释放被告人129

6.2.3.8 没有经过初步调查的侦讯时向法官129

申请撤销案件129

6.2.4 初级侦讯阶段的答辩130

6.2.4.1 初级侦讯阶段的有罪答辩130

6.2.4.2 程序要求130

6.2.5 报道131

6.2.5.1 聆讯的保密131

6.2.4.3 提交量刑131

6.2.5.2 初级侦讯后公共告示的发布132

6.2.6 对某些犯罪的特别程序132

6.3 公诉书134

6.3.1 提交公诉书134

6.3.2 有缺陷的公诉书134

6.3.2.1 形式或者实质上的缺陷135

6.3.2.2 公诉书的签名135

6.3.2.3 同意起诉136

6.3.2.4 重复136

6.3.2.5 罪状之合并137

6.3.2.6 对公诉书中控罪的修正138

6.3.3 撤销公诉书的动议139

6.3.2.7 公诉书无效139

6.4 保证当事人与证人出庭的审判日期140

6.4.1 安排审判日期140

6.4.2 诉讼当事人出庭140

6.4.2.1 公诉书与审判通知书的送达140

6.4.2.2 通知控方141

6.4.3 保证证人出庭141

6.4.3.1 简介141

6.4.3.2 证人传票与证人命令141

6.4.3.3 法院控制使用证人传票的权力142

6.4.3.3.1 拒签证人传票的固有权力142

6.4.3.4 证人没有或者拒绝出庭、宣誓或者作证143

6.4.3.3.2 宣布证人传票无效143

6.5 初级聆讯145

6.5.1 普通案件145

6.5.1.1 简介145

6.5.1.2 采纳证据的通知145

6.5.1.3 审判前的讨论会146

6.5.2 复杂商业罪行146

6.6 披露责任148

6.6.1 专家证据的通知148

6.6.2 控方的责任149

6.6.2.1 证词与证据的披露149

6.6.2.4 补充证据通知150

6.6.2.2 呈交受解公诉书时的披露150

6.6.2.3 公共利益豁免150

6.3 辩方的责任151

6.6.3.1 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151

第七章 高等法院的审判153

7.1 概述153

7.2 被告人的出庭问题153

7.2.1 被告人不出庭153

7.2.2 被告人出庭154

7.3.1 被告人为法人时的提讯155

7.3.2 提讯之重要性155

7.3 提讯155

7.3.3 非正式提讯156

7.3.4 再提讯156

7.3.5 不提供证据并将指控的罪状存在档案中156

7.4 对公诉书的答辩157

7.4.1 简介157

7.4.2 答辩必须由本人亲自作出157

7.4.3 法人答辩158

7.4.4 对被告人拒绝答辩的处理158

7.4.5 适合答辩159

7.4.5.1 适合答辩的标准160

7.4.5.2 有资格提出适合答辩问题的人160

7.4.5.3 由陪审团审理被告人是否适合答辩161

7.4.7 有罪答辩162

7.4.7.1 简介162

7.4.7.2 被告人必须理解答辩的后果162

7.4.6 无罪答辩162

7.4.7.3 含糊的答辩163

7.4.7.4 有罪答辩的撤回164

7.4.7.5 对较轻罪行的有罪答辩164

7.4.7.6 并非所有被告人都认罪时的有罪答辩165

7.4.7.7 无争议的事实165

7.4.8.2.1 被告人必须又被置于第一次起诉166

的危险处境166

7.4.8.1 法庭上的特殊答辩166

7.4.8.2 (同一案件)前经开释和前经定罪166

7.4.8 特殊的答辩166

7.4.8.2.2 并非根据是否得直宣告无罪168

7.4.8.2.3 合法而又最终的裁定168

7.4.8.2.4 相同或者相似指控170

7.4.8.2.5 答辩的方式172

7.4.8.2.6 (同一案件)前经开释或者前经172

定罪和《人权法案》172

7.4.8.2.7 (同一案件)前经开释或者前经172

定罪和滥用程序172

7.4.8.3 赦免173

7.4.8.3.2 赦免不同于免予起诉174

7.4.8.4 对管辖权的答辩174

7.4.8.3.1 答辩的方式174

7.5 中止诉讼程序的动议175

7.5.1 滥用法律程序175

7.5.2 一般原则175

7.5.3 提出中止诉讼程序的方式176

7.5.4 对滥用法律程序动议的聆讯方式176

7.5.5 提出中止诉讼程序的理由176

7.5.5.1 控方对法庭程序的操纵176

7.5.5.1.1 法官干预律政司的酌情权的权力178

7.5.5.2 延迟179

7.5.5.1.2 法院干预自诉的权力179

7.5.5.2.1 证明责任182

7.5.5.2.2 延迟与《香港人权法案条例》182

7.5.5.3 审判前公开报道183

7.5.5.4 证人缺席185

7.5.5.5 被非法带入香港的人185

7.5.5.5.1 对引渡到香港的被告人指控的限制186

7.5.5.6 禁止翻供188

7.6.1.1 预备讯问189

7.6.1 决定证据是否可采纳189

7.6 关于证据的程序189

定罪189

7.5.6 判决189

7.5.7 程序滥用与(同一案件)前经开释或者前经189

7.6.1.2 可替换程序191

7.6.1.3 对证据可采性的再考虑191

7.6.1.4 关于重审的特别考虑191

7.6.2 根据《复杂商业罪行条例》进行的审判192

7.6.3 现场视察193

7.6.4.2 会见对方证人的权利194

7.6.4.3 证人的豁免权194

7.6.4.1 作证前法庭内的证人194

7.6.4 证人194

7.6.4.4 对证人的保护195

7.6.4.5 易受伤害的证人195

7.6.4.5.1 恐惧证人195

7.6.4.5.2 儿童与精神障碍证人196

7.6.4.5.3 录像记录证据197

7.6.4.5.4 通过现场电视线路提供的证据198

7.6.4.5.5 录取证词198

7.7 陪审团的组成200

7.7.1 陪审员的任职资格与豁免权200

7.7.1.1 任职资格200

7.7.1.2 免除担任陪审员责任的人员201

7.7.2 编制陪审团名单205

7.7.1.3 行政安排陪审团名册205

7.7.3 召集陪审团206

7.7.3.1 挑选陪审员206

7.7.3.2 回避207

7.7.3.2.1 控方和辩方均可申请陪审员回避207

7.7.3.2.2 控方申请陪审员回避208

7.7.3.2.3 辩方申请陪审员回避209

7.7.3.2.4 主审法官解除陪审员的职务209

7.7.3.3 陪审团不能够从陪审团名单中组成209

7.7.4 将被告人交由陪审团审理210

7.7.3.4 陪审团宣誓210

7.7.5 主审法官向陪审团作开审陈词211

7.8 延期审理212

7.9 聆讯213

7.9.1 控方陈述213

7.9.1.1 控方开审陈词213

7.9.1.2 诘问证人214

7.9.1.3 被告人对控方证人盘问的权利214

7.9.1.4 盘问控方证人的顺序215

7.9.2 确定案件是否需要答辩215

7.9.2.2 案件毋须答辩时的程序216

7.9.2.3 陪审团撤销案件的权利216

7.9.2.1 法庭负有说明理由的责任216

7.9.3 辩方陈述217

7.9.3.1 辩方开始陈述217

7.9.3.2 辩方证人、被告人与其配偶作证217

7.9.3.3 证人作证的顺序218

7.9.4 法官传唤证人的权力218

7.9.6 结案陈词以及在结束发言之前向主审法官219

7.9.6.1 控方的结案陈词219

所作的陈词219

7.9.5.2 辩方再陈述219

7.9.5.1 控方再陈述219

7.9.5 再陈述219

7.9.6.2 辩方的结案陈词221

7.10 对陪审团的管理221

7.10.1 简介221

7.10.2 陪审团必须集中注意力222

7.10.3 解散陪审团或者解除陪审员的职务222

7.10.4 解散陪审团或者解除陪审员职务的方式223

7.10.5 解散陪审团或者解除陪审员职务的依据223

7.10.5.1 错误地接纳了证据223

7.10.5.2 陪审员有偏见或者有不正当行为224

7.10.5.4 诉讼程序不能依法继续下去225

7.10.5.3 审判中出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225

7.10.6 陪审员死亡或者被解职的后果226

7.11 法官总结与对陪审团的指导226

7.11.1 总结226

7.11.2 公正地向陪审团说明辩方陈词的责任227

7.11.3 对陪审团的指导228

7.11.3.1 简介228

7.11.3.2 处以较轻的罪与交替罪230

7.11.3.3 品格230

7.11.3.4 认人231

7.11.3.6 追加证明232

7.11.3.5 声音认定232

7.11.3.7 被告人撒谎234

7.11.3.8 被告人在法庭外作的关于同案被告人234

的证词234

7.11.3.9 被告人口供中声明无罪的辩解235

7.11.3.10 敌意证人235

7.11.3.11 凯文·布朗指导235

7.11.3.12 对一致意见与裁定的指导236

7.11.4 主审法官的评论237

7.11.4.1 对被告人没有提供证据和传唤证据的237

评论237

7.11.6 律师评论总结中错误的作用239

7.11.5 法官作指导与陪审团退庭的时间239

无罪的结果239

7.11.4.3 提及对被告人定罪或者对证人宣告239

7.11.4.2 建议宽恕239

7.11.7 陪审团提出的问题与对陪审团重新指导240

7.12 陪审团评议241

7.12.1 陪审团退庭讨论裁定241

7.12.2 法官指导与陪审团退庭评议241

7.12.3 与陪审团交流241

7.12.4 陪审团的问题241

7.12.5 将陪审团成员召集在一起的法院官员242

7.12.6 带入陪审团评议室的物品与材料242

7.12.9 陪审团退庭评议后解散243

7.12.8 对陪审团作出裁定施加压力243

7.12.7 陪审员在退庭后生病243

7.12.10 陪审团不能作出裁定244

7.13 裁定244

7.13.1 简介244

7.13.2 允许通过的多数245

7.13.3 公诉书中有多项指控246

7.13.4 公诉书中指控的交替罪状246

7.13.5 公诉书中未指控的交替罪状247

7.13.6 主审法官接受裁定247

7.13.7 宣告无罪248

7.13.8 模棱两可或者不相一致的裁定248

7.13.10 地方法院法官的裁定250

7.13.9 不完整的裁定250

7.14.1 简介251

7.14.2 请求终止判决251

7.14.3 主审法官死亡251

7.14 判决251

7.15 保释等候量刑252

第八章 量刑253

8.1 概述253

8.2 量刑的目的253

8.2.1 量刑的原则253

8.2.2 惩罚性的量刑253

8.2.4 预防254

8.2.3 多种目的之量刑254

8.2.5 威慑255

8.2.5.1 个别威慑255

8.2.5.2 普遍威慑255

8.2.6 感化或者使罪犯改过自新256

8.2.7 报复257

8.3 量刑阶段中的司法酌情权258

8.3.1 法院的酌情权与最高刑258

8.3.2 量刑准则259

8.3.3 量刑与变化中的社会价值观259

8.3.5.2 复查量刑260

8.3.5.1 援引相关证据260

8.3.5.3 要求有量刑准则260

8.3.4 尽量避免量刑过分悬殊260

8.3.5 控方在量刑中的作用260

8.4 刑罚之选择261

8.4.1 非监禁性刑罚261

8.4.1.1 社会服务令261

8.4.1.1.1 颁发社会服务令的条件261

8.4.1.1.2 数个命令262

8.4.1.1.3 颁发社会服务令的程序262

8.4.1.1.4 社会服务令规定的义务262

8.4.1.1.5 要予以考虑的个人特征262

8.4.1.1.6 工作的种类262

8.4.1.2 罚金263

8.4.1.1.7 命令的撤销263

8.4.1.1.8 违反社会服务令263

8.4.1.2.1 判处罚金的一般权力264

8.4.1.2.2 因没有缴纳罚金而判处监禁264

8.4.1.3 赔偿265

8.4.1.4 感化265

8.4.1.5 无条件释放或者有条件释放266

8.4.1.6 具保守行为266

8.4.1.7 刑事破产令266

8.4.1.8 没收266

8.4.1.9 吊销驾驶执照267

8.4.1.8.3 特别理由267

8.4.1.8.1 《贩毒(追讨得益)条例》267

8.4.1.8.2 《有组织及严重罪行条例》267

8.4.2 监禁性刑罚268

8.4.2.1 监禁268

8.4.2.2 缓刑269

8.4.2.2.1 例外的犯罪269

8.4.2.2.2 程序270

8.4.2.2.3 缓刑之重新考虑270

8.4.2.3 劳役中心270

8.4.2.4 教导所271

8.4.2.5 戒毒所271

8.5.1 选择确定要判处的刑罚272

8.4.2.6 入院令272

8.5 量刑的程序272

8.5.2 量刑判决的基础273

8.5.2.1 事实之认定273

8.5.2.2 与犯罪无关的事实273

8.5.2.3 个人特征273

8.5.2.4 报告273

8.5.3 立法上的限制与量刑准则273

8.6 同时执行的刑罚或者连续执行的刑罚274

8.5.7 量刑的理由274

8.5.5 减轻处罚的因素274

8.5.4 加重处罚的因素274

8.5.6 监禁期限274

8.7 提高处刑275

8.7.1 资料275

8.7.2 被告人的反对权和提出异议权276

8.7.3 对量刑的影响276

8.8 认罪求情协议276

8.8.1 辩方律师的作用276

8.8.3 法官的作用277

8.9 答辩与量刑277

8.8.2 与法官私下商量277

8.10 同案被告人与量刑278

8.11 减轻处罚278

8.11.1 认罪278

8.11.1.1 减轻处罚的理由279

8.11.1.2 减轻的幅度279

8.11.2 补偿280

8.11.3 程序280

8.12 考虑罪行281

8.13 重审后量刑281

8.14 少年罪犯281

8.14.2 刑罚的选择282

的量刑282

8.14.1 少年法庭对其他法庭定罪的儿童或者少年282

8.14.3 机构284

第九章 上诉287

9.1 概述287

9.1.1 上诉的一般权利287

9.1.2 对上诉案件有司法管辖权的法院287

9.2 对裁判法院的判决提出上诉288

9.2.1 以判案述要方式提出上诉288

9.2.1.1 上诉的主题288

9.2.1.3.1 时限289

9.2.1.3 程序289

9.2.1.2 上诉人289

9.2.1.3.2 陈述案情290

9.2.1.3.3 上诉人担保290

9.2.1.3.4 裁判官有权修正判案述要或者290

拒绝陈述判案述要290

9.2.1.3.5 判案述要的移送及通知答辩人291

9.2.1.3.6 排定日期291

9.2.1.3.7 审讯291

9.2.2 以一般方式提出上诉291

9.2.2.1 上诉的主题291

9.2.2.3.2 申请的时限292

9.2.2.3.1 书面通知292

9.2.2.3.3 申请宽限上诉期292

9.2.2.2 上诉人292

9.2.2.3 程序292

9.2.2.3.4 具结293

9.2.2.3.5 陈述案情293

9.2.2.3.6 送达当事人的文件293

9.2.2.3.7 将案件移送到高等法院293

9.2.2.3.8 诉讼程序与判决293

9.2.3 上诉审理期间的保释294

9.2.4 高等法院法官在上诉审中的权力294

9.3.1 定罪295

9.3.2 经公诉程序定罪295

9.3 对经公诉定罪提出上诉295

9.3.3 仅涉及法律问题的上诉296

9.3.4 涉及其他理由的上诉296

9.3.5 上诉法院对既涉及事实问题又涉及法律297

问题的上诉的处理297

9.3.6 对定罪提出上诉的理由297

9.3.6.1 不可靠和不令人满意的定罪297

9.3.6.1.1 有潜在的疑点297

9.3.6.1.2 过度的司法干涉298

9.3.6.1.3 主审法官作了不恰当的评述298

9.3.6.1.4 陪审团作出不相一致的裁决298

9.3.6.1.7 认人问题299

9.3.6.1.6 未评估证据299

9.3.6.1.5 控方没有告知被告人或者向299

被告人公开证人299

9.3.6.1.8 对吻合证据未作指导300

9.3.6.1.9 带有偏见的陪审团成员的行为300

不端300

9.3.6.2 对法律问题作错误的决定300

9.3.6.3 严重违法302

9.3.7 对作有罪答辩而宣告有罪提出上诉的理由303

9.3.8 审判并无不公305

9.4 对量刑提出上诉306

9.4.1 对根据公诉书定罪后量刑提出上诉的权利306

9.4.2 上诉法院的权力308

9.5 对因精神错乱而无罪的裁决的上诉309

9.6 对无行为能力的裁决提出上诉310

9.7 律政司对释放令提起上诉312

9.8 律政司对撤销公诉的命令提出上诉313

9.9 对公诉审讯期内作出的裁决提出上诉313

9.9.1 保留何时可以作出314

9.9.2 法院审理保留问题的权力314

9.10 律政司对地方法院作出的开释令提出上诉315

9.10.1 程序315

9.11.1 对高等法院的开释或者中止诉讼的裁决316

不能上诉316

9.10.2 上诉法院的权力316

9.11 律政司请示法律问题316

9.11.2 律政司请示法律问题317

9.12 律政司对量刑要求进行复查318

9.12.1 申请批准复查318

9.12.2 对答辩人的关押320

9.12.3 对申请的审理320

9.13 港督向上诉法院征求意见322

9.14.2 上诉的理由324

9.14.4 上诉期限324

9.14.3 被告人在场324

9.14.1 申请批准324

9.14 惯例与程序324

9.14.5 上诉人在场的权利326

9.14.6 推延审理327

9.14.7 因缺乏控方而撤回上诉和驳回上诉327

9.14.8 对原判法院记录有异议328

9.14.9 副本的准备329

9.14.10 上诉案件中的证物329

9.14.11 对无理由的上诉的处理329

9.14.1  控方在上诉中的责任329

9.14.13 时限的消灭330

9.14.14 上诉法院判决的送达331

9.14.15.1 在上诉法院提出的新证据332

9.14.15 上诉审中的证据332

9.14.15.2 惯例333

9.14.15.3 在英国枢密院提出新的证据333

9.14.15.4 对新证据的评估333

9.15 重审333

9.15.1 命令重审权333

9.15.2 原则334

9.15.3 对被宣告无效的审判的重审335

9.15.4 重审地点335

9.15.5 命令重审后作出的其他重要命令336

9.15.6 重审后的量刑336

9.15.7 重审时公诉书的性质336

9.16.1 要获得特别批准337

9.16 向英国枢密院上诉337

9.16.2 审理338

9.17 涉及上诉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时的保释338

9.17.1 等候上诉时的保释338

9.17.1.1 可以提出申请保释的次数340

9.17.2 保留法律问题让香港上诉法院考虑341

9.17.3 律政司申请复查量刑341

9.17.4 在审讯期间或者香港上诉法院已保留其341

决定后的保释341

9.17.5 释放令被推翻后的保释341

9.17.6 推翻撤销公诉令后的保释342

9.17.7 重审令颁发后的保释342

9.17.8 保释等待控方向英国枢密院提出上诉342

1996《香港刑事诉讼程序法》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秉志中文主编 199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刑事诉讼法(1936 PDF版)
刑事诉讼法
1936 商务印书馆
刑事诉讼法( PDF版)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教程(1986 PDF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
1986
刑事诉讼法教程(1982 PDF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
1982
刑事诉讼法( PDF版)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教程(1989 PDF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
1989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教程(1989 PDF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
1989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香港民事诉讼法(1997 PDF版)
香港民事诉讼法
1997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香港刑事诉讼法(1997 PDF版)
香港刑事诉讼法
1997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香港刑事诉讼程序法纲要(1997 PDF版)
香港刑事诉讼程序法纲要
1997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教程(1981 PDF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
1981 重庆:重庆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教程(1982 PDF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
1982 北京:群众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教程(1986 PDF版)
刑事诉讼法教程
1986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1996 PDF版)
刑事诉讼法
1996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1993 PDF版)
刑事诉讼法
1993 月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