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地质学》求取 ⇩

绪论1

第一篇 成煤作用与煤的变质类型3

第一章 成煤作用--煤的形成3

第一节 成煤原始物质3

一、植物的演变与成煤作用的关系3

二、成煤原始物质4

第二节 植物遗体堆积的环境和方式8

一、植物遗体堆积的环境8

二、植物遗体的堆积方式12

第三节 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13

一、泥炭化作用13

二、腐泥化作用17

三、煤的成因分类18

第四节 煤化作用18

一、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19

二、煤化过程中煤的成分和性质的变化20

三、煤化作用中的地质因素22

四、煤的变质指标和变质阶段的划分26

第二章 煤的变质类型31

第一节 深成变质作用31

一、深成变质作用的概念31

二、深成变质作用的规律和地质特征31

第二节 岩浆变质作用35

一、接触变质作用36

二、区域岩浆热力变质作用37

第三节 动力变质作用39

第二篇 煤质的研究和评价40

第三章 煤岩学研究40

第一节 煤的肉眼研究40

一、煤的物理性质、结构和构造40

二、煤的肉眼煤岩成分和光泽岩石类型49

三、各种成因类型煤的特征及用途51

四、煤的肉眼研究方法55

第二节 煤的显微镜下研究58

一、煤的显微组成58

二、煤的显微煤岩类型70

三、煤的显微镜下研究方法简介71

第四章 煤的化学研究76

第一节 煤的工业分析76

第二节 煤的元素分析及各种基准的换算78

第三节 煤的工艺性质80

第四节 我国煤的工业分类85

一、中国煤(以炼焦煤为主)分类方案85

二、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85

第五章 煤的综合利用及煤质评价89

第一节 煤的综合利用89

第二节 工业用煤的煤质要求89

二、煤质评价方法94

第三节 煤质评价94

一、煤质评价及其依据94

三、煤质评价举例96

第三篇 含煤建造与煤田100

第六章 含煤建造100

第一节 概述100

第二节 含煤建造的岩石性质特征100

第三节 含煤建造的沉积相特征101

一、沉积相的一般概念101

二、沉积相的成因标志101

三、含煤建造中常见的沉积相及其特征109

一、不同沉积环境中旋回结构的特征117

第四节 煤建造的旋回结构117

二、旋回结构的形成120

三、旋回的划分与命名122

第七章 煤层及其风氧化带124

第一节 煤层及其一般特征124

一、煤层及其基本形态124

二、煤层结构125

三、煤层的顶底板126

四、煤层中的结核、包体和化石126

第二节 煤层的形成和分岔127

一、煤层的形成127

二、煤层分岔的成因和类型128

第三节 煤层厚度及其变化的原因130

一、煤层厚度130

二、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131

第四节 煤的风化和煤层的风氧化带143

一、煤的风化143

二、煤层的风化带和氧化带144

三、氧化煤的鉴定标志和特征145

第八章 含煤建造的古地理类型148

第一节 概述148

一、近海型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的控制因素148

三、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的划分149

二、内陆型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的控制因素149

第二节 海陆交替相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及特征150

一、浅海型150

二、滨海平原型152

三、滨海冲积平原型152

四、滨海三角洲型154

五、滨海山前(山间)平原型155

六、海湾型156

第三节 陆相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及特征158

一、内陆山间盆地型158

二、内陆盆地型161

一、非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163

第二节 聚煤盆地的类型163

第九章 聚煤盆地和聚煤古构造163

第一节 概述163

二、构造成因的聚煤盆地164

第三节 聚煤盆地的同沉积构造166

一、重力成因的同沉积构造166

二、构造成因的同沉积构造168

第四节 聚煤盆地的发展和演变172

一、聚煤盆地基本类型的转化172

二、聚煤盆地的超覆扩张和退缩分化173

三、聚煤盆地的侧向迁移174

第五节 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构造的关系175

一、富煤带、富煤中心178

第十章 富煤带的形成及分析方法178

第一节 富煤带及其形成条件178

二、富煤带的形成条件180

第二节 富煤带的空间展布及其控制因素181

一、富煤带的展布特点181

二、控制富煤带空间展布的因素183

第三节 含煤性分析187

一、含煤性概念187

二、含煤性分析方法189

第十一章 含煤建造期后变化--煤田的赋存和分布规律203

第一节 煤田、煤产地的概念203

一、含煤建造的赋存204

第二节 含煤建造的赋存及煤田的构造形态204

二、煤田的构造形态205

第三节 含煤建造的分布规律216

一、控制含煤建造分布的因素216

二、期后构造对含煤建造分布的影响216

第十二章 含煤建造中的有益矿产222

第一节 含煤建造中的共生沉积矿产222

一、油页岩222

二、铝土矿和耐火粘土矿223

三、沉积铁矿224

四、其它矿产225

第二节 含煤建造中的有用伴生元素226

第十三章 煤层对比228

第一节 煤层对比及其任务228

第二节 煤层对比方法228

一、标志层层间距对比法228

二、煤层本身特征对比法230

三、相--旋回特征对比法232

四、古生物对比法233

五、岩矿特征对比法236

六、地球化学特征对比法240

七、地球物理测井对比法242

第三节 煤层对比的步骤242

一、概述244

第十四章 石煤、碳沥青及煤成气244

第一节 石煤244

二、石煤的物理、化学及工艺性质245

三、石煤的成因及后期变化246

第二节 碳沥青247

一、概述247

二、碳沥青的性质247

三、碳沥青的成因248

四、碳沥青矿床主要地质特征248

第三节 煤成气249

一、煤成气及其在天然气中的地位249

二、煤成气的分类及特征249

三、煤成气田形成的条件250

第四篇 中国煤田地质简介252

第十五章 中国煤田地质概况252

第一节 煤炭资源简介252

一、世界煤炭资源概况及其分布特点252

二、我国煤炭资源概况253

第二节 我国聚煤作用的基本特征256

一、我国的成煤期256

二、我国聚煤作用的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特征257

三、我国聚煤作用在空间上分布的特征259

四、我国古陆上成煤的特征259

六、我国各聚煤期的煤质特征260

五、我国煤的变质程度和煤厚的分布特征260

一、聚煤区的概念263

二、我国聚煤区的划分263

第三节 我国聚煤区及其划分263

第十六章 我国各聚煤区的基本特征274

第一节 化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区274

一、化北聚煤区的基本情况274

二、化北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275

第二节 华南二叠纪聚煤区285

一、华南二叠纪聚煤区的基本情况285

二、华南晚二叠世聚煤作用287

一、东北聚煤区的基本情况289

第三节 东北侏罗纪聚煤区289

二、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聚煤作用*291

第四节 西北侏罗纪聚煤区295

一、西北聚煤区的基本情况295

二、西北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297

第五节 西藏滨西中生代及第三纪聚煤区300

一、概况300

二、聚煤期及分布300

第六节 台湾第三纪聚煤区302

参考文献304

1989《煤田地质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邹常玺,张培础编 1989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煤田地质构造研究(1980 PDF版)
煤田地质构造研究
1980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湖南煤田地质勘探(1994 PDF版)
湖南煤田地质勘探
1994
煤田地质及勘探( PDF版)
煤田地质及勘探
北京矿业学院煤田地质教研组
煤田地质研究文集(1996 PDF版)
煤田地质研究文集
1996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钻探设备(1988 PDF版)
煤田地质钻探设备
1988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通俗讲话(1957 PDF版)
煤田地质通俗讲话
1957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1987 PDF版)
煤田地质
1987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填图学(1990 PDF版)
煤田地质填图学
1990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煤田地质学(1958 PDF版)
煤田地质学
1958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钻探编录(1976 PDF版)
煤田地质钻探编录
1976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遥感地质学(1994 PDF版)
煤田遥感地质学
1994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与勘探(1996 PDF版)
煤田地质与勘探
1996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学(1993 PDF版)
煤田地质学
1993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煤田地质勘探方法(1986 PDF版)
煤田地质勘探方法
1986 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
煤田地质标准图例(1963 PDF版)
煤田地质标准图例
1963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