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模式和对策》求取 ⇩

目 录1

第一章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1

的新视点1

第一节资源、环境与经济的作用过程1

一、资源、环境与经济是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1

二、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正向作用——协同、进化的良性循环3

三、经济与资源、环境的逆向作用——矛盾、制约的恶性循环4

四、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基本准则——6

可持续发展6

第二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8

经济学分析8

一、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外部不经济性8

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11

三、市场失灵导致环境退化12

第三节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视点13

一、产业型污染的经济学分析15

二、城市型污染的经济学分析16

三、资源过度消费的经济学分析17

第四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19

一、资源与环境演变的“U”形规律19

二、污染物传递的“倒金字塔”规律20

三、资源、环境效益的“后发优势”规律20

四、资源利用和替代的不确定性21

五、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不可逆转性21

六、有效污染定理22

第五节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基本24

矛盾24

一、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低下24

的矛盾24

二、重化学工业迅猛发展与污染治理滞后的矛盾25

的矛盾26

四、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与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26

严重滞后的矛盾26

三、城市化和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与城市基础设施26

五、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的27

矛盾27

六、水资源紧缺与水污染不断加剧的矛盾28

七、人口不断增长与耕地逐渐减少的矛盾28

八、人口增长高峰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素质较低的29

矛盾29

九、矿产资源短缺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矛盾30

十、生态基础脆弱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矛盾31

十一、经济体制转型与政府对资源和环境管理不善32

的矛盾32

第二章警钟常鸣的环境问题34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全球性35

第二节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及特点37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37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特点40

一、我国区域环境现状43

第三节我国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明显43

二、我国区域环境状况分类47

三、我国区域环境特征及其变化50

四、我国区域环境变化分析53

第四节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55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变迁55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渊源57

一、环境资源的变化趋势64

第五节我国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64

二、我国环境状态的社会经济评价及趋势分析65

第三章新一轮人口危机68

第一节人口膨胀——滚滚而来的新一轮人口浪潮69

一、中国人口总量变化及现状特点69

二、中国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预测72

三、中国未来的人口承载力78

第二节中国人口素质危机80

一、中国的人口素质现状81

二、高素质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86

第三节 “银色浪潮”——中国人口老龄化87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87

二、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冲击90

第四节 民工潮与人口流动96

一、民工潮的涌现96

二、民工潮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9

第四章水土资源与粮食保障的挑战105

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演变态势105

一、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估计105

二、土地资源供需总量变化态势107

三、土地资源供需区域变化态势111

四、土地资源供需结构变化态势111

五、土地资源退化和损失的现状及其根源115

短缺120

一、对中国水资源的基本估计:水资源严重120

第二节水资源的演变态势120

二、水资源供需总量变化态势:需求大于供给123

三、水资源供需区域变化态势123

四、水资源供需结构变化态势126

第三节粮食保障的趋势预测128

一、对中国粮食供需趋势的研究综述128

二、粮食供需总量变化态势136

三、粮食供需区域变化态势148

四、粮食供需结构变化态势151

第五章农村工业化的资源与环境153

问题153

第一节农村工业化中的资源问题155

一、资源占用量大155

二、资源浪费严重156

三、资源破坏惊人159

一、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60

第二节农村工业化中的环境问题160

二、农村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危机163

第三节发展趋势165

第六章工业“粮食”短缺及其环境170

危机170

第一节基本态势171

一、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171

二、贫矿多、富矿少,主力能矿资源严重短缺,173

资源保障困难重重173

三、资源空间丰度差异较大,资源分布与产业176

布局严重错位176

四、资源开发利用粗放,综合利用程度低,180

破坏浪费惊人180

五、能源结构失衡,资源开发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183

第二节能源、矿产资源供需的未来趋势187

一、能源工业资源188

二、钢铁工业资源193

三、有色金属工业资源196

四、化学、建材工业资源199

第三节能源、原材料工业引发的环境问题走势201

一、大气污染呈加剧趋势202

二、江河水质恶化202

三、固体废物增多203

四、农业生态形势严峻204

问题206

第七章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和环境206

第一节城市化与土地资源问题207

一、城市正在蚕食着农田,土地资源趋于紧缺207

二、城市用地增长快于城市人口增长,土地利用210

效率不高210

三、城市用地地区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矛盾212

突出212

四、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218

五、城市规模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19

六、城市用地无度扩展和耕地减少的深层原因220

第二节城市化与城市大气污染221

一、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和紧迫性222

二、城市大气污染的特征224

三、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因素226

第三节城市化与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227

一、城市化与水资源的问题228

二、城市水污染日趋严重230

三、造成城市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严重的原因233

一、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演变趋势235

第四节城市化与资源和环境的演变趋势235

二、城市化与水资源的需求变化趋势237

三、城市化与城市环境污染的演变趋势239

第五节城市垃圾成灾及其困扰症241

一、我国城市垃圾灾害形成与处置的基本特征242

二、我国城市垃圾灾害发展的现状灾情245

生存空间250

一、海洋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接替资源和250

第一节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重大意义250

第八章海洋资源与环境形势严峻250

二、中国海洋资源丰富多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51

三、我国海洋经济开发初具规模,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254

第二节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重大问题258

一、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勘探、开发程度和技术水平较低258

二、资源开发各自为政,酷渔滥捕,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259

三、陆源污染严重,海陆生态系统失衡,近海海洋环境污染形势严峻261

四、海平面上升与海水入侵是东部沿海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266

五、台风和洪涝等灾害增多,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危害加大268

六、海洋资源与环境管理问题突出269

第九章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70

第一节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与基础271

一、设置原则271

二、设置的国际国内基础273

一、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277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置框架与指标辨识277

二、指标辨识与量化应用282

第三节 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整体发展实力的综合287

评估287

一、区域综合发展实力的综合评估方法287

二、淮海经济区综合发展实力的测评及与苏鲁豫皖四省的比较分析290

第十章 中国21世纪资源节约型可持续301

发展模式301

第一节战略依据301

一、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301

二、工业化起飞阶段的发展特征决定了资源与环境303

问题的不可避免性和长期性303

展道路304

四、传统发展模式与“零增长”和“低增长”304

的危机304

三、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众多、资源短缺、304

环境污染的重大压力迫使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304

第二节战略原则307

一、经济原则307

二、重点突破原则307

三、系统协调原则308

四、区域原则308

第三节战略目标309

一、第一阶段战略目标309

六、补偿原则309

五、生态原则309

二、第二阶段战略目标311

三、第三阶段战略目标311

第四节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容和机制312

一、模式内容312

二、动力机制316

第十一章战略对策319

全面实施320

第一节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320

一、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321

协调人地关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321

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促使资源在空间的优化323

配置,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缩小地区差距323

三、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协调全社会人际关系,324

建立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不断进324

步和可持续发展324

四、提高个体文化素质,使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个公324

民自觉自愿的自我行动,达到全民族的可持续324

发展324

五、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地球伦理观324

道德325

境,净化社会主义文化市场325

八、加强全民族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325

七、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增强职业325

口自身生产的良性循环和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325

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计划生育,促进人325

第二节缓解中国人口危机的对策326

一、大力发展经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326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的老年人社会服务保障体328

系,改革现行养老金制度328

三、高效开发人力资源,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331

第三节城市化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对策334

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市场机制,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335

二、利用市场机制和加强环境法规,彻底实现污染者负担损失的规定336

三、实行资产化和产业化管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途径337

四、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337

观念337

五、加强城市垃圾的综合整治和利用338

六、开展绿色税收活动,依法治灾,建立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341

第四节乡镇企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对策342

一、把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贯穿到乡镇环境与发展综合规划中,促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保护有机结合343

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经济行为344

二、综合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乡镇344

的实用技术345

三、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开发重污染行业防治污染345

四、加强基层保护管理组织队伍建设和社会公众346

参与346

第五节加强土地和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增强粮食347

保障的对策347

一、保护耕地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和347

必由之路347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国际比较349

三、切实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管理350

四、建立健全宏观性土地政策和制度,有效调控土354

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54

五、开源节流并举,加强水资源保护及高效利用,357

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357

地资源,缓解粮食供求紧张矛盾,提高中国粮362

食保障安全362

六、面向全部国土,广开食物来源,充分利用非耕362

第六节 建立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构想364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内涵及意义365

二、可持续发展优化决策中现代信息及网络技术的368

应用现状与机遇368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构建372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375

一、强化现代海洋意识377

第七节我国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对策377

二、加强海洋管理的体制、法规和政策建设378

三、实行海洋的资产化管理378

四、对海洋资源与环境进行功能区划管理378

第八节加强资源产权管理的对策379

一、矛盾冲突379

二、原因分析380

三、资源产权的实现形式382

参考文献385

1999《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新论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模式和对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董锁成主编 199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999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PDF版)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迈向廿一世纪的中国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迈向廿一世纪的中国 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999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1998 PDF版)
资源、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1998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9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绿色战略:21世纪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7 PDF版)
绿色战略:21世纪中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97 青岛:青岛出版社
资源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1994 PDF版)
资源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
1994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长江地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长江地区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999 武汉:武汉出版社
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
1999 武汉:武汉出版社
山东省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1998 PDF版)
山东省人口、资源、环境与农业持续发展
1998 北京:气象出版社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1998 PDF版)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利用
1998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999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999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999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999 PDF版)
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1999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