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集 七集》求取 ⇩

何兹全教授序1

自序1

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1

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14

一、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14

二、这几条主要河流本来流量的探溯14

三、河流流量减少的原因的探索31

四、森林对于河流流量的影响43

五、小结49

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51

一、历史上西安周围可以行船的河流51

二、旱旸灾害与诸河的流量56

三、地震起伏与诸河的流量60

四、森林的有无对于河水流量的影响65

五、诸河的涨溢69

六、增加诸河流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71

附1:关于根本解决西安城市用水问题的建议73

附2:关于史念海教授建议解决西安用水问题的意见报告75

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变迁及其对王朝盛衰的影响77

一、隋唐时期农牧地区的界线78

地图79

唐代富庶的农耕地区及畜牧地区图79

二、富庶的农耕地区及其变迁82

三、长安西北的半农半牧地区及其变迁89

四、陇右道及关内道的西北部半农半牧地区的破坏和占据此地吐蕃族人的内附95

五、小结97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100

一、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推测交通的起源和当时道路的雏形100

二、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间的交通道路105

三、春秋时期横贯南北和纵通东西的交通道路120

一、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134

战国时期的交通道路134

二、邗沟与长江会合处的扬州146

二、经济都会的兴起及其有关的交通道路155

三、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网的设想166

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174

上篇 运河的畅通及其沿岸的都会174

一、运河的开凿和连缀174

三、汴渠及其沿岸的汴、宋两州181

四、徐州和楚州185

五、江南河畔的润、常、苏、杭诸州188

六、永济渠沿岸的魏、贝、幽三州191

下篇 长江的航运及其沿岸的都会194

一、长江的源头及其较大的支流194

二、与扬州相伯仲的益州196

三、长江沿岸的都会200

四、涪水岸旁的梓州204

五、湘、赣两水及洪州和潭州205

六、汉水及其沿岸的梁州和襄州207

七、六朝故都遗址所在地的昇州210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212

一、唐代通西域的道路及其渊源213

二、凉州和鄯州220

三、甘州和敦煌225

四、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229

五、原州和邠州231

六、秦州和凤翔府235

唐代原州的木峡关和古门关239

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249

(一) 起伏于重泉附近洛河两岸的秦国“堑洛”长城251

(二) “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的魏国西长城252

1.魏国西长城图253

地图253

(三) 秦国的上郡塞及其斜亘于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之北的长城258

2.秦昭襄王时长城图259

(四)“由代并阴山下至于高阙”的赵国北长城260

3.赵国北长城图263

(五) 秦始皇所筑的长城及其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的段落264

4.秦始皇时长城图(临洮高阙间)268

(六) 西汉对于秦始皇长城的修整及其始筑令居以西的长城270

5.汉武帝时令居以西长城图272

(七) 秦汉两代长城所经过的阴山和高阙273

(八) 阴山和贺兰山之间秦汉王朝的疆界及当地长城的走向278

(九) 汉武帝时所筑的长城279

6.汉武帝时所筑的外城图280

(十) 北魏和隋的长城281

7.北魏赤城五原间长城图282

8.隋长城图284

(十一) 伸延到西北地区的金源界壕285

(十二) 见于现在地图上的明长城286

9.西北地区明长城轮廓图287

(十三) 长城的形式289

(一) 渭洛两河下游秦魏两国的对立和隔着洛河的争执291

二、两相对立局面的形成及其有关长城的作用291

(二) 战国时期秦国有关南北对立局面的两条长城的演变294

(三) 秦汉两代横亘于北陲的长城和当时南北对立局面的关系298

(四) 东汉时南北对立局面的变化及部分长城失去了原有的作用301

(五) 隋初对于突厥的防范及灵武绥州之间的长城所起的作用304

(六) 明代为防御鞑靼和瓦刺而建筑的长城307

(七) 明代延绥镇的守卫和鞑靼冲破延绥镇的长城对于都城北京的威胁310

(八) 明代对于收复延绥镇外的河套的一些设想312

10.明代延绥镇长城图314

(九) 明代三边总督的驻地和鞑靼冲过长城进入西海附近各处315

(十) 西北地区东北隅的诸长城及其间各自有关的南北对立形势318

三、长城的建筑对于自然形势的利用和补苴324

(一) 长城对于山地的利用和山上山下的长城325

(二) 筑于水滨河畔的长城和长城与河流的交叉328

11.府谷河曲间明代长城图331

(三) 长城对于可以行军的交通要道的控制和维护335

12.明代凉州宁夏两卫间长城图344

(四) 利用沙漠和盐碱地作为屏障的长城345

(五) 长城对于自然形势的补苴349

一、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布局351

四、小结352

《秦长城与腾格里沙漠》跋359

郦道元与其《水经注》中所记的高阙370

论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376

十六国时期各割据霸主的人口迁徙385

一、汉及前赵的迁徙人口387

地图389

1.汉及前赵迁徙人口图389

二、后赵的迁徙人口390

2.后赵迁徙人口图395

三、前燕的迁徙人口396

3.前燕迁徙人口图399

四、前秦的迁徙人口400

4.前秦迁徙人口图403

五、后秦的迁徙人口404

5.后秦迁徙人口图407

六、西秦的迁徙人口408

6.西秦迁徙人口图412

七、五凉的迁徙人口413

7.前凉迁徙人口图415

8.后凉迁徙人口图416

9.北凉迁徙人口图419

10.西凉迁徙人口图420

11.南凉迁徙人口图422

八、后燕及南北二燕的迁徙人口423

12.后燕迁徙人口图425

13.南燕迁徙人口图426

九、赫连夏国的迁徙人口427

14.北燕迁徙人口图427

15.赫连夏国迁徙人口图428

十、成汉的迁徙人口430

16.成汉迁徙人口图431

十一、北魏统一北方前的迁徙人口432

17.北魏初年迁徙人口图433

十二、小结437

一、华族与非华族的称号438

西周与春秋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杂居及其地理分布438

二、西周时期华族与非华族的居地及其间的斗争439

三、春秋初年的戎狄部落和诸侯封国的攘夷行动450

四、楚国势力的扩张及其附近各部落的杂居470

五、伊洛流域的戎人480

六、秦国及其附近的各部落483

七、东方海滨各部落488

八、燕国及其周围的非华族部落492

九、华族与非华族的融合495

一、维州的形势及其没于吐蕃的年代497

说唐与吐蕃相争已久的维州城497

二、韦皋的经营维州499

三、牛李党争对于维州得失的影响502

论战国时期的“插花地”504

论唐代贞观10道和开元15道520

一、唐代道的制度的创立及其演变522

二、因山川形便所划分的贞观10道和开元15道529

三、道的区划与军事上的运用538

四、各地人口的多寡与道的区划543

五、道的区划与经济的关系549

六、小结555

陕西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558

一、咸阳和长安558

二、关西的风气和人物562

三、关于经济的发达和都会的繁荣566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570

一、禹贡学会的成立和《禹贡半月刊》的创刊570

二、禹贡学会的命名573

三、禹贡学会的工作576

四、《禹贡半月刊》中的文章579

五、由地理沿革学到历史地理学的转变582

1999《河山集 七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史念海著 1999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山河吟  诗集(1984 PDF版)
山河吟 诗集
1984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情剑山河 上集( PDF版)
情剑山河 上集
故国山河集( PDF版)
故国山河集
陵文山全集 卷七( PDF版)
陵文山全集 卷七
白香山集(七)(1933 PDF版)
白香山集(七)
1933
河竹新七及竹柴其水集(1929.07 PDF版)
河竹新七及竹柴其水集
1929.07 春陽社
泰国山河  第七区( PDF版)
泰国山河 第七区
血旗震山河  第1集( PDF版)
血旗震山河 第1集
毅力出版社
血旗震山河  第2集( PDF版)
血旗震山河 第2集
毅力出版社
唐别集七种  玉山樵人集( PDF版)
唐别集七种 玉山樵人集
横云山人集  志七十一-七十三( PDF版)
横云山人集 志七十一-七十三
横云山人集  志七十四-志七十七( PDF版)
横云山人集 志七十四-志七十七
河山集  六集(1997 PDF版)
河山集 六集
1997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河山集  4(1991 PDF版)
河山集 4
1991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河山集(1981 PDF版)
河山集
1981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