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53 第8册》求取 ⇩

一、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新面貌”战略(1953年1月)1

(一)1952年大选和两党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争论1

胡佛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和塔夫脱的“为美国人民的对外政策”1

杜勒斯的“一项勇敢的政策”6

艾森豪威尔的竞选讲话和6月20日致杜勒斯的信9

杜鲁门政府坚持“全面遏制”、强调“向上调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35号文件11

保罗·尼采的两个文件13

(二)“新面貌”战略的制定16

“海伦娜号”会议16

口惠而实不至的“放蒋出笼”19

不了了之的“解放”决议案23

“向下调整”——修改1954年度政府预算25

强调“平衡预算”和“平衡内外威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49号和153号文件29

“日光浴室计划”34

“巨杉号”会议报告40

苏联氢弹试验的影响42

(三)“新面貌”战略的面面观46

最后制订阶段的几个争论问题46

“新面貌”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大平衡”指导思想49

依靠大规模报复能力和机动后备力量的军事战略51

“新面貌”战略的联盟政策和对不结盟国家的政策53

突出“心理战”和颠覆活动55

杜勒斯公开宣布“新面貌”战略57

对“新面貌”战略的历史回顾58

二、美苏“冷战”中的北欧与北欧理事会的建立(1953年2月13日)68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北欧的影响68

战时沦陷给丹麦、挪威的教训68

中立和防务使瑞典得以避免战争69

战争使冰岛作为独立国家进入国际社会72

(二)芬兰独特的战时经历与1948年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74

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74

1941年苏芬战争与停战协定83

战后芬兰奉行对苏新政策92

1948年苏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缔结96

美国的反应和对策106

关于“芬兰化”的争论111

(三)战后初期瑞典、丹麦、挪威三国置身于美、苏“冷战”之外的努力117

瑞典、丹麦、挪威三国置身于大国集团之外的共同政策117

美苏“冷战”波及北欧,三国政策出现分歧120

挪威首先向美英寻求援助124

美国决定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纳入大西洋安全体系126

瑞典提议建立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128

美国拉挪威压瑞典,竭力加以阻挠132

瑞典外相恩登力陈瑞典坚持中立的立场134

挪威外相兰格瞻前顾后试探虚实137

美国邀请挪威、丹麦参加北约139

卡尔斯塔特会议142

美国拒绝向拟议中的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提供武器援助143

三国建立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努力的失败146

(四)挪威、丹麦、冰岛参加北大西洋公约149

挪威率先参加北约149

丹麦勉强参加北约151

格陵兰问题155

冰岛无奈参加北约156

瑞典继续坚持中立不结盟160

苏联的反应163

西方学者的评论164

(五)北欧理事会的建立和成就168

北欧理事会的建立168

北欧理事会章程171

日本以临时成员国身份加入总协定173

芬兰加入北欧理事会173

北欧理事会的活动176

颇具特色的北欧安全结构178

三、斯大林逝世(1953年3月5日)183

(一)斯大林病逝183

晚年的斯大林183

斯大林突然病逝187

(二)“一国建设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193

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到一国建设共产主义193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直接工业化”方针200

坚持全盘集体化成果的苏联农业205

(三)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和苏联对外战略212

总危机理论的由来213

关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争论216

斯大林对两大阵营关系发展的估计220

斯大林对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全面阐述227

总危机理论与苏联战后初期对外战略229

(四)美、英政府就斯大林逝世政治含义的分析232

凯南对苏联社会的分析232

美国政府关于“斯大林一旦逝世”的宣传口径236

斯大林病情公报发布后美国高层的分析237

波伦和尼采关于斯大林逝世后美国政策导向的建议241

艾森豪威尔发表“为和平而变命”的演说243

艾森豪威尔拒绝邱吉尔关于三国首脑会晤的建议和邱吉尔在下院的外交演说247

美国政府关于东西方关系长期趋势的预测251

四、1953年东柏林事件(1953年6月17日)255

(一)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东德形势的微妙变化255

马林科夫8月重要演说255

民主德国的经济困难与战争赔偿256

民德统一社会党的“新方针”260

(二)6月17日东柏林骚动263

5月14日提高劳动定额的决定263

鲍姆讲话以及《新德意志报》评论264

6月16日东柏林工人示威游行265

西方传播媒介推波助澜266

“X日计划”和“地下军”捣乱268

6月17日东柏林罢工转变为骚动,蔓延全国269

骚动迅速平息270

民德统一社会党十四次和十五次全会的召开272

(三)东柏林事件的国内外影响272

东欧各国的反响274

西方的敌对反应275

苏联、民德关系的新发展277

五、朝鲜停战谈判(1953年7月)280

(一)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初步协议的达成280

美国被迫停战谈判280

停战谈判在开城正式开始282

初议军事分界线问题283

寇克一维辛斯基会晤285

谈判移至板门店,双方就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达成协议286

(二)棘手的战俘遣返问题288

美国决定打谈并举的停战谈判方针288

双方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立场分歧291

两度迭起的“巨济岛事件”293

中国政府的遣返战俘新方案295

艾奇逊试图利用苏联渠道及凯南的不同看法298

不了了之的格罗斯-马立克对话301

美国试图通过联合国解决战俘遣返问题302

印度“梅农方案”的提出与夭折304

(三)艾森豪威尔上台与朝鲜停战协议的签署310

艾森豪威尔政府决心“体面”结束朝战310

艾森豪威尔政府考虑在朝鲜使用原子弹312

全面寻求“体面”结束朝战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47号文件314

战俘遣返谈判出现突破,双方同意优先遣返病伤战俘317

朝、中提出解决战俘问题的八点新建议319

战俘遣返协议的签署321

李承晚单方面释放战俘322

朝鲜停战协议的正式签署325

(一)美、英关于战后国际贸易原则的考虑328

美国战后世界总体设计中的多边自由贸易原则328

六、日内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及日本的加入(1953年10月24日)328

大西洋宪章第四条关于贸易原则的规定332

租借协定第七条进一步规定无歧视贸易原则336

美国的“贸易政策多边协定草案”和英国的“贸易同盟计划”341

(二)美英筹划战后国际贸易组织344

美、英华盛顿非正式会议344

英、美国内对华盛顿会议的反应344

美国国会延长并修改“互惠贸易协定法”351

美、英第二次会议与美国的“建议”355

美建议联合国召开贸易与就业国际会议360

(三)联合国筹备召开贸易与就业国际会议360

美公布“宪章草案建议”364

英国反对美国单方面公布“宪章草案建议”367

霍金斯游说欧陆五国368

(四)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国际会议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370

美、英关于就业问题的争论370

美国被迫放宽使用贸易限额375

苏联未出席筹委会会议及美对苏意图的估计379

(五)日内瓦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谈判383

美国政府积极筹划关税谈判383

华盛顿和伦敦不和谐的前奏曲388

美国通过“羊毛法案”,关税谈判受到冲击392

英国外汇严重短缺,要求修改无歧视条款398

美、英会议,妥协告终400

二十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404

(六)“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最后定稿和签署409

哈瓦那会议的召开和歧视性贸易限额的安排409

经济发展问题之一:投资条款的争论412

经济发展问题之二:不发达国家贸易特惠的争论416

经济发展问题之三:不发达国家使用贸易限额的争论418

国际贸易组织最后议定书的签署422

(七)昂西和托尔奎两轮减税谈判和总协定体制之形成423

昂西回合423

托尔奎回合426

总协定体制的形成430

(八)国际贸易组织未能建成434

美国反对批准哈瓦那宪章势头增强434

苏联和东欧国家反对哈瓦那宪章438

英国的观望和不满440

美国政府决定不再要求国会批准哈瓦那宪章442

(九)英镑区国际收支与地区性经济组织之处理445

英镑区加强限制美元商品445

英强调英镑区的重要性,美被迫同意继续歧视448

欧洲炼钢联营获得豁免450

美国试图在“临时适用办法议定书”生效前“豁免”它对捷的条约义务453

(十)美国中止与捷克斯洛伐克的总协定义务453

美捷关税贸易协定生效455

美国的“经济防务”政策457

美国对捷实施“经济防务”的三种方案459

美国争取盟国支持与捷中止义务461

“关于中止美国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总协定义务的声明”463

(十一)日本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467

美国拟订“总协定与被占领地区待遇”文件467

“关于给军事占领下的西德最惠国待遇的协定”469

美国从昂西会议议程中撤回“日本最惠国待遇”议题471

日志478

1992《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1953 第8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同舜,姚椿龄主编;姜琦等编写 1992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