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 90年代日本的课题》求取 ⇩

前言1

绪论90年代日本的课题1

一、后霸权世界1

二、作为主要国家的一员2

三、第三次产业革命3

四、在长寿社会中4

五、社会的成熟和富裕程度5

六、追求开放的国家利益5

第1章多种文明时代7

第一节20世纪在文明史上的意义7

多种文明的含义7

近代化与西方化8

作为物质文明的近代文明8

第二节近代文明的本质8

一、近代文明与近代化8

物质文明的普遍性8

什么叫近代化9

第三世界的近代化9

第三世界的城市化10

二、西方化理论的崩溃10

近代化与西方化理论10

日本的近代化10

近代文明中的西方理论11

西方化就是物质文明11

日本在文明史上的意义11

从西方化向多种文明过渡12

第三节多种文明时代的原理12

一、生活方式的同质化与民族文化的异质化12

物质文明的普遍性12

民族的同一性13

对江户文化的重新评价13

二、统一和分离的力学13

分离的力学13

亚洲14

非洲14

民族与国家14

三、统一原理的变化15

国家或爱国心15

意识形态15

宗教15

军事力量与技术力量16

四、多种文明时代的诸原理16

多种文明时代的背景16

多种文明时代的结构16

第四节多种文明时代的动向17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17

近代主义的淡薄17

圈的衰退17

语言圈18

货币圈18

意识形态圈18

极结构的形成18

二、七极世界的构图19

人口19

资源19

信息20

七极的世界20

七极的形成21

东京极的人口21

第五节松散的联合23

一、各种形式的国家联合23

区域联合23

欧洲共同体23

英联邦24

发展中国家的联合24

联邦国家24

二、作为统一原理的经济25

债务国的剧增25

发展中的金融经济25

债权国日本25

国家与经济26

三、新经济理论26

古典经济理论的破产26

发达国家经济的变化26

新经济原理27

第六节多种文明时代与日本的课题27

一、日本文明史的意义27

多种文明时代的发端27

作为第七极的日本28

西太平洋国家之间的松散联合28

二、日本的课题28

对现状的认识28

日本模式29

新经济理论的建立29

提倡密集型工业30

有多民族国家之路吗30

以信息联结世界30

第2章多极化世界的内部结构31

第一节多极化的结构性变化31

一、各个领域的极31

二、新的研究和展望的必要性32

第二节军事力量的结构变化与两极世界的崩溃32

一、军事力量的结构变化及其经济根源32

军事力量的结构变化32

军事力量与经济32

二、军事力量成本的矛盾和超级大国“意识形态的终结”33

军事力量的成本33

超级大国“意识形态的终结”33

三、低级的军事冲突与多极化33

低级军事力量的形成33

游击战型纠纷33

国际恐怖主义34

第三节世界上多极化的发展34

一、战后国际社会的变化34

一元化世界向多元化世界发展34

60年代——同质化社会发生变化35

70年代——中心的多样化结构35

80年代——外围国家的出现36

二、“外围国家的挑战”使国家体系发生变化——面向90年代37

外围国家内部的矛盾37

中心国家的社会管理化37

外围地区协同作战38

三、新社会体制探索38

外围国家的挑战与社会体制38

地方势力抬头38

联合主义38

第四节多极化和现代世界秩序的变化39

一、由垂直秩序向水平秩序发展39

现代的世界秩序39

现代秩序的变化39

二、资源、科学技术、工业化40

资源、能源40

科学技术40

跨国企业40

三、国内秩序的变动41

旧秩序中的周边世界41

外围社会的变化41

对新民族国家体制的探索41

四、国内秩序、地区秩序和世界秩序42

国内秩序变化的影响42

地区秩序变动的影响42

世界秩序变动的影响42

新阶层秩序42

第五节多极化世界的危机在地区的表现——以非洲为例43

一、国家危机的内部结构43

集中反映世界危机的非洲43

脆弱的外围地区43

大陆分割的后遗症43

政治不稳定43

经济障碍44

二、生存危机的内部结构44

社会再生产的危机44

三、从属于中心的机制44

对外部世界的从属44

经济上的从属44

政治上的从属45

四、南部非洲的地区霸权主义45

地区霸权主义45

种族隔离45

南部非洲的不稳定性45

五、克服危机的条件45

变化的可能性45

三种方案45

第六节新多元文明的可能性46

一、多元化世界46

二、文化的多样化46

一元化文化论46

传统文化的主张46

技术文化的创立47

日本成功的影响47

文化优先的观点47

三、反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集团47

与一元化相对立的主张47

无资本文化48

政府对策48

反对派集团和无资本文化的吻合48

个人和集团的主体性48

四、现代知识社会的重新组成48

知识商品的两面性48

知识大众化49

对人才开发的再认识49

五、现代多元化文明的可能性49

新的主体与传统文化49

现代文明的先驱50

第七节观念的更新——多极化外交五原则50

一、多极化世界的内部结构50

新多极化的意义50

“极”和“场”50

二、对新国际体系的了解51

新多极化以后51

第3章世界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52

第一节世界性课题的再认识52

一、成立罗马俱乐部的背景52

二、增长的极限53

三、70年代的危机53

四、现状53

五、原因之所在和政策55

市场调节机制55

新技术56

各项政策56

第二节90年代的主要课题57

一、增长问题57

对经济增长的必要性的再认识57

把提高质量作为目标58

二、开发的问题59

第三节欧洲和世界性课题61

一、欧洲和发展问题61

二、欧洲和开发问题63

三、非洲的各种问题63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和粮食63

非洲的资源和环境64

四、欧洲和第三世界的各种问题64

新出现的人口问题65

粮食与饥饿65

能源与原材料65

第四节世界的发展前景66

一、经济停滞的原因66

二、对世界发展前景的说明66

第五节日本与世界性课题69

一、作为稳定和发展的推动力的日本69

二、作为知识社会的推动力的日本69

三、作为开发合作的推动力的日本70

第六节 欧、美、日的作用72

第4章国际组织与日本的新对策74

第一节80年代的国际组织与日本74

一、国际组织的现状74

面临转折的国际组织74

不可替代的作用75

二、日本国际组织外交的沿革76

过去的政策76

日本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增大76

第二节国际组织活动的发展类型79

一、国际组织活动的分类——重点课题的变迁79

二、国际秩序的建立与维护80

恢复与维护和平秩序80

关于建立人权、人道方面的秩序81

建立世界经济体系81

世界秩序的建立与区域秩序82

三、事业活动82

无偿援助——福利性的人道援助和技术援助82

有偿资金援助83

四、新领域的管理84

和平利用原子能84

尖端资源利用84

第三节问题与展望——对日本新的国际组织外交的具体政策建议85

一、不同活动类型的配合85

关于建立国际秩序85

关于事业活动87

关于新领域的管理89

二、日本的问题与改善对策90

日本的基本态度90

参与国际组织的形态91

国内体制92

三、设想94

第5章国际社会中的日本经济96

第一节处于历史岔路口的世界经济96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长期波动96

从“没有通货膨胀的增长”到“通货膨胀的局面”96

30年代经济萧条的重现97

二、两个债务问题97

发展中国家的累积债务危机97

美国的债务国化98

三、概要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98

经常收支赤字扩大的原因98

关键在于抑制国内吸收98

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应当存在差距99

对日本和西欧的增长所抱的期望99

或许为长期停滞的局面99

五、长期难以解决的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100

持续不振的初级产品价格100

新兴工业国将成为日本的竞争对手100

第二节日本经济中有关宏观经济的条件101

一、内需增长的萎缩101

内需增长率的下降101

内需停滞的原因101

二、对外不平衡的急速扩大101

经常收支顺差的扩大101

对外纯资产的累增102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趋势102

缩小顺差的目的不明确102

世界恐慌的导火索102

四、日本经济增长的可能性103

依然不低的潜在增长率103

内需增长的可能性103

五、从质的方面提高国民生活104

高龄化社会的课题104

期望增加闲暇时间104

第三节急速变化的产业结构105

一、容易产生顺差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化105

产业结构的长期变动105

日元升值下的产业结构106

二、海外直接投资的急剧增加及其影响106

急剧增加的海外直接投资106

海外生产扩大的影响106

三、技术革新和创造新产业106

技术革新的领域日益宽广106

新的增长产业领域107

四、90年代产业结构的变化107

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107

信息化和服务化的进展108

五、对大量失业时代的担心108

供求失调造成失业增加108

高失业时代会到来吗108

第四节国际金融交易的现状与展望109

一、国际“货币”时代的到来109

迅速扩大的国际金融交易109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增大109

二、国际金融交易扩大的背景110

国家间的资金不平衡日趋严重110

制度的变革110

三、国际金融交易的展望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111

金融革新的推进111

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债务问题111

四、对国际通货制度改革的探讨111

对美投资的界限111

国际通货制度变革的可能性112

五、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和日元国际化112

急速成长的东京国际金融中心112

日元的国际化113

第五节90年代的日本经济政策113

一、对日本作用的期待113

30年代世界恐慌的教训113

对“前川报告”的期待113

二、作为新领袖国家的日本的课题114

堆积如山的内外课题114

国内外课题的协调115

三、扩大内需政策与日本的经济发展115

扩大内需政策的日程表115

以4%为目标的内需增长116

四、解决国内外问题的结构改善政策116

国际补充型产业结构116

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扶植116

五、努力解决两个债务问题117

调整日美间的不平衡117

对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贡献117

第6章产业与社会的新领域118

第一节 新领域——探索与观点118

第二节重新开发现有领域——解禁的农业和外籍工人问题120

一、本节问题的含义和目的120

二、农业自由化——以大米为中心内容121

农业自由化的背景和意义121

三、外籍工人就业的自由化与日本社会123

日本接受外籍工人的状况123

第三节人体新领域的形成127

一、本节问题的含义和目的127

二、向影响健康的因素挑战127

三、向粮食危机挑战128

四、向能源、资源问题挑战130

五、总结131

第四节国内市场的新领域——开拓新的消费市场132

一、本节问题的含义和目的132

二、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性质与市场规模132

三、形成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背景和主要原因133

四、新的消费形态——生产消费一体化型市场的诸形态133

五、新消费阶层——面向金领的消费市场诸形态134

六、高度信息社会的新型服务市场135

七、高度信息社会的新消费市场的发展所伴随的问题135

第五节积极推进世界超级工程项目137

一、世界超级工程项目的意义137

二、世界超级工程项目——GIF设想138

三、非洲超级工程项目(SPA)提案138

四、结束语——争取新的国际协调141

第7章新的经济合作方案142

第一节新“综合经济合作”方案142

一、90年代的世界形势与日本142

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的主要倾向142

90年代世界经济中日本的作用144

二、日本经济合作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145

日本开展经济合作的历史145

今后经济合作的发展145

三、新“综合经济合作”的要求146

以往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146

受援国(发展中国家)方面的需求变化148

新“综合经济合作”的要求149

第二节综合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150

一、综合经济合作的构思150

术语的定义150

以往的相互关系150

现在的状态151

将来应具备的姿态151

二、综合经济合作的基本方向151

援助方式的综合化152

日本姿态的能动化153

经济合作信息的国民化154

第三节综合经济合作的具体方案154

一、综合经济合作体系的整备154

国际合作促进机构(开发合作思想库)的建立154

国际合作促进机构的机能和组织155

国际合作促进机构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55

民间投资技术转让机构——民间国际合作事业团设想155

二、综合经济合作计划的提倡156

全日本计划156

亚洲太平洋全球计划157

新援助计划(政府开发援助的扩充计划和效率化)158

开发援助委员会协调计划159

第8章走向亚洲太平洋时代160

第一节90年代亚洲太平洋的着眼点160

一、太平洋体系和日本的作用160

二、三个世纪末的课题162

三、超越“轴性国家”163

第二节海域世界的相互依存164

一、“海的世界”164

二、“空中时代”的“海域世界” ——相互依存的基础结构165

三、“海域世界”向“陆地化”发展166

四、相互依存的海域世界中的日本166

第三节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保障167

一、对美国的依赖及其利弊167

二、地区纠纷的危险168

三、摆脱历史后遗症168

第四节停滞不前的发展与经济合作169

一、动荡的亚洲太平洋经济169

二、东盟国家发展战略的再估价170

三、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增长和“毕业问题”171

四、新的国际贸易谈判和地区合作171

第五节亚洲太平洋市场圈172

一、市场圈概况172

二、经济结合的诸形态173

商品贸易173

劳动力的流动174

资本和企业的转移174

技术和劳务贸易175

三、市场统一和政策对立176

第六节资源能源合作构思176

一、作为有益于和平的经济战略176

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源合作177

三、石油紧急融通体制178

第七节亚洲太平洋和中国178

一、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178

二、“一个市场”论和参与多边合作179

三、亚洲太平洋和中国179

四、作为新的复合、多重经济圈关键的中国181

第八节“亚洲太平洋论”的步伐182

一、战前的步伐182

二、三木演说、太平洋经济委员会、太平洋贸发会议、福田主义和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183

三、多彩的合作设想184

第9章对和平与安全保障的贡献188

第一节安全保障内容的变化188

一、“大和平”188

二、核武器的饱和189

三、富裕程度的提高189

四、国际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和经常化190

五、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190

第二节限制核武器战略的限度191

一、核战略的展开191

二、美苏二极结构及核军备控制的进展192

三、支撑核战略的“铁三角”193

四、星球大战计划(SDI)的意图所在194

五、摆脱无限制的扩军195

第三节综合安全保障的结构196

一、多因素的多种多样的组合196

二、向综合化的尝试197

三、对综合安全保障构想的批评和评价199

四、增加的综合安全保障的支出额199

五、安全保障各要素间的优先度200

六、各要素间的代替性200

七、“自我组织化”的机能201

第四节作为西方先进国的作用202

一、“西方”的含义202

二、对共同主导体系的探索202

三、过渡期的诸问题203

四、国际经济公共财富的分担204

五、核拥有国与非核拥有国204

六、如何看待“苏联的威胁”205

第五节对经常性的重视206

一、非军事对策的积累206

二、经济的安全保障206

三、经济之相互依存提出的课题207

四、技术的转让207

五、相互依存与自立性208

第六节日本的条件208

一、东亚、西太平洋地区208

二、日美基轴209

日美安全保障体制209

日美经济关系210

三、和平国家210

防卫政策上的自我限制210

地缘政治学的条件212

第七节日本的选择213

一、日本的防卫力213

《防卫计划大纲》213

防卫费的国际比较214

二、在联合国各机构的活动215

推进裁军的政策215

参加维持和平的活动216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216

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217

四、对亚洲和平的贡献217

和平的结构化217

以综合安全保障体系的成熟为目标218

第10章日本人的国际化219

第一节国际化的概念219

一、面向开放体系的自我革新219

不可回避的课题219

西方化与日本的国际化220

“内在的”国际化与“外在的”国际化221

二、战前的国际化经验221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221

内地杂居论222

移民与军队223

三、战后的“内在的国际化”224

旅日韩国人、朝鲜人问题224

批准《难民条约》以后225

第二节内在的国际化226

一、法制方面的问题226

国籍226

出入境管理226

提取指纹227

社会保障和教育228

二、外国人在日本企业228

外国人受雇的现状228

克服企业文化摩擦230

三、教育的国际化231

外国教师的聘用231

外国留学生232

国际学校与归国子女教育问题233

四、社会的国际化234

第三节外在的国际化235

一、在国外的日本人235

出国旅游235

在国外工作236

在国外学习237

二、日本人在发达国家237

理解文化的态度237

对当地社会的贡献238

三、日本人在发展中国家238

健康管理238

尊重当地的价值观239

子女的教育239

第四节为了日本人的国际化240

第11章促进国际化241

第一节国际化的含义和条件241

一、正在成为世界的领袖241

日本以及日本人的重负241

消极性和宽容性241

世界主义242

二、有关“国际化”含义的几个问题242

历史条件和环境的差异242

国际化含义的演变243

共同的认识244

三、国际化的条件245

流动性245

开放性245

多样性246

宽容性246

论理性246

第二节对“多民族社会”日本的展望——历史文化脉络中的日本的内向国际化247

一、战后世界的特征247

二、从居住和流动的观点看20世纪的世界247

产生移民的经济差距247

“结构性难民”的存在248

三、在日本存在的问题248

难民、移民工人与日本248

日本的少数民族248

对人实行锁国的国度——日本249

作为民族少数派而共存的旅日韩国人、朝鲜人249

四、多样化价值的主宰249

第三节国际化与留学生问题250

一、留学与留学生的概念和范围250

二、把握实际情况250

三、留学生问题与日本的国际化251

四、留学生政策251

无差别制度、优惠制度、不剥削制度251

充实在国外的宣传251

改变有关留学生的选拔251

充实日语教育252

从事居留资格以外的活动及改变居留理由等有关就业的制度化252

第四节日本政治的国际化252

一、重视内政的素质252

二、通向自民党领袖之路与国际性253

三、长期性改进措施254

第五节民间文化交流机构的作用和课题255

一、国际化与文化交流255

二、国际文化会馆的建馆宗旨、信念及其发展轨迹255

三、两个研究思路256

四、民间团体与政府机构257

五、搞活组织257

六、今后的课题259

第12章民间国际交流及社会赞助活动的作用260

第一节 协调对外关系的难度增加260

第二节大西洋关系中民间机构作用的轨迹261

一、大西洋关系的变化及民间的相应活动26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中民间机构的诞生261

民间机构在“二战”前的贡献262

“二战”后大西洋关系的形成期(1945年至60年代中期)262

多极化世界里的民间大西洋关系(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264

二、最近美欧关系的危机与民间机构的对策265

扩大的大西洋——最近日趋紧张的美欧关系265

大西洋关系重新引起注目266

民间对美欧关系做出的新的努力266

第三节民间机构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机能——日美欧舆论界名人的评价267

一、对作用与机能种类的一般评价268

二、民间机构对外交政策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力268

三、民间机构的间接影响力269

民间机构作为联系网络与对话的场所的作用269

非正式的交流渠道269

政策性、知识性的输入269

预警作用269

国内的讨论与调整269

四、民间机构的直接影响力270

五、民间机构的存在是否使国际关系更为复杂270

六、民间机构面临的问题与未来的挑战270

民间的资金筹措271

政府扶植的作用271

第四节日本参加民间一级国际研究和交流活动的现状272

一、日本人的参与状况272

国外对日参加国际会议和联合研究的要求激增272

日本人与会状况的改善与未来的课题272

肯定性评价272

否定性评价272

日本人擅长和不擅长的课题273

在欧美人眼里日本与会者的其他倾向273

二、今后提高日本人与会质量的对策273

国内的指责273

欧美的批评274

第五节日本的课题274

一、民间机构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大274

二、建立对外富有影响力的民间机构的条件及日本在这方面存在的障碍275

非政府的立场275

非营利性立场275

确保优秀的人才276

对外联系网络的维持和发展276

三、日本今后的对策276

对于官方和民间在对外关系中的作用要努力进行观念更新276

政府和民间在对外关系中的协作276

对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和交流机构给予免税待遇276

奖励民间对国际关系领域活动的赞助277

政府向民间机构提供不附加条件的资助277

政府中优秀人才向民间机构的输出277

为参与国际活动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建立后援体制277

四、得到启蒙的切身利益277

第13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景278

第一节发展21世纪的科学技术278

一、探索极限278

二、趋向物质和宇宙的极限279

三、生命科学和遗传工程280

四、从信息电子学迈向认识科学280

第二节发展研究开发的条件——发展中的国际化和创造性281

一、社会在变化281

经济软化·转向技术密集企业281

国际化在发展282

二、企业活动的活性与课题282

三、科学飞跃与创造性284

第三节研究人员的创造性活动286

一、研究人员的活动轨迹和创造286

调查研究人员的目的和方法286

立志研究与自信287

飞跃与转向288

挫折的危机与成功289

研究活动与组织性290

研究领导人员290

研究人员的自我认识和合作人员的类型292

研究人员的交流和出国经历292

二、创造性活动中的问题293

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293

关于独创性评价的问题296

高龄化与青年研究人员的待遇296

研究环境的问题——余力与竞争297

第四节研究开发发展的方向和课题297

一、创造性研究活动和社会性297

给年轻的研究人员以机会297

向风险挑战的基础——评价创造性和尊重个性298

研究人员的独立性和社会性298

二、开发研究的组织性299

企业活动以及异质研究人员的交流299

项目的构想力及其发展——国家研究项目的作用300

三、定向型国际性研究开发体制301

第14章能源的软结构化302

第一节未来的经济社会与能源供求结构的变化303

一、经济、社会、个人生活的变化与能源供求303

能源需求呆滞303

能源多样化与各种能源竞争激化303

二、产业结构变革与能源供需——从1/10的产业转向1‰的产业304

产业能源需求动向304

尖端技术产业能源需求动向304

产业能源的软结构304

三、新消费社会与能源供给305

四、分散型社会与能源305

第二节中东政局与世界石油供求关系306

一、今后中东形势与美苏动向306

掌握中东形势重点306

苏联动向307

美国307

二、世界石油供求关系307

石油需求结构变化307

欧佩克(OPEC)比重增加307

石油价格动向与问题308

第三次石油危机309

三、日本的对策309

第三节环太平洋能源合作与经济发展310

一、能源合作的基本方向310

二、太平洋地区煤炭流通构想310

太平洋地区煤炭流通构想310

国际合作的理想状态和日本的任务310

三、天然气的利用与石油稳定供给设想311

天然气的有效利用311

石油稳定供给设想311

四、原子能开发与国际合作312

原子能开发利用现状312

国际原子能合作中的注意事项312

环太平洋合作与日本的任务312

第四节新技术革命时期的能源技术开发与国际合作313

一、多样化的需求与能源利用技术313

争取舒适环境对空调与热水需求增加313

依靠自动化和信息化,电力比率增加和优质化313

建立综合性的热能、电力并供体系313

促进各类能源间竞争的能源使用技术的革新314

二、进一步发展非石油发电技术与煤炭利用技术314

依靠高级化成为能源核心的原子能314

核燃料循环与钚利用技术的确立315

应用高温燃气轮机,谋求高效率的天然气火力发电315

开展处理技术革命的煤炭火力发电315

依靠高技术扩大煤炭利用315

三、试用中的分散型能源316

依靠高技术争取低成本的太阳能发电316

高效燃料电池316

谋求均衡和稳定的能源储存316

太阳能、风力和地热可望增加316

四、技术开发与国际合作的应有状态317

走向软结构的技术开发317

未来技术展望317

扩大国际合作317

国际合作要求日本转变观念317

第五节能源产业的变化318

一、能源竞争与技术开发方向318

二、竞争下的限制318

能源环境的变化和放宽限制318

放宽限制的课题319

三、能源产业现状和前景估计319

电力事业现状和前景估计319

煤气事业现状和前景估计320

石油产业现状和前景估计320

第15章长期执政的得失分析322

第一节 长期执政的背景322

第二节指导思想的变迁323

一、“日本式民主思想”的系谱324

作为指导思想的民主主义324

日本自由党的建党宣言324

二、拥护宪法义务的约束326

是改宪直进还是改宪迂回326

评价现行宪法327

三、坚持日美协调主义328

吉田势力与反吉田势力328

防卫力量上的慎重派和积极派330

四、重视经济主义的限度331

从战后复兴到尼克松冲击331

“战后政治总决算”332

第三节统治结构的固定和变动333

一、世袭议员和族议员333

地盘的继承334

与官僚联结的管道335

二、派阀与金权政治335

消除派阀的尝试和失败的历史335

党现代化策略的对立337

三、选举的“雪崩”现象338

得票率和议席数338

选举战术与结构要素340

第四节90年代的课题和展望342

一、稳定和僵化342

贵在选举中获胜342

派阀的效用343

二、预见性和实行力344

三、校正与平衡345

在野党的无力345

能摆脱内向的想法吗?346

第16章企业的未来面貌348

第一节企业环境的变化348

一、走上正轨的日本经济的国际化348

多极化的世界经济348

国际化的日本经济349

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49

企业脱离日本349

技术带动技术350

服务化、软件化进一步发展350

三、技术水平分出高低的时代350

四、企业财务的作用扩大351

五、老龄化、技术革新、价值观的变化将改变劳动市场351

第二节从“所有权”和“支配权”看企业的未来352

一、所有权的法人化和相互持股的前景352

法人持股增加352

作为稳定股东活动的相互持股353

机关投资者、外国人投资者的增加和相互持股353

二、出现没有股票的股份公司353

内部资金比例的上升和手头流动资金过剩353

买回本企业股票的可能性354

股份公司的终结和新的公司形态354

三、大型联合企业化与跨国公司化的进展354

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合并354

海外直接投资的扩大355

四、超国籍企业355

超国籍企业的含义355

建立超国籍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356

第三节面向21世纪企业金融的重大变化356

一、适应了重厚长大型经济的金融体系的局限性356

新的金融体系的必要性356

金融体系合理化、国际化的动态356

二、理想的新的金融体系357

在国内资本市场上银行贷款将与公司债券展开激烈竞争357

金融工程的重要性提高357

主力银行体系的作用发生变化357

改变对小企业强烈资金需求的相应措施358

三、围绕企业金融问题而展开的新型企业关系358

法人相互持股的未来358

机关投资者追求利润重于掌握支配权358

收买、合并与资本协作的国际化发展358

新企业集团的形成358

四、世界企业的财务358

外汇风险的管理359

资金的有效管理359

转账价格问题359

财政管理问题359

第四节新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进展360

一、日本企业海外业务的发展360

多样化的国际活动360

日本企业的优势360

日本企业向海外发展的动机360

二、全球化的国际经营战略361

追求经营的全球化361

全球战略361

组织结构的变化362

日本企业全球化的课题363

三、全球化与各项制度364

跨国公司与国家364

税制364

反垄断法365

保护知识产权365

重新评价日本国内的各项制度365

第五节“日本式雇用惯例”的变化366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366

高龄劳动者的增加366

妇女劳动力增加366

微电子技术(ME)化与办公室自动化(OA)将促进劳动力的流动366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就业不协调现象367

外籍职工对策367

二、今后人事待遇制度的方向367

从业者职务与价值观的变化367

新的人事待遇制度的尝试368

三、终生雇用制度的变化368

企业职工高度固定的实态368

终生雇用制度今后仍将是基本雇佣制度369

四、年功制度的展望369

年功序列待遇的终结369

年功工资的局限性370

五、工会的未来展望371

对企业工会的高度评价与面临的问题371

工会摸索的时代与新的课题371

第17章软件化经济与企业内社会373

第一节软件化经济与企业内社会373

一、经济的软件化373

二、软件化与企业内社会374

价值观的多样化374

信息化374

尖端技术化374

国际化374

高学历化374

高龄化375

妇女进入社会375

第二节雇用与待遇的变化375

一、雇用的多样化375

女职工与男职工同时增加375

外籍职工增加377

计时工、派遣职员增加377

大企业的中途录用378

就业协调的一般化378

二、待遇的多样化379

变年功工资为能力工资379

道路选择制379

自由工作时间制、装束的自由380

长期休假与休养制度380

多职业与限定工作地点380

第三节企业的变化381

一、市场的多样化381

产业的下游化,从“重厚长在”型转向“轻薄短小”型381

消费的多样化382

海外比率的增加383

企业内战略的变化383

成熟产业的多元化384

二、企业形态的多样化384

企业分家384

企业的外向化385

网络型组织385

第四节人们的意识变化386

一、各种属性的变化386

年龄构成的变化386

长子、长女的时代387

与高龄化时代相适应387

二、意识变化的侧面388

一亿人具有中流意识的时代388

潜存于中流意识中的保守倾向388

企业归属意识的变化388

自我实现型职工革新企业类型389

传统组织原理的质变390

干过军队的人不复存在390

家族主义的行动原理390

运动俱东部型组织原理的出现391

人才的流动化391

人才流动的时代391

对年功序列制和终生雇用制的影响392

第五节实力主义化的形象392

一、实力主义化的原因392

低速增长经济下的职位不足392

《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的渗透作用393

企业内部人员的国际化393

从重视协调转向注重创造394

缩小核心部分与扩大外围部分395

二、企业内部社会的变化395

评价体系的多样化395

自由豁达的企业文化的形成396

多样性的组织管理(自我管理)397

战略性人事部的出现(人员利用技术的进展)397

第18章网络化的进展和城市社会399

第一节网络化和城市社会399

一、城市生活和网络399

二、为何要推进网络化400

三、日常和非日常的平衡变化401

“昼”与“夜”401

“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402

“工作场所”和“家庭”402

四、城市社会问题的基本视点403

第二节网络化机能的完备和管理403

一、联结403

城市间的交通网络403

信息通信网络404

二、集中405

储存充裕的人力资本405

创造交流的“港口”405

建成世界水平的观光、休息、娱乐地区405

三、维护406

预防灾害,保护城市406

预防荒废,维护城市406

第三节创造新的城市环境407

一、城市周围环境的变化407

二、创造城市环境的三种方案408

三、城市环境问题409

住宅问题409

城市交通410

作为环境因素的水410

第四节城市和产业411

一、经济、产业社会改变面貌411

二、城市问题和研究的视点412

就业困难和搭配不当412

产业的振兴412

三、今后的尝试414

建设“产业文化城”及其网络化414

修复城市内和近邻的产业网络414

招引新的企业414

城市产业政策415

综合性的雇用政策415

第五节城市的行政财务制度415

一、从“效率”到“个性”415

城市与个人415

产业社会城市415

价值观的变化416

二、城市行政的作用416

提供联系场所416

社会资本的充实416

潜在的后援417

三、网络化的进展和城市行政的相应发展417

细致地照顾到每个人的城市服务417

分权体制的课题418

城市的个性和形象418

准备良好的居住环境418

人的招募419

确保平衡419

第六节新的城市生活420

一、对生活基础设施的追求420

二、国际往来420

三、象征的时代420

第19章妇女和新的生活形象422

第一节围绕妇女发生的变化422

一、战后的变化过程422

三个时期422

新社会的发展422

二、变化的经济环境423

国际社会的变化423

国内经济的五个课题423

三、“国际妇女年”的冲击424

男女分工正在发生变化424

妇女参加社会活动的障碍424

“国际妇女年”424

四、90年代的展望425

缓慢的变革425

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425

第二节妇女劳动者的经济环境426

一、妇女经济地位的变化426

妇女的经济地位在缓慢提高426

从辅助家庭经济到经济自力427

二、M形劳动力比率能否消除427

M形劳动力率427

与欧美国家的比较427

三、发展中的法律制度428

妇女工作的展望428

为妇女而健全法律429

四、《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的效果429

《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429

英美的男女雇用均等法430

第三节重建社区社会关系430

一、以妇女问题为视点430

对社区社会的关心430

新视点上的反思431

承担者的变化431

二、建立新的缘432

背景432

女性建立的新缘433

三、社区活动从摸索走向确立433

活动、运动的类型与参加者433

新的尝试433

阻碍因素434

四、试行男女同工434

社区中的竞争与合作434

女性先驱者434

变化之始434

五、今后的动向435

女性的选择435

需求的多样化435

未来动向435

第四节从参与政治向参与筹划政治发展435

一、从实现妇女参政权到“国际妇女十年”435

参与政治的质与量435

“国际妇女年”和参与政治436

二、妇女参政活动停滞不前436

国政选举436

地方选举437

公职437

外国妇女的参政状况438

三、政治意识的动向438

享有参政权妇女的流动性因素438

青年的意识439

四、参加决策439

对决策的影响程度439

对参众两院女候选人的测验440

通向决策者的道路440

第五节摸索新型的家庭关系440

一、家庭中的男女分工440

二、职业妇女的家庭生活442

三、“团块世代”妇女的摸索443

四、新型的家庭关系443

五、家庭开始动摇444

第六节女子教育状况的变化444

一、在教育方面是否实现了男女平等444

二、教育科目选择的偏重445

三、今后的女子短大、女子大学446

四、妇女学和男女平等教育447

第七节消费、文化生活的变化448

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448

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把握448

青年人和妇女是引起消费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448

二、妇女的新的生活形象448

变化的主要原因448

女青年和职业妇女的追求449

专业家庭主妇的动向450

三、今后的课题450

第20章日本人的生活质量452

第一节日本出现的对生活质量的关心与欧美的生活质量452

一、伴随经济的、物质的富裕而出现的对“生活质量”的关心452

二、欧美生活质量的特点453

兰德公司的有关研究453

达尼埃尔·扬凯罗比的有关研究453

阿诺尔德·米歇尔的“自发性简朴”的启示453

达尼埃尔·扬凯罗比的“自我充实”论454

轻松舒适与修养454

第二节日本人的生活质量455

一、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生活质量455

对合理性、性能好和变化性方面的追求455

从追求目的的价值到追求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有自主性的生活方式455

二、近年来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456

生活环境的变化456

从“有诱惑力的生活目标”看生活质量457

安定充实的精神生活是生活质量高的重要方面458

三、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分析看生活质量459

学习(スコ一レ)志向型的人是主流459

自发性简朴志向与高质量志向460

第三节90年代的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活质量460

一、影响生活质量的新环境460

高速化社会的出现460

自我意识的增强460

二、90年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461

学习是生活质量中难以改变的重要方面461

高速化社会使舒适志向型人增加462

向自发性简朴型转化462

高质量志向型将增加462

以我为中心的自我充实463

第四节不同生活领域、年龄层次的生活质量463

一、家族家庭463

目前的生活质量463

90年代的生活质量464

二、工作场所与劳动465

目前的生活质量465

90年代的生活质量465

三、地区和社团465

目前的生活质量465

90年代的生活质量466

能够恢复人性的生活466

四、余暇467

目前的生活质量467

90年代的生活质量467

五、老年一代468

目前的生活质量468

90年代的生活质量468

六、年轻一代469

今天年轻人的生活质量469

90年代的生活质量469

第21章长寿社会的老化与健康471

第一节向长寿社会的过渡471

一、“人生80年”时代的到来471

二、“人生50年”社会体系的完结472

三、智力测验473

第二节老化的本质与健康长寿473

一、何为老化473

二、什么疾病将会增加474

三、关于老化指标474

四、努力揭开老化之谜475

五、老化的延缓与健康长寿475

六、个别疾病的预防476

七、与老化有关的因素476

八、确保精神的健康477

第三节生活方式与自我管理478

一、生活方式与健康478

新健康观的要点478

健全的生活方式478

创造高龄者参与社会活动的环境479

二、自我管理479

何谓自我管理479

自我管理的活用实例479

自我管理的推进方法480

三、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内容480

特点481

具体实施例子481

今后的活动方向481

第四节充实增进健康的援助体制481

一、建立地区健康管理体制481

在地区居民中培养人才的必要性481

日本的实施例子482

二、健康咨询体制的充实与贯彻诊查后的指导482

健康咨询与老年保健法482

健康咨询与诊查后指导的重要性482

课题482

人才的培养、充实483

健康保健援助体制的强化483

三、正确健康信息、服务信息的开发483

收集信息等的设想、内容483

收集信息的体制484

第五节迎接快乐的长寿社会484

一、就业484

高龄者的就业情况484

为了实现终身就业484

二、互助的社会485

家庭的变化485

新的近邻社会485

三、住宅与生活环境486

新住宅方式的潮流486

为实现三代人同居486

高龄者生活方便的城市环境486

四、为了有意义地生存486

今日的生存意义486

志愿者486

五、以日常生活化为目标487

日常生活化487

在家服务487

关于访问式医疗487

第22章信息化社会与市民489

第一节信息化社会的来临489

一、无国界的双向通信共和国489

黑客们的侵入489

情报唾手可得490

二、探索信息化社会490

确保秘密是信息化社会的要求490

私人计算机通信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萌芽490

三、信息技术的副作用491

四、信息系统的黑匣子化491

黑匣子化的信息系统491

建立黑匣子监视制度的必要性日益增加491

第二节市民心目中的信息化社会492

一、新媒介与人类信息系统492

建设一个民治、民享的信息化社会492

家庭购物的未来蓝图492

对“地区信息”、“健康、医疗信息”的关心不断高涨493

二、确立人类中心主义社会494

“方便”、“快速”、“匆忙”的信息化社会494

30年后将是“猫科动物”的时代494

三、信息化社会中的私人信息495

提供有关市民生活的私人信息的意识495

私生活被侵犯感495

争取建立开放性的行政系统497

第三节信息化社会的新型“医疗”、“职业”、“充实”497

一、在信息化中动摇的家族、家庭生活497

“相互补充关系”的淡化和再生497

从物质发展到服务——消费生活的变化498

“终生收入”的经济观498

二、“教育”的改革和终生学习信息化社会的新型“教育”499

多样化的学习形式499

信息的集中化和系统管理499

信息化对于人格培养的影响499

为了提高信息识别能力的终生学习500

三、迎来新局面的健康、医疗事业500

建立包罗万象的医疗信息系统500

网络化的进展500

支持市民生活的信息服务501

家庭就医的可能性501

四、提供就业机会和开发人的能力501

设法扩大就业机会和“综合就业信息系统”501

充实职业技能训练与教育502

就业形态的多样化502

确立新型“工人”形象502

五、开发利用业余时间实现真正富裕503

充实业余生活的关心不断高涨503

新型媒介是具有创造性的媒体503

创造业余时间并在人生设计中加以利用504

第四节确立走向开放社会的准则504

一、保护私生活和信息公开504

巨大的信息系统社会的出现504

尊重围绕信息而出现的“人权”505

二、等候市民利用的“信息公开制度”505

信息公开法的制订和条例的充实505

积极利用信息公开制度505

三、独立的私人信息和保护私人秘密505

个人信息的利用和市民生活505

电脑化、线路化的进展506

网络化的进展和再利用的限制506

提议设立“信息监察官”506

四、与已建立的国际性规则相适应507

国际社会中的日本507

对私人信息自由流通的限制507

第五节新的参与型社会发展的萌芽507

一、网络化的新潮流507

伯克利的美国市民网络化建设507

在日本已经出现的市民私人计算机网络508

二、在刚柔相济中成长的新产业508

充分利用个性和感性的新时代产业508

把新产业作为地区信息化的核心509

三、地区的新核心——生活信息中心509

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网络化509

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城镇510

四、结束语510

第23章终生学习511

第一节日本式终生学习的特征511

一、传统特征511

天资与勤奋511

学艺512

一艺512

修养512

气质513

奉公513

青年组513

私塾513

二、现代的特征514

臃肿的学校教育514

重新认识官办的社会教育514

蓬勃发展的教育、文化产业515

有限的企业内教育515

第二节终生教育必要的课题517

一、终生教育课题分析用的理论框架517

二、社会条件方面的变化与必要课题的预测518

必要课题增多的社会原因518

通向自立之路——终生学习课题的预测520

三、终生教育不足之处522

第三节教育体制的改革523

一、改革的原因523

人口结构、生活时间的变化523

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523

二、基础教育的改善充实524

家庭环境变化的对策524

培养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525

信息化对策525

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合525

三、扩充大学功能,改善社会人受教育的条件526

改革、扩充教育内容526

大学管理体制的改善526

面向社会广为招生526

广播电视大学的普及527

大学教育活动的开放527

高中的“社区学习中心”化528

对各种教育研修中心的要求528

研究机能的充实和社会需要528

四、市民和民间的各种活动528

五、行政的作用——迎接“学习社会”的基本建设529

从设施的管理者向组织者过渡529

确立综合学习服务529

领导人的培养,教育团体的建立530

援助改造社区530

第24章家族与家庭531

第一节家族的形成531

一、人口结构531

人口的规模及其变化531

城市化的发展532

男性同女性的平衡532

变化中的人口金字塔532

二、男女之间532

婚姻形式532

婚姻的解除534

单身534

三、子女的诞生535

是否生孩子535

母亲的生育能力535

未婚母亲535

对孩子的否定535

四、家庭的形成536

第二节家庭生活的全过程537

一、养育子女537

教养537

家务劳动538

子女教育538

二、作用分担539

专业主妇还存在吗539

走向社会的女性539

丈夫分担家务540

家务劳动的省力化、社会化540

三、安乐与纠葛541

四、过失541

五、老龄化与死亡542

平均寿命还会延长吗?542

老年人口542

老后的生活543

继承制度的发展趋势543

高龄化社会543

死亡544

第三节家谱544

一、家族体系544

二、家族与传统545

还继续祭祖吗?545

亲族关系的削弱546

对区域社会的期待546

三、家族关系的方向547

第四节家族的外部环境548

一、经济活动548

作为从属变数的家族548

景气变动549

二、技术进步549

三、自然环境550

四、家庭的国际化551

国际人口流动551

国际婚姻552

子女的权利552

文化的共同性553

第25章青年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555

第一节 青少年的审美意识555

第二节青年文化及其背景559

一、荒废的学校社会559

二、作为娱乐场的大学561

三、新贵族意向561

四、东京时装的出现与发展562

五、技术与青年文化564

六、同类型人交流564

漫画市场565

“比亚”电影节565

自制唱片、录音带565

计算机通信网络566

七、政治意识566

八、工作意识567

第三节朝90年代迈进的青年文化的课题568

一、青年人之间交流结构的变化568

二、接触各个领域机会的增多568

三、学校社会的荒废569

四、作为产业社会变化先兆的青年文化571

五、学校社会价值标准的多元化572

六、创造不同类型人们交流的机会573

1989《事典 90年代日本的课题》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编;彭晋璋审校;纪延译 1989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90年代の日本  繁栄ヘの战略(1989年03月第1版 PDF版)
90年代の日本 繁栄ヘの战略
1989年03月第1版 PHP研究所
日本神話事典(1997 PDF版)
日本神話事典
1997
90年代的世界动向(1989 PDF版)
90年代的世界动向
1989
日本人名事典(1994.02 PDF版)
日本人名事典
1994.02 株式会社 三省堂
日本合戦事典(1988.04 PDF版)
日本合戦事典
1988.04 叢文社
事典1990年代日本の課題(1987.12 PDF版)
事典1990年代日本の課題
1987.12 三省堂
日本食品事典(昭和57.06 PDF版)
日本食品事典
昭和57.06 医歯薬出版株式会社
近代日本職業事典(1993.12 PDF版)
近代日本職業事典
1993.12 柏書房
日本宗教事典(1985.02 PDF版)
日本宗教事典
1985.02 弘文堂
日本経済事典(1981 PDF版)
日本経済事典
1981 日本経済新聞社
90年代の日本経済(1986 PDF版)
90年代の日本経済
1986 岩波書店
日本文法事典(1981 PDF版)
日本文法事典
1981 有精堂出版株式会社
日本文学事典(1982 PDF版)
日本文学事典
1982 平凡社
朝日小事典 現代日本語(1976 PDF版)
朝日小事典 現代日本語
1976 朝日新聞社
大日本百科事典 25 日本美術名宝事典(1980 PDF版)
大日本百科事典 25 日本美術名宝事典
1980 小学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