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东海区小黄鱼群系渔获群体结构变化》

《表3 东海区小黄鱼群系渔获群体结构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胡成建[31]以北纬32°为分界线,将东海区小黄鱼分为黄海南部种群(属南黄海群)和东海种群,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属于东海群系。比较东海群系小黄鱼渔获结构变化(表3),20世纪60年代调查东海区小黄鱼渔获结构比较复杂,年龄结构由0~14龄组成,优势体长均达到20 cm以上,平均体长有22.42 cm;至80年代调查,渔获物平均体长急剧下降为15.23 cm,优势体长组出现小型个体(13~15 cm,42.86%),年龄组成序列缩短至0~7龄[10];林龙山等[10]2001年调查,发现优势体长组均为小型个体(10~13cm,41.34%),年龄结构仅为0~4龄,平均年龄不到1龄;本次调查(2016年)东海区小黄鱼渔获结构的结论基本与林龙山等[10]研究结果保持一致,渔获组成以小个体占大部分,年龄组成序列短、低龄化明显。纵观小黄鱼渔获结构的长时间序列变化,发现其体长组成和年龄结构是长期处于小型化和低龄化状态,这种生物学表型特征变化与捕捞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11,13,32]有关,Shan等[33]分析研究小黄鱼生物学特征的多重压力响应,结果发现捕捞的响应最高。在高强度捕捞状态下,小黄鱼会产生一种自身适应性调节,即为抵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活史特征演变,以体型更小、数量更多的个体来替代体型偏大、数量偏少的个体,从而达到提高补充能力维持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的目的[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