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两种条件下实际测试成绩和预估成绩(M±SD)》

《表1 两种条件下实际测试成绩和预估成绩(M±SD)》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认知模糊程度和动机强度对有意识和无意识自我欺骗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被试的卷1测试成绩,卷2的预估成绩和测试成绩,以及卷3的预估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详细结果见表1。本研究的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Cohen的方程来计算其效果量d,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Morris和DeShon的方程来计算效果量d。d值为0.2时效果量小,0.5时为中等,0.8时为大(下同)。从表中可以看到两组被试卷1的测试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组被试卷1的测试成绩远远高于控制组,t(127)=9.27,p<0.001,d=1.64。这个结果说明实验组被试在有答案的情况下,偷看了答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卷2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发现,两组被试在卷2的测试成绩上并没有显著差异,t(127)=1.50,p>0.05。这个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的真实水平相当。卷2中的预估成绩分析发现,两组被试卷2的预估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预估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的预估成绩,t(127)=3.43,p<0.001,d=0.60。这个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不仅在卷1中偷看了答案,同时还自欺地将偷看答案之后的结果归为个人能力,认为自己在等价的卷2中也能取得好成绩。这一结果与Chance等人(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