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设计工况降雨要素组合》

《表2 设计工况降雨要素组合》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太湖流域平原河网降雨时程分布变化的洪水响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本文旨在研究降雨时程分布的洪水响应,因此长(7 d)、短(24 h)历时各设置了5个时程分布各异的设计暴雨过程。7 d设计暴雨包含1991年型设计暴雨以及雨峰出现在第2、第4、第6天的均匀雨型设计暴雨,均按最大1 d和3 d雨量进行同频控制,设计雨量根据研究区域内20个雨量站1951—2012年共62 a日雨量序列采用年最大值法选样后排频适线得到,其净雨过程采用初损后损法计算,扣损率与实测降雨过程相同;24 h设计暴雨包含“84图集”雨型[15]设计暴雨以及雨峰出现在第7、第12、第18小时的均匀雨型设计暴雨,均按最大1 h和6 h雨量进行同频控制,设计雨量选用常州、无锡、江阴、陈墅、十一圩港站5个雨量站30 a以上小时雨量序列采用年最大值法选样后排频适线得到,净雨过程采用初损后损法计算,根据“84图集”[15]中相关规定,“24 h净雨计算时只扣后损,后损采用1mm/h”。1991年型与“84图集”雨型为本区域代表性雨型,另外长、短历时还各考虑了一种均匀降雨。不同设计暴雨过程的时程分布差异通过最大雨强(Imt)、暴雨时间变差系数(Cv,t)与雨峰系数(r)3个参数进行描述,其中r与Cv,t分别定义了雨峰位置与相对大小,Imt则随其他参数而变化。同时在进行工况设计时也考虑了不同的次雨量(Pm)与降雨历时(De)对洪水过程的影响。为排除其他水文要素的干扰,各设计工况边界条件均采用1991年实况潮(水)位过程。各设计工况降雨要素组合详情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