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污染过程期间垂直逆温统计》

《表2 污染过程期间垂直逆温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边界层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2日2:00左右,随着强冷空气侵入,地面至3000m高空均为一致偏北风,最大风速核位于约1500m高度,风速达18~20m/s,大气水平与垂直扩散条件快速好转,地面PM2.5浓度迅速降低,污染天气结束.近地面逆温层阻碍了大气垂直对流运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易出现重污染天气.此次污染过程期间,近地层均有明显逆温结构(表2).16日8:00逆温层顶约为500m,最大逆温差4℃,850h Pa温度为-2℃,16日20:00,逆温层顶上升至850m左右,最大逆温差5℃,850h Pa温度为2℃,850hPa明显升温,表示北京上空有暖气团,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16日午后,受偏南气流输送及本地稳定大气层结影响,污染物浓度迅速增大,17日8:00 850hPa温度1℃,逆温顶高度800m左右,最大逆温差5℃,热力结构变化不大,17日20:00,逆温顶高度虽然仍在800m高度左右,但300m以下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仅出现在300~800m高空,且逆温层最高温度也由8:00的5℃降至20:00的2℃,说明近地面层确有冷空气侵入,因此300m以下逆温层被破坏,扩散条件好转,造成17日夜间至18日凌晨时段近地层污染浓度明显降低,而在300m以上高空仍残留部分高浓度污染物.持续静稳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在波动中逐渐上升.19日夜间至20日是污染逐渐上升至此次污染过程浓度最高时段,19日夜间低层温度达到此次过程最高8℃,850h Pa温度从19日08:00开始就呈现持续升温趋势,20日08时,上升2℃,20日上午08:00逆温最大温差达9℃,为此次污染过程最大逆温温差.此次污染过程中,除了16日早晨8:00最大逆温差小于20:00的最大逆温差,其余几天早晨8:00最大逆温差均大于晚上20:00的最大逆温差,说明逆温在夜间是逐渐增强的时段,白天由于太阳辐射,逆温强度会有所减弱.本文将消光系数梯度最大值所处高度定义为大气边界层高度[27-28].污染期间,边界层前期维持在500~700m左右高度,接近2013年12月污染过程中京津冀边界层高度的观测值(618m)[29],19日午后,边界层高度呈明显下降趋势,最高处仅为400m左右,这或许由于污染物与边界层的双向反馈有关,随着近地面污染物浓度持续增加,地表接收到太阳短波辐射减小,因此地表降温比高空更为明显,从而导致逆温增强,同时伴随湿度的持续增加,近地层大气静稳程度增加,湍流活动更弱,导致边界层高度也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