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任务1和任务2的统计分析结果》

《表1 任务1和任务2的统计分析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9~10岁儿童和成人的一致性序列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前一试次=前一试次一致性;当前试次=当前试次一致性;任务1中F值对应的自由度为(1,65),任务2为(1,64);*p<0.05,**p<0.01,***p<0.001

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分析结果见图3和表1。从图3上方的图中可以看出,儿童和成人在反应时的数据上表现出相似的模式,即与一致试次之后的一致性效应相比,不一致试次之后的一致性效应略有下降,这可能是由于cC试次的反应时快于iC所导致的。对反应时进行年龄组×任务转换×前一试次一致性×当前试次一致性的方差分析,发现主要关注的前一试次一致性×当前试次一致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一致试次之后(cC vs.cI)的一致性效应显著F(1,65)=185.70,p<0.001,ηp2=0.74;不一致试次之后(iC vs.iI)的一致性效应也显著,F(1,65)=123.70,p<0.001,ηp2=0.66。cC试次的反应时显著快于iC试次,F(1,65)=36.94,p<0.001,ηp2=0.36;然而,iI试次与c I试次的反应时不存在显著差异,F<1。CSEs的大小在不同年龄组以及不同转换类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Stroop→Flanker转换中成人(M=32.02 ms,SD=52.47)与儿童(M=14.23 ms SD=75.21)差异不显著,p=0.27;在Flanker→Stroop转换中,成人(M=28.34 ms,SD=59.80)和儿童(M=48.86 ms,SD=95.17)不存在显著差异,p=0.30。其他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的具体结果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