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日、鲜、非的租界与居留地》

《表1 中、日、鲜、非的租界与居留地》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东亚现代城市之始——英系租界与居留地的殖民主义规划及管理比较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表1:自制

在涉足非洲、美洲、西亚、南亚、东南亚和澳洲后,1840年代至1940年代殖民列强在东亚开展殖民主义实践、打造条约口岸体系。中国(1840—1949)、暹罗(1855—1945)成为半殖民地,琉球国被日本吞并(1879—1945),近代朝鲜(下文简称朝鲜或鲜)沦为日本殖民地(1910—1945)。十余强国在中国辟有若干处殖民地(澳、港、台及东北地区等)、近百处条约口岸、约百处外国人聚居地、25处外国租界、5处租借地、11处避暑地及数十处贸易圈、铁路附属地、新市街、矿山附属地、使馆区及其他各类飞地等(中国也设自开商埠及通商场数十处);在日辟有8处条约口岸、6处外国人居留地(公共租界)、若干外国人杂居地(Mixed Residential Area);在鲜辟有十余处条约口岸、13处外国人居留地(4处日租界、3处中国租界、6处公共租界)、若干外国人杂居地(表1);在中、日分别辟有数十处停靠港(Ports of Cal)及其他类型的对外开放场所。另外,东南亚的暹罗、越南也辟有若干条约口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