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单组分吸附量及吸附率》

《表5 单组分吸附量及吸附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聚乙烯醇缩丁醛包膜活性炭对模拟血液的吸附》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为实验吸附量,mg/g。

随着PVB质量分数的增加,3种物质的吸附速率均下降明显。这是因为活性炭表面膜层致密程度随PVB质量分数递增,膜层通透性减小,传质阻力增大,吸附速率减小。比较不同分子量PVB包膜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可以发现,肌酐和溶菌酶的吸附速率随着PVB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而VB12的吸附速率随PVB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但阻隔作用依然存在。这是由于活性炭与吸附质分子间存在电荷转移相互作用[14],随着PVB分子量增大羟基增多,易与VB12分子形成氢键,增强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增大吸附速率。吸附质间的横向分析如表5可知,包膜后对肌酐的最低吸附率为92.11%,与包膜前(97.15%)相差不大;对溶菌酶最低吸附率仅为62.36%,与包膜前(86.34%)相比下降明显。吸附速率也随着吸附质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包膜前后,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及孔隙率未发生较大变化,包膜未改变活性炭吸附机理[15],对小分子物质吸附能力较强[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