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案例疏导区流动商贩的入区率和满意度》

《表4 案例疏导区流动商贩的入区率和满意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大城市非正规公共空间治理——对城市流动摊贩空间疏导模式的后现代反思》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入区者类型按照受访者上一份工作进行划分,流动商贩入区率等于前一份工作为流动商贩的人员除以总入区者数;其他人员主要是上一份工作是店铺经营者、打工等人员。

疏导区的效果是指它吸引流动摊贩入区,并满足他们获取收益的能力,可用经营满意度和流动摊贩入区率来衡量。根据广州城市管理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总体上,疏导区内的摊贩对其经营状况的满意度偏低,认为经营状况“还好”的比例占比不到1/3,认为“一般”的占39%,认为“不好”和“很差”的分别占21%和10%(1)。我们的案例调查结果与这份报告基本一致,表示“满意”的经营者比重在13.3%~35.4%,平均占比为23%(表4)。在不同疏导区,摊贩的满意度有所差异,这与疏导区的地理位置、租金费用、经营业态以及摊贩个体的预期等有关系。上述报告没有评估入区的经营者类型,我们的调查显示,入区经营者为流动摊贩的比重在4.8%~46.7%。这表明,虽然疏导区的摊位均全部出租,但吸纳流动摊贩入驻的能力较弱,因为大部分经营者并非政策预期收编的流动摊贩。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疏导区较低的流动摊贩吸纳率和经营满意度?下文从疏导区治理对非正规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解释,即通过分析四个主要的正规化要素(即区位固定、缴纳租金、合同约束、产品管制)与流动摊贩经济特性(流动性、低成本、灵活性、自主性)之间的紧张关系来阐释疏导区效果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