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替换效应的量化结果》

《表3 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替换效应的量化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替代效应的城乡差异和时间性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数据来源及说明:1.以三个年度的宏观老年数据为原始信息,计算供养方式占比在两个年度间的差值,如家庭供养_15-10为“2015年的家庭供养比例减去2010年得到的差值”;2.表中“阈值交互项”是指,以阈值变量不大于阈值作为虚拟变量=1的特征,其他特征则取0,以此虚拟变量与模型中

这部分我们将构建统计模型分析替换效应存在的显著性及量化替换效应的强度大小,模型构建的逻辑原理来源于第二部分的替代效应假设:即假设社会供养对于家庭供养和劳动自养的挤出效应,在模型上体现为社会供养作为自变量、其他方式分别作为因变量;对于家庭供养和劳动自养之间的相互替代,根据第二部分的逻辑假设,劳动自养处于被动角色,其变化受到家庭供养变化的影响,另外我们还假设了家庭供养受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出现松动下降,因此模型上设定家庭供养作为自变量,劳动自养作为因变量。另外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说明是否存在替换效应与时间、区域、城乡都有关系,因此这部分的模型构建要把这三点区分开。在时间上,划分为三个时段:2005—2010、2010—2015和2005—2015,2010年恰好开始实施新农保,如此的划分也有利于观察到政策实施效果;区域上,我们分为城市、乡村和县镇分别建立模型;而这里区域的差别主要反映在社会供养比例的多少上,因此将社会供养比例作为阈值变量。具体来说,例如要分析2010到2015年间城市社会供养对于家庭供养的替代,则考虑城市在2015年社会供养比例与2010年的差值(记为“社会供养_15-10”)作为模型的自变量,2015年的家庭供养比例与2010年的差值(记为“家庭供养_15-10”)作为因变量,并观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散点图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从而考虑选择一般线性回归还是阈值回归,这里考虑到异常点的存在,回归估计均使用MM稳健估计。如此得到的结果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