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冰雹变化率显著的8种方案的降水及冰雹变化形势》

《表2 冰雹变化率显著的8种方案的降水及冰雹变化形势》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催化防雹最优方案的数值试验探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sp为降水变化量,△sph为冰雹变化量,sp%为降水变化率,sph%为冰雹变化率。

对81种催化数值方案的结果参数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分析以下4项参数以对比不同催化方案下的降水及降雹变化情况:降水的变化量(△sp)及变化率(sp%)、冰雹的变化量(△sph)及变化率(sph%),该4项参数由各催化方案的降水量或降雹量与未催化方案对应参数值作差计算获得。试验发现有8种方案的冰雹变化率显著,表2为8种方案的降水及冰雹变化形势。由表可知,冰雹变化率值域在-70.8%~-67.3%,其余方案冰雹变化率值域在-66.6%~-19.3%。冰雹减幅效果最显著的催化方案为41号,综合考虑减雹、增雨,31号、38号方案也取得良好效果。可见:催化方式采用垂直催化、催化时域在雹云形成最早期、催化区域在冰雹过冷水含量中心、一定催化剂量范围内使用最大剂量的组合方案可使减雹效果最显著;在雹云最早期过冷水含量中心,使用较大催化剂量单点催化、使用中等催化剂量垂直催化,该两种情形能产生显著减雹率及增雨率。此外,该8种催化试验方案的结果参数Δsph%分别为-70.8%、-69.4%、-69.2%、-69.2%、-69.0%、-68.9%、-68.7%、-67.3%,相互相差很小,即冰雹变化率很接近。可见:在人工防雹的实际作业中,采用不同的催化指标组合可得到冰雹变化率显著且接近的防雹效果。在该8种具有显著防雹效果的催化试验方案中,催化时域均为冰雹形成最早期,而催化方式、催化区域、催化剂量均有所不同,呈现不规律组合,可见:防雹效果显著的催化方式非固定单一方式、催化区域非固定单一区域、催化剂量非越多越好,而催化在雹云初期内越早越好,催化防雹的显著效果决定于适合冰雹个体的各催化作业指标的优化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