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中国大陆库”前10位高被引论文内容基本信息》

《表2“中国大陆库”前10位高被引论文内容基本信息》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教育研究——基于大陆学者国际期刊高被引论文的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1)论文被引用次数及排序;(2)研究所关注的教育阶段;(3)研究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

就是否具有理论创新性而言,教育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大致可分为“提供信息型”“指导实践型”和“理论创新型”。“中国大陆库”前10位高被引论文在聚焦本土教育问题的同时,均提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实践建议,以及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框架或分析框架,而非仅限于为学术知识生产的中心提供信息或分析素材。以被引数量第一和第八位的两篇论文为例,前者以阿特巴赫所提出的国际学生流动“推拉模型(push-pull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mobility)”为基本理论基础[18],并批判性地指出现有模型中“推拉因素(push-pull factors)”都属于外部因素,而学生(文中指赴港澳地区高校求学的中国大陆地区学生)的选择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例如学术能力(academic ability)、性别(gender)、年龄(age)、动机和愿望(motivation and aspiration)等[16]794。基于对实证数据的分析,该论文对现有模型中的“推拉因素”做出补充,指出同时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解释中国大陆学生选择赴港澳地区高校学习的原因。被引用次数第八位的论文提出研究中国环境下10岁至18岁学生入学和学业完成情况的分析框架,将影响因素划分为需求(demand)、供给(supply)、政府政策(government policy)三类,并使用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对5个重要节点进行分析,即“小学入学(entering primary school)”“小学毕业(graduating from primary school)”“初中入学(entering middle school)”“初中毕业(graduating from middle school)”,以及“高中入学(entering high school)”[13]382。该论文基于分析框架和数据分析影响10岁至18岁农村和城市学生入学和学业完成情况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县域人均收入与农村学生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呈正相关,该发现与国外类似研究的结论具有一致性,例如汉纳姆(Emily Hannum)对中国基础教育城乡差距的研究[19]与布朗(Philip Brown)和帕克(Albert Park)对中国农村教育与贫困问题的研究[20]。